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74年12月,咸宁干校解散,剩余人员一律转移到天津团泊注文化部静海干校。大部分人都可以经过北京中转,惟独正受审查的郭小川中途在丰台转车,不准进京回家。 行前,湖北军区分管干校的政治部王副主任专门对郭小川说:“为了尽快地审查清楚你的问题,不使问题复杂化,决定你不回北京,直接到静海干校。” 郭小川对此表示同意这个决定,并开始做转移的准备。他对牛汉说:“不让我在北京下车…… ”离开时他请牛汉过来帮忙:“帮我扛扛行李,好吗?”牛汉见行李捆得不像样,就重新帮他整理。牛汉帮助把行李放到车上,郭小川吃力地爬…  相似文献   

2.
1962年10月29日上午,郭小川赶到中宣部转关系,下午即去《人民日报》报到。11月3日开完中国作协为他所作的鉴定会后,他就正式在报社开始工作,了结了多年来不能离开作协这块是非之地的莫大烦恼。 时任《人民日报》国内部主任的张沛是郭小川1939年延安绥德的老战友,他知道郭小川在作协的处境后,建议郭不妨转到《人民日报》试试。 我知道作协内部关系复杂,他在那很不对劲。他说过作协多事,跟刘白羽等人合不来。我对他说:“你干脆来当记者,比较简单。”我找吴冷西谈了一下,他同意,说:“欢迎,欢迎。”吴跟胡乔木谈过…  相似文献   

3.
1969年9月,作协大部分人开赴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只把郭小川和少数老弱病者留在北京。留下郭小川,是想让他等“解放”后回《人民日报》。 大队人马前往干校,郭小川到火车站送行,同人──握手告别。在《文艺报》原编辑沈季平的印象里,那一次郭小川在车站月台上显出难得的一份轻松,一份友情: 当时大家的心情很复杂,下乡种田,脱胎换骨是有决心,但不知将来怎么样?以后能不能回北京呢?开车前,郭小川跟大家握手后,特意走过来扶着我的肩膀,跟我聊了一会儿创作问题。我记得,我说,对民歌你还应该下功夫,你写的东西精炼还不够。…  相似文献   

4.
郭小林曾这样说过 :“父亲有近10年没有过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也得不到亲人的温暖。可那时母亲不理解他 ,我们也不理解他。”当时同在林县的李保元说 :“郭小川说过 ,‘家人不认识我的价值’。这是他感到要命的地方 ,对家庭生活有很多说不清的苦恼。”(1999年8月5日采访)从现存的郭小川家庭通信中 ,可以看出在“文革”前大量炽热般的情书之后 ,最后几年的家信渐渐减少 ,在林县期间更显得稀少。当年杜惠单身从四川来到延安参加革命 ,郭小川为她的勇敢和活泼所深深吸引。杜惠在政治上的热情、开朗、坚强 ,也给郭小川的一生以很大的感…  相似文献   

5.
1973年左右,王震让郭小川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取得联系。1952年时郭小川写过一篇河南许昌地委搞好宣传工作的报告,颇受毛泽东的好评,那时纪登奎正是地委主管宣传的负责人。也就是从那时起,纪登奎开始引起毛的注意,一步步提携,直到“文革”中担任了中央高层要职。 郭小川那时正被传言围困,在北京赋闲而不得其所。纪登奎好意地劝说老朋友不要再继续写庄则栋的文章,并和王震商量后曾想让郭先去女儿插队的河南农村,等待分配。王震多次找郭小川谈话,提醒他说“你不要辜负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中央领导同…  相似文献   

6.
在运动浪潮袭来时,郭小川习惯地把自己当作运动中的健儿来要求。运动裹拥着他往前涌动,他则在浪涛中做着姿势呐喊助威。在严格意义上他视自己为“战士诗人”,与革命运动、阶级斗争有着天然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响应党的号召、投入运动的时候,郭小川从不含糊,别人曾经形容他就像一支“勇往直前、绝不拐弯的利箭”。 1966年 3月间,郭小川在一次编委会上批评报社“不紧跟林彪同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不宣传工农兵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说《人民日报》比《解放军报》晚了六年。这番话只引来一位在座者的响应,让郭小…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爱国思想贯穿在他所领导的整个民主革命斗争中,并集中体现在1924年冬他北上途中发表的言论中。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事”。孙中山为了“拿共产主义去宣传”毅然抱病北上。11月12日,由广州启程,经香港、上海,取道日本,转天津,12月31日抵达北京。途中,孙中山发表了一系列言论,从11月10日的《北上宣言》至1925年3月31日的遗嘱,共发表了2篇宣言,5篇讲演,9篇谈话,以及1份遗嘱和一些书信、电文。在这些言论中,有…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把郭小川称为“战士与诗人”,把他的诗称为“颂歌和战歌”,不是没有道理,却显得一般化。实际上,郭小川是新中国难得的一位忧患诗人。郭小川表现在许多诗中的,是对祖国,人民和人生、生命由爱之极,知之思之渐深而生长起来的一种崇高、强烈、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使郭小川成为具有“过人胆识”的“思想战士”和诗歌大家”,才使他的诗蕴含着超乎时伐的较为丰富和深刻的社会忧患内容,才使他的诗独树一帜,呈现出人格的崇高美、思想的忧患美艺术的艰难美。现在,是深入认识郭小川诗歌忧患意识的时候了,这对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研究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小川与叶群认识大约在1941年秋天,那时刚确定爱人关系的杜惠在延安“女大”,叶群则在那时担任“女大”的干部科长,郭由此与叶群有了较为接近的来往。 80岁的杜惠老人在北京方庄寓所回忆了当年交往的情况: 在延安中央研究院一排窑洞下,从山头伸向延河畔有一片慢坡地,四季花草鲜艳,是情侣们爱去的地方,人们叫它是“巴尔干半岛”。我和小川常去那里,夜深了,小川回他的集体宿舍,我就借住在叶群房里。 我跟叶群关系不错,来延安时党的介绍信就是交给她的,她很喜欢我,实际上我是她的小朋友。她在延安算是一个挺漂亮的女子,…  相似文献   

10.
词语都有“含混性”。当事物落入含混区时,在原则上我们难于确定它是“甲”还是“非甲”。这并非事物本身具有矛盾,而是我们内心有点“不确定”,有点“矛盾”!在下面,我们举例说明这个问题。1.酋长是我的亲戚!非洲酋长六十大寿,大排筵席。他宣布,凡是他亲戚都可参加,不派访柬了。张是住在香港的中国人,认是“亲戚”,准备赴宴。李是张的世交,当然清楚他的身世,笑问:“怎么会呢?”张论证:“甲是我叔叔,乙是甲姑丈,丙是乙表妹,丁娶了丙……循此下去,你和香港每一个人都是我亲戚。”李:“有道理,亲戚的亲戚也是亲戚,但…  相似文献   

11.
塔吉克人为什么对我们那么好?2004年6月19日 晴当晚.在那小女孩家我睡得很香。早上刚起床.就听到有人用带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说:“电视台的记者到杏子沟来了,我得见见他。”我右脚刚迈出门,只见走来一年轻人,穿迷彩服,身材略瘦,比我高一些。原来他叫杨小军,是四川大竹人,现住在喀什,在这一带找矿多年,当地塔吉克人都认识他,称他杨老板。他告诉我,这里是杏子沟,房东叫服西汉。  相似文献   

12.
奇特的称呼     
山中月:在歙县大谷运、竦坑、汪满田、木岭后、双河口等几个村,也不知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晚辈称呼长辈是直呼其姓名、乳名、绰号,比如我小姨夫,绰号叫“狗”,我们都叫他“狗”,我叔外号“丑鬼”(其实是个老帅哥),都喊他“丑鬼”,连叫父母都是名字或外号,但称呼父辈的上辈一般都叫“公”、“娘”。这里长辈晚辈里的“辈”并不是指辈份,  相似文献   

13.
六、忍伤痛奋勇战井喷王队长小腿的踝骨处已经肿得有碗口粗细了,一动就钻心地疼痛。大家劝他赶紧上医院,可他却坚持留在井场,指挥大家拆装设备。他拄着一根铁锹把,每走一步都很艰难。突然,他不小心摔倒了.他紧皱眉头,支撑着站了起来,面额上渗出了汗珠。大家实在看不过去了,连拉带扯把王队长送到了萨尔图人民医院。医生给工队长仔细检查后,让他住院治疗。王队长对医生恳切地说:“队里30多人等着我,第二口井搬家等我安排,我哪能住院呢?”医生也诚恳地对王队长说:“你的腿伤很严重,不住院治疗不行啊1”第二天医生查房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有味道的爱     
上高~时,那天放假,我本想回家补充一下“油水”,可父亲放在抽屉里的100元钱不见了。他怀疑是我偷拿了,见我不承认,就对我吼道:“滚出去,你这个逆子!”我委屈极了,一气之下,连饭都没吃就回到了学校。后来,事实证明是父亲把钱放错了地方,他却不向我解释,我觉得自己很冤,从此不再理父亲。  相似文献   

15.
1936年10月16日鲁迅在上海逝世。鲁迅逝世前立下遗言:“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1965年4月26日,时已80岁的周作人自知将不起,也立下遗嘱,其云:“余今年已整八十岁,死无遗恨,姑留…  相似文献   

16.
赵荣达 《晋阳学刊》2002,(4):99-100
于2001年4月18日出版的《社科书目报》在推荐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张建平等人撰写的《孔氏家族全传》时,以《孔祥熙曾准备刺杀慈禧》为题,节录了书中一段: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孔祥熙与同学李进芳出于爱国义愤,曾谋刺慈禧未遂。也许办报人以为这是《孔氏家族全传》中最生动、最鲜为人知的故事,可他却没有想到,这段故事,纯属子虚乌有。凡略有近代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义和团”被清王朝出卖后,慈禧丧权辱国的结果。而早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一年,孔祥熙谋刺的这位“老佛爷”就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而逃…  相似文献   

17.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98年10月14日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经济学家、印度人阿马蒂亚·森,以表彰他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以及对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突破性创见。国内知识界也许对阿马蒂亚·森的名字较为陌生,实际上,自70年代以来,他就已在西方知识界,...  相似文献   

18.
电话反诈骗     
佚名 《家庭科技》2009,(11):7-7
前几天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南方口音,上来就直呼我的名字。 “王总啊,你好啊!” “你是谁呀?” “你的老朋友啊。” “谁呀?” “广东的老朋友啊!连我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 “你是?”“哎呀,王总你贵人多忘事啊。再听听,听出我是谁了吗?” 我想想有点不对劲,可能是骗子,如果我把对方的声音认做某个老朋友,对方就会想办法讲故事骗钱了。 该死的骗子,看我怎么收拾他!我说:“你是广东的老张吧?”  相似文献   

19.
老树经霜志不摧———读《卢叔度集》吴国钦岭南古典文学学者、周易名家、全国屈指可数的几位研究“我佛山人”吴趼人作品的专家之一、中山大学中文系卢叔度教授因病于1996年10月21日逝世,终年81岁。令人不解的是卢先生竟然选择了10月21日———这也是吴趼...  相似文献   

20.
1981年10月“叶九条”发表不久,叶剑英接见应邀由香港到北京参加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大会的原蒋经国机要秘书沈诚①。沈诚到京前专程去台请示蒋经国,蒋经国对沈诚此行“既不鼓励亦不禁止”,实际同意沈诚去北京并嘱沈代他去溪口老家看看,“最好能拍一些现场照片”。叶剑英同沈诚探讨国共和谈的可能性,要沈诚向蒋经国转达中共的和谈诚意。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信蒋经国,希望国民党“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②,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8月17日,宋美龄在台北发表《给廖承志的公开信》,称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