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月刊》是我非常珍爱的一本杂志,因为在我学术成长的道路上,它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得那是1993年初春时节,我接到《学术月刊》编辑林榕立的电话,说她来济南办事,问我能否见面聊聊。此前,我与林编辑并不相识,只是作为《学术月刊》的作者与她有过通信联系。见面之后,她便开门见山地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满意的稿子,说《学术月刊》想要刊登几篇有分量的文章。我犹豫了一下说,文章倒是有一篇,只是贵刊未必敢用,因为有点儿风险。林编辑说,你先寄过来看看嘛,我们一定会认真处理的。那篇文章的原名叫做《李泽厚的学说、刘晓波的观点和我的一…  相似文献   

2.
我对于白话新体诗格律问题的看法,公开发表过的只见于《文学评论》一九五九年第二期上的《谈诗歌的格律问题》一文。另外,我在自己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单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八月初版)一书前的“译本说明”里,也有几句有关这个问题的话。现在我把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诗歌组召开的“诗的形式问题”讨论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曾发表在内部刊物《作家通讯》一九五四年第九期上)略作几处修订并加一条脚注,和我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日为自己编就的诗汇集《雕虫纪历1930~1958》一书写成的“自序”中的几段有关的话,一起发表在这里,供大家参考、指正。(一) 我把上次讨论会的记录从头读下来,觉得眼花缭乱,各种意见虽好,因为缺少比较一致的看法作为讨论基础,有点互  相似文献   

3.
面前摆着李焰平先生和宋国栋先生主编的《干部文史百科辞典》(下文简称《辞典》)。它装帧精美,洋洋大观。有人嘱我为其写一评价。起初我有些顾虑:其一;这几年出版的各类辞典甚多,难免良莠不齐,如何既中肯地评介一部辞典的质量,又无廉价吹捧之嫌?其二,我于辞书类是门外汉,会不会说些不得体的话,而贻笑于编著者和读者?待翻看过几例、前言、目录和某些条目之后,觉得确实有些要说的话,便不揣冒昧,略陈于后。  相似文献   

4.
一  据我所知 ,在《读书》奖的运作期间 ,无人对它表示反感 ,更谈不上抵制 ,大家都是愿意促其成功的 (我个人因推荐表迷失于案头纸山之中错过了规定期限 ,在 6月初《南方周末》电话采访中我已明确表示 :没有寄还推荐表 ,这是我的不对。)尽管那时有些人对《读书》的“转向”已有看法。如后来站出来批评该奖的雷颐先生不仅参加了推荐工作 ,而且就在 6月 9日的《南方周末》上还刊出了他为其中一本获奖著作写的书评。换言之 ,“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及其对《读书》方向的岐见尽管已经产生 ,但并不存在“自由主义”者因学派门户之见为难《读…  相似文献   

5.
蒋祖怡先生是我敬仰已久的人,他的有关文章学的著作,如《章与句》(与他的父亲蒋伯潜先生合著)和《文章学纂要》,我老早就拜读过了。1984年,拙著《中国修辞学史稿》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第九篇第五节评述几本谈论到辞格的文章学著作,也特别提到蒋氏父子的上述两种著作,并肯定了他们的论点。如《章与句》一书中说:“修辞学只告诉你一个  相似文献   

6.
我乐意给《社会科学家》投稿许经勇(厦门大学经济系教授)近十多年来,全国130多家学术刊物发表过我的文章,并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而《社会科学家》杂志却给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之所以说“特别”,就是尊重作者的劳动,体会到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沤心沥血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回顾自己科研能力的提高过程,我深深地感谢《阴山学刊》这个无声而亲切的老师给我的启发和帮助。几年前,我这位有了十几年教龄的老师却对撰写论文、搞科研一窍不通,虽然有许多想写的东西,就是不知从何下手。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了《阴山学刊》编辑部。各位编辑热情地接待了我,并给予了许多写作上的指导;向我推荐了与我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刊物及文章。读了他们推荐的书刊,我真是眼界大开,虽谈不上茅塞顿开,但也了解到各学科目前的科研动态,领略了诸位专家学者渊博的学识和独特而新颖的学术论点。但是,在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各类院校…  相似文献   

8.
动笔之前,思忖良久,最后还是写下了这个题目。尽管这个题目实在太平常太老调,但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只有在这个题目下才能写出一些想要说的话。《江汉论坛》创刊40周年,而我与《江汉论坛》之间的交谊则始于16年前。16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并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可以回忆的事情当然不会少。我想,对任何一位学者来说,第一篇独立发表的论文总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而我的第一篇独立写作的论文:《哥伦布远航和郑和下西洋的比较》就刊发在《江汉论坛》1983年第4期上。这篇文章发表以后,1984年忡国历史学年鉴》中由傅衣凌、林仁川先生撰写的“…  相似文献   

9.
过去,文学评论界对毛宗岗的研究是不够的,近几年来,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有的文艺论著贬斥过多。特别是在叶朗同志的《中国小说美学》中,用大量篇幅来指责毛氏评改《三国演义》,“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历史学家的眼光,而不是艺术家的眼光”,并说毛氏对历史小说的看法,是“保守”的。论者抓住毛氏在序及批语中说了几句强调历史小说要“据实指陈”、“真而可考”之类的话,便贬之为“把历史小说和历史著作混为一谈,这在理论上是一种倒退”。  相似文献   

10.
话剧《报春花》中的厂党委书记对女技术员说过这么一句发自肺腑的话:“我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 一个共产党的党委书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说的竟是几百年前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呼声!这不能不使人们深思。是一时疏忽,写错了台词吧?恐怕不  相似文献   

11.
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他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其《思想录》并不因为他的短命而短命,给无数人带来心灵的慰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就出自那部小书。记得我在为《青年思想家》撰写的卷首语中曾经用这句话做过标题。那时的懵懂认识一度让我跟着帕斯卡尔呐喊了小小十年。  相似文献   

12.
我从这里起步张岂之陕西省社科联主席、西北大学教授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四十年过去了。1956年我开始中国思想史研究,写出了《中国近代三种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潮》、《论康有为(大同书)》和《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等几篇论文。当时没有想到发表,心想作为练...  相似文献   

13.
《元史学》是西方人文科学中那个“结构主义”时代的著作,要是今天的话,我就不会这么写了。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本书对于更具综合性的历史著述理论有所贡献,因为它认认真真地考虑了历史编纂作为一种书面话语的地位,以及作为一门学科的状况。随着十九世纪历史学的科学化,历史编纂中大多数常用的方法假定,史学研究已经消解了它们与修辞性和文学性作品之间千余年来的联系。但是,就历史写作继续把基于日常经验的言说和写作当作首选媒介来传达人们发现的过去而论,它仍然保留了修辞和文学的色彩。只要史学家继续使用基于日常经验的言说和写作,他们对于过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九七九年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之际,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出版社分别出版了我的两本小书:《五四运动论文集》和《五四运动在北京》。此后不久,《文史哲》编辑部就要我写一篇给青年人谈治学经验的文章,而且命题为:《我是怎样研究五四运动史的?》不过,我迟迟未敢动笔,因为感到自己才疏学浅,人微言轻,对青年不会有什么帮助,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五四运动史》一书尚未写完,谈经验未免为时过早。我在上面两本小书的《后记》中都表明了这样的愿望:“将来如果条件许可的话,我愿意在科学的道路上重新起步。”意思是说,希望在那两本小书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争取完成一本可读的书。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五四运动史》就是近几年来在那两本书的基础上继续研究的成果。书成之后,总要有一篇序言或后记之类的文字,向读者交待写书的经过。因此,我写下了《我是  相似文献   

15.
自行车     
沃尔夫 《快乐青春》2011,(12):39-41
我在9岁的时候,因为想挣一点钱,便去找邻居马祁先生。 他在芝加哥《美国市民》报社担任经理。我想请他帮我找一份零工,比如在放学后送报纸。他说,如果我有一辆自行车的话,他就会答应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一、从顾准说起最近,一位经济学教授十分郑重地向我推荐《顾准文集》①,说这本书值得一读。顾准,1915年生,1927年12岁时开始当会计事务所的练习生,1934年19岁时出版了第一部著作《银行会计》,195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2月起与孙冶方认识并共事。1943年去延安。解放前担任过中共中央华中分局财委委员、山东省财政厅厅长,解放后担任过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局长。1952年“三反”中撤职。1956年、1962年两度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57年、1965年两次戴上右派帽子,长期下放劳动改造。1974年12月去世,1980年2月平反。《顾…  相似文献   

17.
吴震 《中国学术》2001,3(3):288-292
《从理学到朴学》的作者艾尔曼在撰成该著十年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我常常感到,如果这部书用日语写作的话,也许会得到更多的理解。”这是他为滨口富士雄的著作——《清代考据学的思想史研究》作“序”时披露的感想。艾尔曼想说的是:在清代考据学这一研究领域,日本的研究远远领先于美国以及中国,因此,他的著作在日语世界当中也许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理解。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否与他曾经留学日本的个人经历有关,此且不论。不过,他又谦虚地表示滨口氏的著作已经足以取代他的这部书。  相似文献   

18.
我在《关于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评价问题》(载《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以下简称《评价问题》)以及《现代西方哲学》一书绪论中,就如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和评述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过一些看法。《学术月刊》1983年第4期发表了陶济同志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针对我的《评价问题》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现在我结合对陶文的评论,再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我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已经四十余年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对于苏联批判德波林以后形成的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体系,我曾反复咀嚼、揣摩过;对于我国和外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论著,我曾仔细地、尽可能地学习过。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看法: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体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并无确切根据。用恩格斯一八八二年写的《关于判断的分类》的思想来衡量一下。恩格斯说:“辩证逻  相似文献   

20.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几个同事是河北大学毕业的,每当他们提起顾随,全然一副肃然起敬的神情,当时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但由于我的鲁钝,一直没有认真读过他的著作。最近,由于友人的推荐,我认真阅读了顾随的《驮庵诗话》(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才真正领略了他博大会通的学术境界、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