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在局部拓展权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解释美国南海政策对华制衡强度变化动因的理论框架。文章提出,在南海权力有限转移阶段,“菲律宾或越南成为制华责任承担者的意愿”是美国南海政策对华制衡强度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文章援引奥巴马和特朗普政府的南海政策作为验证案例,证明菲越成为制华责任承担者的意愿从“积极”向“减弱”转变,以及从“减弱”到“积极”再到“缺乏”转变,导致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的对华制衡强度增强,以及特朗普政府南海政策的对华制衡强度下降后升级。基于该理论框架,本文判断拜登政府南海政策的对华制衡强度较特朗普政府中后期有所降级,尚未滑向冷战的战略轨道。  相似文献   

2.
自1965年建国至今,新加坡的文化政策经历了民族文化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社会政策三个时期。在国民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双轨并进”的复杂局面下,新加坡的文化政策也呈现出清晰的变迁路径:在政策目标上表现为从塑造“政治经济共同体”向建构“文化共同体”的转变,在政策重心上表现为从融入“全球化”向凸显“本土化”的转变,在政策效果上表现为从整合“民族认同”向强化“国家认同”的转变。新加坡提供了一个全球化语境下基于多元族群社会建设民族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典型案例,其文化政策发展和文化共同体建设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对于新兴移民城市和后发现代化国家不乏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特朗普政府对华竞争导向战略转变的背景下,理解“美国对华战略转变存在何种运作逻辑”成为一个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关于此问题,既有研究基于不同分析视角,形成了地位竞争论、制度竞争论、战略失败论、国内政治动力论和领导人特质论等不同的解释,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然而,现有文献普遍存在的单一变量问题,使其尚未在解释美国对华战略转变这一重要议题上形成较为完整的因果机制。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有效解释美国对华战略转变逻辑的解释模型,从中美之间的权力位势差距和美国对华的单边战略定位两个自变量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中美权力位势差距的变化与美国对华采取的“修正式”与“现状式”单边战略定位是共同诱发美国对华战略转变的物质维度与认知维度变量。其中,单边战略定位扮演着“安全阀”的角色,调节着中美战略利益兼容性的高低,影响美国对华战略转变动机的强弱,最终决定美国对华战略选择的强度,形成强化遏制/竞争、采取防范、继续接触和转向适应四种不同强度的战略形态。  相似文献   

4.
地缘政治是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中叶 ,以美国马汉的“海权论”、英国麦金德的“陆权论”、美国斯拜克曼的“边缘地带”等思想为基础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国际政治学理论。它主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与政治因素相结合的角度对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和研究。这种理论一经问世 ,就得到西方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冷战结束后 ,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格局均发生巨变。俄罗斯为顺应时代潮流 ,不断调整其国家政策 ,地缘政治也就自然成为其制定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 ,北起俄罗斯 ,东邻中国 ,西接伊朗、隔…  相似文献   

5.
海洋自由是一项古老的国际法原则,最初由自然法学家格劳秀斯提出来,该思想对海洋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美国是陆海复合型大国,其发展离不开整个国家对海洋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最初美国海洋思想及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维护海洋自由,其内涵是丰富变化的。本文要结合相关历史实践尝试梳理美国海洋自由思想的演进过程,从而加深对美国相关海洋政策及海军行动的理解与认知。  相似文献   

6.
国家利益决定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但国家利益的界定受到国际与国内政治变化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曾陷入对华关系的“认知困境”,由此导致美国在选择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政策时往往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貌似矛盾的政策,其实是由美国在不同阶段对国家利益的不同界定所决定的。厘清美国国家利益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及实质,是把握中美关系发展规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界,分成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列宁早期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的重点是要建立起对全部社会产品生产和分配实行最严格的“计算和监督”,确立一套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组织体制。而在后期,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并最终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扬弃”了自己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列宁在国家资本主义问题上的这个认识转变是布尔什维克党探索俄国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了当时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和进程。其中所体现的求实精神、科学态度,很值得我们今天去认真总结和领会。本文想就这些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王依娜 《河北学刊》2022,(4):217-224
老年社会福利发展史在本质上是国家、社群与老年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史。西方老年社会福利在趋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视角从“国家”“社群”转向“老年人”;理论解释从“国家功能论”“多元论”向“人的需要理论”渐进;老年社会福利理念从“制度建构论”到“社群多元论”,并在应对“新社会风险”过程中基于“老年人需要论”迈向“积极老年论”。本文通过梳理西方老年社会福利研究的演进历程,讨论其研究视角历史变迁的过程及其社会基础,揭示学术研究变迁与政策演进的内在联系与耦合性,并由此为当代中国老年社会福利理论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9.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安全观正在由单一的、注重本国的以国防安全、军事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向多样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宏观上支持中国长期增长的各项要素禀赋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内容包括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驱动机制就是以改善供给为实现路径,在政策导向上实现一系列的转型:在政策激励方面实现从“投资激励”向“创新激励”的转变,在政策内容方面实现从“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转变,在创新人才培育方面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包括: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产业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动结构创新;加强建设产学研体系,积极推动体制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重点提升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1.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逻辑起点探索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其晚年短暂而有限的社会主义探索当中,经历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历史转变,现实促使他深入地思考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起点问题。经过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他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前阶”的著名论断,确定国家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起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逻辑起点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新制度主义看历史制度主义及其基本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制度主义是作为对传统制度研究的继承以及对“行为主义革命”的反动而出现的一种政治学研究范式 ,历史制度主义是这种范式中的一个研究派别 ,它以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路对历史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从各国历史发展和比较的过程中去探求制度变迁的不同过程 ,寻求在稳定的制度安排下政策变化的根源 ,以及政治制度与政治观念的互动作用 ,以解释在特定制度局限下观念变革如何能导致政策变化。作为一个派别 ,历史制度主义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因而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学研究也有独特的贡献 ;当然 ,历史制度主义也存在一些基本的理论缺陷 ,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的滞后性 ,在预测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逻辑上的“事后描述”以及“观念”解释的模糊性上  相似文献   

13.
论列宁的东方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良早 《江汉论坛》2002,39(5):25-31
从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期间列宁的文献看,他的东方理论已经产生。从他逝世前夕留下的文献看,东方理论已经成熟。东方理论包括东方国家容易发生革命、东方的民主革命容易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东方国家虽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东方国家必须渐进地组织经济建设、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进程伟大而曲折等重要观点。东方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实现了由“西方重心论”向“东方重心论”的转移,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为正确地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1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学说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然而在此学说创立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循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完成了各自世界观的转变:从唯心主义者转变成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共产主义者。本文旨在研究恩格斯如何实现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其转变过程经历了哪些具体时期,各个历史时期中哪些因素起着作用。 恩格斯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838.7—1841.3,简称“不来梅时期”。这个时期恩格斯抛弃了中学时  相似文献   

15.
葛蕾蕾 《学术论坛》2022,(2):93-102
为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安全治理政策的发展与演变,文章对中央层面各部委发布的政策文本内容进行量化分析,并借鉴社会演化论中“变异—选择—遗传”这一核心机制,梳理我国国家安全治理政策的演变逻辑。研究发现,国家安全治理的政策供给往往以国家安全需求为前提,面对系统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国家安全治理逻辑从侧重安全的单一逻辑,逐渐向发展逻辑与安全逻辑统筹的结构演变。最后,文章就其在理论、现实和方法层面的意义以及议题的拓展空间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法治理论最鲜明的特色 ,就是站在时代高度 ,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发 ,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依法治国、实现“人治”向“法治”转变、依法治腐等思想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他们从最初的经济批判发展到大众文化批判;由最初的激进思想批判转变为温和的思想探索。其中日常生活批判是他们理论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驿站。  相似文献   

18.
民主的成长:对村民选举与自治制度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中的民主性有一个生长与发展的过程 ,即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形式到实质、从动员型向竞争型的转变过程。文章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理解这一变化过程 ,并以此为视角来解释村民自治中所出现的“行政化倾向”、村委会与党支部关系这两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龙大为 《学术探索》2005,(5):138-141
由于高等教育体制、社会制度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美两国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美国模式对目前我国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带来启示与借鉴,如,本科生培养应从窄口径向宽口径学科转变;各高校由统一模式向多元化、个性化培养转变;教育理念从“本土化”向“国际化”模式转变;高校招生由一维录取指标向多维录取指标转变。  相似文献   

20.
论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庄子》内七篇中 ,《逍遥游》是极为重要的一篇。但前人对庄子《逍遥游》意旨的理解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玄学“各适其性”之思想解释 ;二是用佛、老的“空无”思想理解 ;其三是用儒家思想解释 ,认为体现了“自在快适”的人生境界。这些解释表现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的理解以及与庄子本意的差别。这种差别的产生 ,一是由庄子独特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和在庄子思想中存在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造成的 ;二是因为解释主体所处时代及主体因素的不同 ,导致了前人对庄子“逍遥”理解的差异。所以 ,比较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理解 ,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思想的发展及存在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