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小川与叶群认识大约在1941年秋天,那时刚确定爱人关系的杜惠在延安“女大”,叶群则在那时担任“女大”的干部科长,郭由此与叶群有了较为接近的来往。 80岁的杜惠老人在北京方庄寓所回忆了当年交往的情况: 在延安中央研究院一排窑洞下,从山头伸向延河畔有一片慢坡地,四季花草鲜艳,是情侣们爱去的地方,人们叫它是“巴尔干半岛”。我和小川常去那里,夜深了,小川回他的集体宿舍,我就借住在叶群房里。 我跟叶群关系不错,来延安时党的介绍信就是交给她的,她很喜欢我,实际上我是她的小朋友。她在延安算是一个挺漂亮的女子,…  相似文献   

2.
1962年10月29日上午,郭小川赶到中宣部转关系,下午即去《人民日报》报到。11月3日开完中国作协为他所作的鉴定会后,他就正式在报社开始工作,了结了多年来不能离开作协这块是非之地的莫大烦恼。 时任《人民日报》国内部主任的张沛是郭小川1939年延安绥德的老战友,他知道郭小川在作协的处境后,建议郭不妨转到《人民日报》试试。 我知道作协内部关系复杂,他在那很不对劲。他说过作协多事,跟刘白羽等人合不来。我对他说:“你干脆来当记者,比较简单。”我找吴冷西谈了一下,他同意,说:“欢迎,欢迎。”吴跟胡乔木谈过…  相似文献   

3.
在运动浪潮袭来时,郭小川习惯地把自己当作运动中的健儿来要求。运动裹拥着他往前涌动,他则在浪涛中做着姿势呐喊助威。在严格意义上他视自己为“战士诗人”,与革命运动、阶级斗争有着天然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响应党的号召、投入运动的时候,郭小川从不含糊,别人曾经形容他就像一支“勇往直前、绝不拐弯的利箭”。 1966年 3月间,郭小川在一次编委会上批评报社“不紧跟林彪同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不宣传工农兵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说《人民日报》比《解放军报》晚了六年。这番话只引来一位在座者的响应,让郭小…  相似文献   

4.
1974年12月,咸宁干校解散,剩余人员一律转移到天津团泊注文化部静海干校。大部分人都可以经过北京中转,惟独正受审查的郭小川中途在丰台转车,不准进京回家。 行前,湖北军区分管干校的政治部王副主任专门对郭小川说:“为了尽快地审查清楚你的问题,不使问题复杂化,决定你不回北京,直接到静海干校。” 郭小川对此表示同意这个决定,并开始做转移的准备。他对牛汉说:“不让我在北京下车…… ”离开时他请牛汉过来帮忙:“帮我扛扛行李,好吗?”牛汉见行李捆得不像样,就重新帮他整理。牛汉帮助把行李放到车上,郭小川吃力地爬…  相似文献   

5.
一、从一个绰号谈起 马克思说过:“生活——便是工作,而工作——便是斗争。”他这么说,也真这样身体力行了。从青年时代起,马克思的学习战斗生活就很紧张,后来流亡国外,经济上又常陷入困难境地,但其家庭里却始终充满着乐趣。 马克思善于起绰号,并把给亲友们起绰号视为一种生活乐趣,他  相似文献   

6.
1973年左右,王震让郭小川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取得联系。1952年时郭小川写过一篇河南许昌地委搞好宣传工作的报告,颇受毛泽东的好评,那时纪登奎正是地委主管宣传的负责人。也就是从那时起,纪登奎开始引起毛的注意,一步步提携,直到“文革”中担任了中央高层要职。 郭小川那时正被传言围困,在北京赋闲而不得其所。纪登奎好意地劝说老朋友不要再继续写庄则栋的文章,并和王震商量后曾想让郭先去女儿插队的河南农村,等待分配。王震多次找郭小川谈话,提醒他说“你不要辜负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中央领导同…  相似文献   

7.
1975年10月6日,中央专案组来人宣布审查结果:郭小川问题澄清。 郭小川兴奋地从校部跑到另一头宿舍,逢人就说。他冲到雷奔的屋子里:“我解放了,要回北京了。结论上连‘错误’两个字都没有。”雷奔至今还记得,郭小川喜形于色,盼望已久的消息让他防不胜防,情感根本隐藏不住。他回忆说:“小川那时真的变了一个人。” 10月9日回北京的当天,他就给相识的年轻编剧邢益勋、陈祖芬、赵云声写信报喜: 我已于今天中午回京。十月六日,中央派人向我宣布了审查结果。详情不谈了,总之,一切都已澄清。使我感到不安的是:连一丁点儿…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学者。他曾说过:“吾二十五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与国中政治关系,殆未尝一日断。”所以,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始终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由于他生活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戊戌变法时期,他遵循今文经学的路数,主张“托古改制”,虽然受  相似文献   

9.
曹禺早期剧作的基督教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曹禺是现代作家中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尤深的作家之一。他在回忆青年时期的生活与思想时说:“人究竟该怎么活着?总不应该白白活着吧?应该活出一点道理来吧?”又说:“我接触《圣经》是比较早的,小时候常到教堂去。……那时候去教堂,也是在探索解决一个人生问题吧!”对于满蕴着“人究竟该怎么活着”的生命意识的曹禺来说,产生一种宗教,基督教的热情是不足为怪的。曹禺自幼就极少享受过来自家庭的温馨之爱,过早地感受到一种人生的孤独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他在回忆幼年生活时说:“我从小失去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这种心灵的阴影、对人生命运的  相似文献   

10.
近读傅璇琮先生的《李白任翰林学士辨》(载《文学评论》2 0 0 0年 5期 ) ,获益良多。但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因杜甫虽考中进士 ,与个别翰林学士也有过交往 ,但他本人与当时的翰林学士院毫无关系。”颇令人困惑不解。杜甫与当时的翰林学士院有无关系暂且不论 ,说他“考中进士” ,却是闻所未闻的 ,因为《旧唐书》本传有明确记载 :“甫天宝初 ,应进士不第。”《新唐书》本传也说得很清楚 :“甫字子美 ,少贫 ,不自振……举进士 ,不中第。”两书都说“不第” ,没有一点含糊之处。杜甫一生只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第一次是开元二十二年 (735) ,时年…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把郭小川称为“战士与诗人”,把他的诗称为“颂歌和战歌”,不是没有道理,却显得一般化。实际上,郭小川是新中国难得的一位忧患诗人。郭小川表现在许多诗中的,是对祖国,人民和人生、生命由爱之极,知之思之渐深而生长起来的一种崇高、强烈、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使郭小川成为具有“过人胆识”的“思想战士”和诗歌大家”,才使他的诗蕴含着超乎时伐的较为丰富和深刻的社会忧患内容,才使他的诗独树一帜,呈现出人格的崇高美、思想的忧患美艺术的艰难美。现在,是深入认识郭小川诗歌忧患意识的时候了,这对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研究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这在我们国内似乎是没有争论的。但是,对邓小平理论有一个理解问题。邓小平的同一个论断,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至于看来似乎自相矛盾的观点,论者各执一是,那就更不奇怪了。 “不争论”和“要辩论”是两个显然不同的观点。这两个观点邓小平都说过。他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于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①邓小平的这个“不…  相似文献   

13.
1969年9月,作协大部分人开赴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只把郭小川和少数老弱病者留在北京。留下郭小川,是想让他等“解放”后回《人民日报》。 大队人马前往干校,郭小川到火车站送行,同人──握手告别。在《文艺报》原编辑沈季平的印象里,那一次郭小川在车站月台上显出难得的一份轻松,一份友情: 当时大家的心情很复杂,下乡种田,脱胎换骨是有决心,但不知将来怎么样?以后能不能回北京呢?开车前,郭小川跟大家握手后,特意走过来扶着我的肩膀,跟我聊了一会儿创作问题。我记得,我说,对民歌你还应该下功夫,你写的东西精炼还不够。…  相似文献   

14.
<正>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从政时间总计不足十年,其余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即使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是同弟子们一起活动,一面向列国诸侯宣传政见,一面与弟子们研究学问。孔子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孔子热爱教育,相信教育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以下只注篇名)“习”字从广义上讲就是教育。“习相远也”,是说人们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因熏陶习染不同,或者说因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很大。孔子虽然讲过“生而知之者,上也”,但他从未承认自己或别人是“生而知之者”。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认为自己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而是爱好历史文化,勤奋好学求得的。他把知识与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提高了教育的地位。孔子相信通过教育,一代会胜过一代,因而寄希望于年轻一代。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后生”所以“可畏”是因为“后生”学习进步快,知  相似文献   

15.
那年和一位老同学见面,我们淡起了各自的婚姻。他不无感慨地说起了自己的家庭,说自己怎样和妻子“凑合”到了一起。说的时候,眼神黯然,似有无限痛苦。但我却有些不明白,因为他们结婚之后曾双双来过我这里,当时那如胶似漆的样子,叫人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有“凑合”的迹象。 后来,他们夫妻俩终于分了手。之后半年多,他和另一个女人结了婚。据他说,他们早就互相默默地爱上了,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总之他满意极了。用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有一段话: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这就是著名的“两种生产”理论。对于这一理论,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原理的精确概括。但更多的是曲解和非难。 在国外颇有影响的观点是苏联经济学家列昂诺夫的观点,他认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所提的一元论的观点”,“恩格斯这个错误地观点,丝毫没有为他本人在这本著作中所包含的关于原始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加以证实过”。  相似文献   

17.
“突围”欲望与重返起点──郭小川创作道路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突围”欲望与重返起点──郭小川创作道路再评价孟繁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郭小川无疑是当代一位重要的抒情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独特的诗人。他的重要性已被各种文学史本文和研究性文章作过充分的论证和描述,而他的独特性却仍有揭示和言说的可能。这一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在折磨着她,那就是一日三餐的永久“刑罚”。因为它们不仅仅必须按时,而且必须完美无瑕,必须符合他的喜好,但同时又不能去问他。而如果她真的问了——依照那无数条仪式性的家庭礼节中的一条——他就会看着报纸,连眼皮也不抬地回答说:“随便,什么都行。”他说的是真心话,而且和颜悦色,自认为没有哪个丈夫比他更好说话了。可到了吃饭的时候,“随便什么”就不行了,必须符合他的喜好,不能有半点瑕疵:肉不能有肉味儿,鱼不  相似文献   

19.
<正> “无极”一词不见于儒家经典,它出自《老子》和《庄子》。宋儒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讲“无极而太极”和“太极本无极也”。由于他用语简略含混,这两句话既可理解为:在太极之上还有“无极”(即所谓“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源本于、植根于无极;也可理解为:太极的特性是(“本来是”)无极,如朱熹说的,太极是无形  相似文献   

20.
已过不惑之年的A女士,本来有一个虽谈不上十分完美但也算幸福的家庭。天性活泼的她总感到不满足,觉得从恋爱、结婚到现在,生活中太缺少“浪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