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沈从文笔下的老湘西儿子在近现代社会变动中,面临着生存的窘迫与困境,存在的陌生与荒谬,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堂.吉诃德”。从沈从文对老湘西儿子的“笑”中带“泪”的抒写中,反映了他对湘西民族生存的日益加深的焦虑感和强烈的危机感,对其在现代社会的命运感到“沉郁隐痛”。  相似文献   

2.
典型琐谈     
文学反映的对象是人,是各样各式的、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文学作品总是在努力塑造不同类型的艺术典型。因此,高尔基称文学为“人学”。文学作品要写人,这是常识。在文学史上,我们看到,成功的、不朽的作品,都因为塑造了成功的、不朽的艺术典型,无一例外。莎士比亚的汉姆来特,梅里美的卡门,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巴尔扎克的葛朗台等等;关汉卿的窦娥,罗贯中的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施耐庵的鲁智深、武松,鲁迅的阿Q、孔乙己……不胜枚举。因此,  相似文献   

3.
对于《堂.吉诃德》的写作动因,中外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堂.吉诃德》是以骑士小说反骑士小说,实际上,作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用骑士小说的形式,以反骑士小说的名义寄托自己伟大的理想,宣泄心中的情感,展示卓越的才华,叙述多舛的命运,摆脱生活上的贫困。因此,本文试从作者自身的角度,采用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重新探求其写作动因,希望能为《堂.吉诃德》写作动因的研究开拓出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立坤  阎继承 《理论界》2005,(8):186-187
作为金庸的收山之作,<鹿鼎记>之"终结者"角色对于解读金庸具有特殊的阐释意义.此书不仅仅是金庸创作生涯的"封刀"之作,而且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具有反武侠的特色,金庸自己在书的后记中也称<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论者多有许此书为西班牙之<堂·吉诃德>,认为其恰如<堂·吉诃德>终结骑士小说一样,有对中国武侠小说的终结意义.本文初步讨论金庸的武侠文学创作最终走上"反武侠"道路的历程,勾勒金庸文学创作的基本倾向,简单描述"武功"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演变,为解读<鹿鼎记>和金庸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在“五四”以后的著作中,曾多次谈到,五四时期他是一个“理想派”,信仰“世界主义”,“梦想过乌托邦”,具有浓重的“梦想家与传道者的气味”(分别见周作人《艺术与生活·自序》、《雨天的书·元旦试笔》,岳麓书社版)。这使我们不禁想起了塞万提斯笔下的著名的堂吉诃德。这位西班牙骑士所热烈追求的,不惜为之献身的“黄金世界”,其实就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国。因此,当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周作人和他的同时代人,  相似文献   

6.
前辈文学家严文井先生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中国这块土壤,产生不了堂·吉诃德。我们的国情只允许产生阿Q!”严先生不是社会学学者,这句话是他以文学家眼光长期观察社会生活的结果。吉诃德是什么人?他是个破落的绅士,甚至心智都有点问题。他沉溺于骑士小说之中,迷不知返,  相似文献   

7.
费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在俄国文坛的两颗光芒四射的巨星,不仅照亮了黑暗的俄罗斯,而且也普照着全世界。高尔基自豪地讲,这两位伟大的天才,用自己的艺术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他们是能够同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卢梭与歌德相提并论的。  相似文献   

8.
孔子哲学的“体”,是“仁”。孔子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怎么体现“仁”的呢?这是关于实现其哲学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篇论文旨在通过以“孝”、“忠·恕”、“中庸”为“用”的研究方法,探索孔子哲学以“仁”与“孝”、“忠·恕”、“中庸”的关系及内容。“仁者人也。”(《中庸·二十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作过多种解释。他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在那个鬼神观念弥漫全社会的时代,人们普遍以为自己是自己头脑创造物的附属品,缺乏独立“人”的观念。这时孔子强调“人”的存在,强…  相似文献   

9.
亨利·詹姆斯的《黛茜·米勒》是他早期“国际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发表于1878年,当时曾名噪一时,至今仍烩炙人口,流传甚广。亨利·詹姆斯在这部著名中篇小说中,通过“意识中心”这一媒介,采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了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十九世纪末叶美国文化同欧洲文化的差异,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美国民族作为一个新兴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怎样正确认识和看待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 ,特别是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这对“马可·波罗学”来说已是当务之急了。解决马可·波罗问题的关键 ,是不能只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上去研究所谓的“马可·波罗学”。其实“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不一定是指某个特定的人 ,而是指当时的一批东西交通的开拓者。“马可·波罗”就是他们的代名词 ,《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们当时历险经历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正> 孔子是我国最早的史家之一。关于他著《春秋》之事,屡见于先秦、两汉人的记载。他的治史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史家,司马迁就是其中一个,然而他们毕竟有所差异,今试作比较如下: 一,直。孔子主张“秉笔直书”,他赞美“书法不隐”的董狐,许以为“古之良史”(《左传·宣公二年》)。他的《春秋》也由此而使“乱臣贼子惧”。这一点与司马迁的“不虚美,不隐恶”的“直录”(《汉书·司马迁传》)笔法是一致的。但孔子又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治史风格,以  相似文献   

12.
1、人道主义在欧洲文化史的造山运动中,隆起三座精神高峰:晨曦和霞蔚流丽下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地火与风雪交冠的法国大革命.鲁道夫·洛克尔的《六人》:浮士德、唐·璜、哈姆莱特、唐·吉诃德、麦达尔都斯、冯·阿夫特尔丁根,是一群执着自我、超我和忘我的人道主义之累的形象.正是这些群像的探索的劳累、追求的苦累和涉世的缧绁之累,才使得这三座精神高峰玄远高飏、流幻无穷. 2、在现代,当有人宣告人道主义的没落时,不少政党和思潮却不得不再次面对它.面  相似文献   

13.
一个精神世界的流浪汉——从卡夫卡的作品看他的内心世界陈晓慧弗朗兹·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一个讲德语的犹太裔商人家庭。作为一个没有祖国受歧视的民族的一员,卡夫卡有着强烈的“无家可归”的痛苦和失落感,他的民族的悲剧命运和在...  相似文献   

14.
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五十年前,英国桥剑大学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踌躇满志地写下了这么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确实,凯恩斯的自负不无道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每一个发展,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每一场斗争,几乎都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世界出现了两股逆向的潮流 ,一是东方文化的“西方化”,二是西方文化的“东方化”,这种文化的对逆现象是空前的。对于大多数法国作家来说 ,中国文化代表着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念 ,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他者”,是一种“非我”的神化、一种与西方文化相对立的“文化构想物”。为超越自己的文化圈 ,瓦莱里、克洛岱尔、谢阁兰、圣 -琼·佩斯、亨利·米肖、法朗士、罗曼·罗兰、巴比塞、马尔罗、艾田蒲、克洛德·罗阿、米歇尔·鲁阿和索莱尔斯等在创作上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中国题材或以中国为参照 ,赋予了中国在人类文明形态中一个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怎样正确认识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特别是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这对“马可·波罗学”来说已是当务之急了。目前学术界“肯定论者”所提出的“确凿证据”充其量只可作为一种间接材料。靠一二条间接材料加上逻辑上的“猜想”,在理论上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这也是中国学者疲于应付“怀疑论”者论战的根本原因 ;而“怀疑论”者对马可·波罗的某些苛求 ,在逻辑上讲确实是站不住脚的。解决马可·波罗问题的关键 ,是不能只躺在《马可·波罗游记》上去研究所谓的“马可·波罗学”。其实 ,“马可·波罗”这个名字不一定是指某个特定的人 ,而是指当时的一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开拓者。“马可·波罗”就是他们的代名词 ,《马可·波罗游记》就是他们当时历险经历的总结  相似文献   

17.
所有制比例:决定准则·实现主体·政府角色王忠民,孙天琦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的成功选择之后,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是:不同所有制的比例或均衡应当如何确定?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主体论”和“主导论”。这一问题表现在政策立足点和作用方...  相似文献   

18.
现在许多人都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一些杰出人物与他们的母亲之间存在着某种异乎寻常的温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把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归之于自己母亲的影响。毛绝东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指出,在童年时代的家庭中,他是一个“母党”,在父亲和母亲吵架时,他总是站在母亲一边。他回忆说,他的母亲文其妹是一个仁慈宽厚的人,得到了邻居们的一致称赞。”’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把“鲁镇”而不是绍兴新台门周府作为自己的故乡的代称。当他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他甚至干脆放弃了“周树人”这个名字,而从母亲鲁端那里选择了一个新的姓…  相似文献   

19.
“八·一三”抗战期间,冯玉祥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名义上是“八·一三”抗战的最高指挥者,但由于蒋介石害怕冯掌握兵权,多方掣肘,使之有职无权,限制了他指挥战争的作用,不过冯的爱国精神却是蒋所限制不住的。他不顾蒋对他的歧视,仍然不断地提供有利于抗战的建议,并关心抗日士兵的疾苦,宣传“八·一三”抗日英雄的事迹。他对“八·一三”战役中所存在的混乱、腐败现象的揭露和批评,反映了这场战争的一个侧面。冯玉祥虽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职位参加领导过“八·一三”抗战,但他在这期间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也未见到学术界的专题研究。笔者不揣浅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蜀贝 《晋阳学刊》2005,(2):119-122
与许多伟大的文学巨匠和思想家一样,罗曼·罗兰及其精神酝酿和生成于当代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汇点上,在他的周围都站立着许多思想精英。罗曼·罗兰与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交往,彼此影响,并在“纵”、“横”交错的思想网络中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