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学说与中国美学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同先秦时代的其他中国哲人一样,老子绝非一位美学家。他既未撰写过任何堪称“美学”的著作,也没有象柏拉图那样分出心来专门研讨过美与美感的问题,甚至也不曾如孔子或墨子那样重视地评价过诗歌及音乐问题。老子只是一位低产的哲人,他所留下的文字,在讲求学科精细分工的今天,似乎与专门的美学研究、艺术研究没有多少关涉。若是打算从《道德经》里寻出一个美学体系来,那只是缘木求鱼。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谈论老子哲学和中国美学精神?是否这种题目也纯属捕风捉影,乱点鸳鸯,象某些所谓比较文学的题目一样的主观随意?我们的回答是:第一,不必一提到美学,就立即联想到“结构”、“体系”等字样,就立即联想到康德、黑格尔以及种种冠以“美学”题目的鸿篇巨制。涉及到美学内容的思想探讨,並不一定非要有近现代美学研究的范畴形态。在先秦哲人的思索中往往是在试图解决若干大前提问题时,不经意地奠定了某些美学原则的基础,而这些成果对于我们却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第二,无论从历史还是从逻辑的角度说,中国的美学精神绝不是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2.
3.
金维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2):4-6
老子提出道是万物的本源,一切都是由道生出,深刻地描述了道的世界统一性。周敦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对老子的宇宙生成过程展开了具体论述,但对整个本体论的深度把握上,与老子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4.
罗尚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一何谓唯道主义老子学说,由于其开拓性的惊人创造,深奥难识。即使在他那个时代的著名学者,也已感到难以理解。例如《史记》记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后说:“鸟,吾知其能飞……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庄子·天运》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达——引者注)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亦得道 相似文献
5.
一、用唯心唯物讲(<老子》远非要领《老子》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道德经》之称符实否?这个道德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是为谁而设计?……诸如此类的问题,战国、西汉时就已经解决得一清二楚,而到了今天却成了大悬案。五十年代以来在唯心唯物上争论不休,七十年代又冒出个“兵书”之说。研究它的辩证法者有之,探讨其认识论者亦有之;有说“道”是绝对精神的,有说“道”是物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力命之辨发轫于孔子。孔子的仁道原则确认人有行仁的能力,把人作为具有自由品格的主体,但他不了解主体力量的现实根源,把这种根源推到了超验之域。孟子划分了“在我者”与“在外者”,试图化解力与命的冲突。他把人的自由与“在我者”联系起来,表现了主体自由向个人道德实践与心性涵养的靠拢。并以“正命”把天命的主宰(在外者)与自觉地顺从天命相协调。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孟的思想,将力命之辨与天人之辨相统一,把自由的领域扩展到天人之际,使自由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并超越了孔孟的内圣走向。力命之辨的如上演变,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儒学的多重内涵,对尔后的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产生了颇为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近代哲学进入了进化论和人道主义的发展阶段,康有为、严复、谭嗣同、梁启超是其代表人物。当时,青年梁启超以生花之笔,用人道主义冲决封建专制主义,用“自由”反对“奴性”,从认识论和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我之自由”的意义,起了广泛的思想解放的作用。诚如他自己所说:“梁启超可谓新思想界之陈涉”。在1903年(梁卅一岁)以前,这称号对他来说是当之无愧的。现在我们来回顾青年梁启超的自由学说,重温他在这一时期写的《论自由书》、《新民说》等著作,也仍然会感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气和活力,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赫费认为人的行为体现的是一种独特的行动及放弃,实践理性是引领行为的、使行为合乎道德的理性。赫费从理由与行为间的关系、一种纯粹的发起者身份及人类学视野三方面认证行为自由。鉴于人是在有意识及自愿的情况下采取行为的,可对人的行为进行责任认定和评估,认定及评估的依据便是行为是否在合乎道德标准的情况下实施的。正义原则既为行为自由的限制也为行为自由的保障确定了唯一合法的尺度。 相似文献
10.
罗尚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十、德论:知行统一的道理德论,在唯道主义中占极重要的位置。《老子》书中的德论篇(帛书为上篇,今行诸本为下篇)的首段,对德论进行了概要论述:“上德不德(得),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不失德(得),是以无德,”“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摘自38章) 老子首先把他所论的德,赋于特定的意义,把平常的所谓德,作为广义的德而分成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道的学说的唯物主义的本质”是苏联汉学家杨兴顺先生的作品,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篇学术论文,在文内分析了老子学说的唯物主义本质及朴素的辩证思想,同时也指出老子思想中的缺点,在他的哲学中企图缓和客观世界的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当我们对于老子的思想还没有一致看法的时候,这是值得参考的论文。 相似文献
12.
13.
《理论界》2016,(1)
自由是康德哲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也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根基性概念,在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中更是被委以"拱顶石"这一重任,这亦是康德文本确切地指明了的。但是自由对于康德来说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概念,而是经历了前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甚至成熟时期前后不同阶段的切磋与琢磨,以至于获得最终的落定。因为即便是到了真正的批判阶段,即1781年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自由概念还远没有达及其应有的清晰性与确切性。鉴于此,本文试图首先对第一批判的自由概念做一番简单的梳理,而后在此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在自由的先验理念与实践意图上,并由此得出最初步的断言,即理性的思辨方面与实践方面的统一最终是在自由这里得到实现,而混合性的人的人格价值也通过自由找到最终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对康德法权学说中的自由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对任意自由的一般定义、自由的实在性、自由的人格性定义、自由和强制、作为法权的自由的概念及其关系的探讨,剖析了自由概念变化的过程,并尝试以知性的三个范畴来理解这些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作为法权的自由以任意的一般定义和人格性定义作为基础,并在更高层次上包含了后两者。文章最后对作为法权的自由如何实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以“不可道”之“道”为其哲学基础 ,以“无为”之“德”为其主要内涵 ,以“无知无欲”为其“利”之所在 ,以“知足”、“宝俭”为其“利”之所依。因而 ,它具有反经济发展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正> 从现存《韩非子》一书可以看出,韩非继承了先秦朴素辩证法的传统,并对老子辩证法深有研究。其中的《解老》、《喻老》是我国最早给《老子》作注释的著作,先后共选注了《老子》中的三十一章。此外,在《主道》、《扬权》、《内储说》、《外储说》、《难三》、《难四》、《六反》等篇中,也多次引用过《老子》中的有关辩证法的思想,并根据 相似文献
17.
老子认为"道"即"自然法则",提倡"无为而治",这与西方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看不见的手"有异趣而同功.市场经济中自由经济与政府调控一直处于一对互为矛盾的共生关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太极鱼形图来看,这种关系如太极鱼形图中两个部分,此消彼长、处于动态的平衡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从人类实践活动出发,以人类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基本尺度,把人类自由划分为三个宏观历史阶段:“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20.
经济自由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拓展人们的自由。这里的自由分别指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实质自由的有效增长依赖于人们拥有平等的形式自由,形式自由则依赖于政府对个体权利的保护。但政府有可能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利破坏形式自由的平等性,最终损害人们的实质自由。因而探求自由的价值、代价与限度的过程,也是寻找政府行为守则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