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问我长江集团最早是怎么找到三联的?我也不知道。听说长江集团有人看三联的书 ,包括订《读书》的繁体字版。本次奖虽是以“长江《读书》”的名义 ,但是与《读书》杂志的关系不是外边有人想象的那样是合二而一的。《读书》四个专职编辑、两个兼职主编 ,加上编务 ,一半以上的人完全没有参与评奖的各类活动 ,而《读书》以外的三联的几位工作人员参加了“长江《读书》”工作室 ,具体组织和服务工作是由这个工作室做 ,评奖则是在推荐委员推荐的基础上由评委独立完成的 ,所以 ,名为“长江读书奖”或“长江—读书奖”“长江《读书》奖” ,《读…  相似文献   

2.
本来,“长江《读书》奖”的评选是读书界的一件幸事。但大概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评奖竟然评出了一个“《读书》事件”。据笔者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观察,这个事件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一是有人评判这个奖有失公允,基本上是《读书》自己的人(编者和作者)给自己评奖,谓之创“中国学术腐败之新高”;二是由此引发了一些人对《读书》这两年来立场的不满,使之成为宗派的刊物;三是对《读书》的批评引发了一场斯文扫地的人身攻击。在香港的《读书》作者、“长江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甘阳在没有弄清楚批评他的文章作者的情况下,用典型的“文革”…  相似文献   

3.
(一 )  汪晖先生以《读书》执行主编的身份、以《汪晖自选集》一书获得香港李嘉诚基金会资助、《读书》杂志承办的首届长江读书奖之著作奖 ,成为近来学者们议论纷纷的话题之一。从已有的讨论看 ,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汪晖是否符合参与评选读书奖的条件 ?按照学术评奖的惯例 ,学者们几乎众口一词 :汪晖不具备评选资格 ,因为他是承办长江读书奖的《读书》杂志的执行主编 ;而且 ,按照《南方周末》2 0 0 0年 6月 9日的报道 ,汪晖还是“学术委员会召集人”。该报道也承认 ,“汪晖作为《读书》杂志社的成员 ,和其他所有杂志成员一样 ,…  相似文献   

4.
2000年6月9日,《南方周末》发表报道和评论,介绍“长江《读书》”评奖和获奖情况,记者在报道中说:“这次奖项,引发微词的是费孝通的《费孝通文集》,汪晖的《汪晖自选集》和钱理群的《想起七十六年前的纪念》。因为费孝通是特邀名誉主席,汪晖是学术委员会召集人,钱理群是评审委员会成员。”评论中说:“有关的非议之一,是关于汪晖及其《自选集》应否得奖。汪晖先生的学术成就可以暂放一边,汪晖先生的身份(《读书》主编)就使他的获奖令人存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长江《读书》奖”的争论由此在学术界文化界热烈展开。“长江《读书》奖”由…  相似文献   

5.
一  从程序的角度看 ,本次“长江读书奖”之评选的确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其中最明显的是 ,发起和组织其事的机构成员的作品最后得了奖。而且 ,由于对章程的有关条款尚有不同的解释 ,所以获奖著作的类型也引发了争议 ,无法令人对最后的结果心悦诚服 ,不能避免人们瓜田李下的猜想。这样的猜想的确不大好 ,像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可能会让一些涉“案”人士有一种受伤害感 ,不过从来制度设计的基础都是将所有的人假定为利己主义者。甚至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语境下 ,这里的假定本身就是一种假定 :人们之所以要设立“长江读书奖” ,之所以要…  相似文献   

6.
有关《读书》的争论,虽然因“长江《读书》奖”而引发,但背后的原因,不能不牵扯到这几年《读书》杂志的变化。《读书》杂志原来由沈昌文先生主持,大约四年前改由汪晖等人主持。几年来,风格大变,订数一路下跌,使喜爱《读书》的一批读者和作者感到失望。本来,无论谁主编刊物,都有权决定这个刊物的面貌。但《读书》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一直是中国知识界首选的交流思想的公共平台,现在已经渐渐演变为以某个学派为主的园地,就不能不让曾经喜爱它的人们感到遗憾了。 对于《读书》的转向,不少人对执行主编汪晖有意见。我倒不赞…  相似文献   

7.
一、《读书》杂志代表什么 :学术权力机器还是学术良心由于《读书》杂志近几年来在办刊方向以及近期开评所谓“真正有威望的民间奖项”———“长江《读书》奖”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学界一时沉入情绪的低谷 :批评者激愤 ,以学术良心的话语质问 ,《读书》为何如此沦落?沉默者伤感 ,叹今日世风日下 ,问人间钱是何物 ,竟使《读书》人也改名作孔方兄?对《读书》杂志的诸多感慨 ,都表现了对《读书》抱有厚望而突然失落的心理。由于过于善良和淳厚 ,学者竟然把他责转化为自责 ,把批评模糊为自谴。学者们感到失落或者愧疚 ,似乎自己也参与了学术腐…  相似文献   

8.
首届“长江读书奖”(这里是借用“首届‘长江读书奖’工作室”6月 30日《郑重声明》的“提法” ,下文将对“奖名”作一辨析 )公布以后 ,议论蜂起 ,热闹非凡。攻之者气势如虹 ,批其不公正者有之 ,骂其是丑闻者有之 ,必欲弄个水落石出 ;之者阵法严密 ,公布《工作日志》 ,发表《郑重声明》 ,给出《两点说明》 ,力图还自身清白。看来 ,事关学术规范和社会公正 ,作为读书人 ,你不关心这事真还不行 !其实 ,远在南国的我辈读书人 ,从该奖设立之日到评出之时 ,并没有给予主办者期盼的那种关注。不就是一个香港大老板出了一笔小钱 ,几个读书人搞了个…  相似文献   

9.
奖掖学术     
最近 ,有几桩新鲜的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桩来自香港首富李嘉诚 ,他出资赞助《读书》杂志设立了“长江《读书》奖”。一桩来自广西接力出版社 ,该社捐款协助《出版广角》杂志推出了“《出版广角》接力佳作奖”。两家的获奖名单均业已公布 ;而且 ,评奖活动今后将定期举办下去。还有另一桩事情或许也值得提提 ,那就是 ,座落在广州市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新近创办了一份学术性刊物———《合生》(月刊 ) ,到今年 4月份已经出了 7期。目前 ,该刊编辑部诚邀广东新闻界、学术界的领导、专家聚集一堂 ,共谋《合生》发展路…  相似文献   

10.
首届“长江《读书》奖”的结果公布后,我和一些朋友一样,感到吃惊和遗憾。如此引人瞩目的评奖居然因为一个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而黯然失色。作为百名推举委员之一,我曾经行使过我的推荐权(尽管我只推荐了著作,而放弃了推荐文章),获奖的著作中就有我推荐过的一种。如果当时主办者让我知道评选的详细规则,我一定会提出我的意见。 我一直没有公开发表我的看法,因为要说的话别人基本都已说了。前几天《文汇报》的记者作电话采访,我才说了几点看法。昨天她又打来电话,告诉我这篇报道星期六将见报,但引述我的话只有一句。今天…  相似文献   

11.
“长江《读书》奖”评选活动开始时,我应邀成为推荐委员。有人(包括其他一些被邀当推荐委员的人)劝我不要参加此项活动,理由是从《读书》近几年的办刊方针看,不能指望做到公正、公平,不张扬一种立场和倾向,排斥不同的观点。我回答说,这种忧虑不无道理.但总不能由此而推彼,我们不能根据有可能发生但未发生的情况采取不合作态度。我参加了推荐工作,并影响了一些持怀疑态度的学者参与此项活动。对于事前就有的种种疑虑,我内心认为:“不至于吧?” 我只是推委,不是评委。评选结果公布后,我惊讶得难于置信。以前的猜疑不但证实了…  相似文献   

12.
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物质利益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富有成果。尽管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分歧,一般都认为必须重视物质利益问题,承认客观上存在着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关系,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国家、企业(集体)、劳动者个人这三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并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这三方面的利益是统一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要统筹兼顾,使之正确结合。不少政治经济学教程已把物质利益当作一个专门的问题,放在社会主义部分的体系中,但摆法却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有的把它放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专章中,作为独立的一节(见北方十三所高等院校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有的把它放在“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这个专章中,作为独立的一节(见南方十六所大学编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有的把它作为独立的一章,摆在按劳分配规律这一章之后(见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有的则把它摆在按劳分配之前并与之合成一章,却又特别声明;“物质利益问题同分配关系,是两个不同的但又有密切联系的经济范  相似文献   

13.
1985年沈有鼎先生在一次讲《墨经》的课程中指出:“‘攸,不可两不可也’,在‘不可’中间加‘两’字,‘不两可’是矛盾律,‘不两不可’是排中律.”并且认为:“《墨经》拿不常用的‘攸’用为逻辑术语,是说一对矛盾判断,过去把‘攸’完全改为‘彼’是没有脑子的.”沈先生还让我们把有的“彼”字改为“攸”.除了把“彼”改为“攸”,我们持相反意见外,其余我们认为沈先生的见解都是正确的.我们认为把“彼”都改为“攸”不一定合适的理由如下:一则张惠言据说校经,作“彼”.二则“攸”一般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如“君子有攸往”(《周易·坤卦》).或者放在主语与动词或形容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如“风雨攸除”(《诗经小雅·斯干》).或者作处所讲,如“为韩结相攸”(《诗经·大雅·韩奕》).也就是说,“攸”字多用于动词前面或放在主谓之间,不如“彼”灵活,指代性更广泛.还有更主要的一点是,“攸”的古汉语涵义“所”、“就”、“处所”与辩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而“彼”有“相对”的涵义,它可作指示代词,指代“那”与“此”相对,如“息壤在彼”(《战国策·秦策二》),又可指代“别人”、“对方”与“己”、“我”相对,如“知己知彼”(《孙子兵法,谋攻》),而辩不能一人去辩,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不仅植被破坏严重,黄土高坡上自然环境不好,而且在长期的封闭和落后中,人们的心态环境也不甚佳。就说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罢,有好多事情,在东南沿海都是不言而喻的,但在西北的土坡上往往还要引起大争论。当东南沿海一带的人们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潮流中快速挺进的时候,在西北地区,无论是在市场经济推进的实践中,或者是在有关理论的研讨中,不少人还不时陷入脱离生产力标准的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惑中,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与《宁夏社会科学》有了“缘分”:有的时候,有的理论文章在陕西争议很大,似乎…  相似文献   

15.
赵园访谈录     
赵稀方(文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您原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 ,《艰难的选择》等书曾经激动了我们这一代人。后来您遁入了古代 ,少了许多声息 ,而在《明清士大夫研究》获长江读书奖后 ,您又重新受到了注目。请问您现在正在做什么方面的研究 ?赵园 :我正在为那本《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撰写“续编”。其实在那本书写作的过程中 ,我就在为其他题目作准备 ,这也是我的工作方式 ;许多题目是同时在做的 ,只不过有的终于成形 ,而有的将是永远的半成品罢了。这种工作方式的方便之处 ,是有可能保持多方面的兴趣 ,对较…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首届“长江《读书》奖”评选结果一公之于世,便激荡了整个学术文化界。人们对该奖项的评选结果及运作方式的正当性和公平性提出了种种质疑,并由此触及到学术文化界存在的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其实,首届“长江《读书》奖”现象不过是中国学术文化界之秋风秋雨之一叶。 在中国社会处于急遽的转型过程中,脱序和失范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像社会一般大众一样,习惯于在威权主义圈定的赛马场内跑马的学术文化界,一俟脱逸既定的轨道,面对蕴潜着更多可能性的新的生存境遇,一方面由于新的游戏规则付之阙如,另一方面由于持守妾奴之道而…  相似文献   

17.
孙占国同志长期从事理论教育和宣传工作 ,理论造诣很深。最近出版的《思想的魅力》一书 ,收进了他在新时期以来发表的论文 5 0篇 ,分为《观念篇》、《理论篇》和《文化篇》三部分 ,4 2万多字。这是他从事理论研究成果的展示 ,全书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诸多领域。选文中有他在全国哲学学科有过争议的论文 ,如《实践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也有获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论文 ,如《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严肃文艺》。文章中有的阐释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 ;有的探讨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术问题 ;也有的对党…  相似文献   

18.
1988年末,广西文坛似乎应验了老康德的“二律背反”:一方面,全区性评奖沸沸扬扬,最高“铜鼓奖”,首届“青年奖”,首届“壮族奖”相继颁发,文坛呈现歌舞升平、繁花似锦的景象;另方面,以几个青年“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勇力为先导,忧文忧民之士面对广西九年与全国“大奖”无缘的事实,愤世疾俗,痛定思痛,拒腕反思,颇有“凄凄、惨惨、戚戚”之感。“评奖”、“议奖”的热风,给人带来惊喜,也注入困惑。或者更确切地说,借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的名著——《喧哗与骚动》。不管怎么说,这总比封闭、沉寂,此一潭死水好吧。  相似文献   

19.
读书奖、网上论坛与学术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长江读书奖而开展的学术讨论 ,自 6月上旬以来 ,如火如荼。尽管一直有部分学者和相关人士对此持漠不关心的消极立场或者不以为然的蔑视态度 ,但就总体而言 ,从其受关注程度之深和影响面之大来看 ,可谓近年来学术界少有的一种学术文化现象。除了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外 ,新兴的网络传媒大显神通 ,推波助澜 ,可能正是此次读书奖讨论与以往任何一次学术讨论都大有不同的特殊因素之一。(一 )  围绕长江读书奖的正式讨论 ,是从《南方周末》2 0 0 0年 6月 9日的大幅专题报道揭开序幕的。这之后 ,陆续有其他报纸积极关注、报道、评论这一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20.
一  据我所知 ,在《读书》奖的运作期间 ,无人对它表示反感 ,更谈不上抵制 ,大家都是愿意促其成功的 (我个人因推荐表迷失于案头纸山之中错过了规定期限 ,在 6月初《南方周末》电话采访中我已明确表示 :没有寄还推荐表 ,这是我的不对。)尽管那时有些人对《读书》的“转向”已有看法。如后来站出来批评该奖的雷颐先生不仅参加了推荐工作 ,而且就在 6月 9日的《南方周末》上还刊出了他为其中一本获奖著作写的书评。换言之 ,“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及其对《读书》方向的岐见尽管已经产生 ,但并不存在“自由主义”者因学派门户之见为难《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