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新宇先生在《走过荒原》中这样描写真正的作家:“他知道什么是大众的真正利益,并为此而思索和斗争。他同情大众的不幸,但决不与他们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而是时时不忘启蒙的使命。”李新宇先生看来,真正的文学家一定同时也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真正的知识分子必然包括真正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2.
王朔的文本 现象 ,是本文研究的对象。其小说主人公无法摆脱“文革”遗留给他们的饥饿和尴尬。王朔厌恶自身的知识分子化 ,说到底是厌恶某些知识分子的伪善懦弱却道貌岸然 ,但王找不到解决的药方。他砸碎了这个精神饥荒年代中国人最后的精神饭碗 ,引爆文化批评的“文革”漫骂疯癫症。这是一个漫骂的文化时代 ,伴随着网络的谣言、明星的绯闻共生  相似文献   

3.
当你飞翔的时候,别人只在意你飞得高不高、漂不漂亮,只有真正爱你的人,才关注你飞得累不累,健康与否.在这个世界上,合并爱你的人,对你要求最低……  相似文献   

4.
1992年,高晓松和老狼的名字还没在乐坛响起来。22岁的高晓松因开办了一个广告公司而有丰厚的收入,他知道老狼当时没钱,除了常常请他吃饭外,还特意弄些崭新的人民币,时不时地给老狼几张,说:“你看这几张连着号的,你拿两张,我拿两张,这样咱们兄弟俩就有连号的钱了。”老狼心里很温暖,他知道这是高晓松故意找理由。给了自己钱又给了自己面子。对此,高晓松说:“男人给男人钱有一万种方法,但仗义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5.
小幽默     
无题二则 男:“你认为和像我这样的男人在一起,快乐吗?” 女:“当然!只要他不是你。” 男:“我爱你,胜过爱世界上其他的人。” 女:“什么!你还爱过其他的人?”  相似文献   

6.
你想成功吗?     
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否成功,是有原因和条件的,如果对此加以研究,可得出以下重要的结论: ▲如何增加你成功的机会? 大多数人都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现你的才干和个性。当然也有不少人要找个更满意的工作,这就需要做些尝试,但这是值得去做的,因为那几乎是你成功或失败的分水岭,由此可见,干一行爱一行不如爱一行干一行成功率高。恕要成功,首先寻找喜爱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Aki 《优雅》2015,(8)
六岁的时候我发现纸币上的头像不是我爸,但马上转念一想:管他是谁,总之没我老爸厉害--他是那样的高大魁梧(实际他身高1.7m,还有点扛背),拥有无人能及的聪明才智(只是常常找不到车停哪儿),并且是那样的富裕(有2个孩子的大学教授,从未停止过对生活来源的担心)。
  我绝对不是将自己父亲推上圣坛的唯一一人。我们的爸爸,曾经用有绝对优势的经验和智慧,碾压我们对这个初次见面的世界的各种粗浅幼稚认知。他的知识储量令我们顶礼膜拜,他深思熟虑的行事亦或灵活机敏的应变让我们觉得他是无所不能的存在。即使当年你很少与忙碌的父亲互动,他仍然会强势地影响你的人格塑造和行为模式。幼小的心灵里逐渐清晰的父亲形象,像罗盘一样在一生中无数次地指给你方向。然而“图腾”缺陷的那一面--比如父亲的恶习,同样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真实地面对农村与农民--读《我向总理说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平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2000年的焦点人物,多家媒体对有关他的事情做了详细的报道。但我拿到他的书以后还是禁不住一口气读完,而且不止一次地为作者的心灵所感动。我也是依靠高考这种现代的科举制度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之子”,对农民有着深切的爱与同情,在心中永远无法摆脱对农村的父老乡亲的牵挂。灵魂深处的农民情结使我对作者的叙述不断产生强烈共鸣。作者的遭遇也让人感到无比的愤慨,能够直面农村的官员却在农村无立足之地。英国作家奥威尔在他笔下的《一九八四》中写了一个“海洋国”,海洋国的“真理部”会修…  相似文献   

9.
陈寅恪对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终其一生,始终关注中国知识分子问题。在这方面他最主要的观点是坚持知识分子的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为此他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并以其一贯擅长的比较方法对一系列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进行了独到的分析研究。陈寅恪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品格不仅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状况有关,也与其所承继的精神资源有关。为此他十分强调家族渊源、师承关系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并认为陶渊明之所以超出“竹林七贤”,就在于他并不满足于消极避世,而是力创新自然说,为后世文人提供了据以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遭受深重苦难,人格受到空前屈辱,皆由于在新时代中未能解决好这一问题。所以王国维只有自杀,而除极少数人外的中国知识分子只有走向悲剧  相似文献   

10.
张颖 《家庭科技》2014,(12):7-7
陈秀芳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婚姻疏导工作室"的"家庭辅导师"。林文、张之全是陈秀芳曾经实施过婚姻"急救"的一对"80后"夫妻。 抱着同一状态维系婚姻 结婚前,是张之全追的林文。当时林文觉得他配不上自己,一直对他不"来电"。可朋友劝她:"张之全家世好。如果嫁给他,可以少奋斗很多年。"爱情至上的林文却觉得,如果两个人没有爱情,婚后的生活会很痛苦。朋友笑她傻:"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找个爱你的人比找个你爱的人结婚要好。"朋友劝多了,林文心动了,答应了张之全的求爱。 结婚后,时尚、靓丽的林文身边仍不乏追求者,这让张之全十分吃醋。  相似文献   

11.
从前,有个圣人收了500个弟子。 在弟子中间,有一个人名叫“有罪”。他听着别人对他喊“有罪有罪”时,心里非常别扭,好像他真的有罪似的。他便想改个名字。他跑到圣人那里。对圣人说:“老师,我的名字不吉利,请您帮我起一个吉利的名字吧!”圣人和蔼地对他笑道:“我的孩子,你嫌你的名字不吉利?  相似文献   

12.
在近几年的鲁迅研究界,李新宇的文章特别引人注目。我虽然并不研究鲁迅,却也常常关注鲁迅研究的情况,对于李先生的文章,几乎每见必读。所以,看到新出版的《鲁迅的选择》,感觉并不陌生。这本专著集中论述的是知识分子话语、人学思想和启蒙道路等问题。毫无疑问,这都是涉及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问题。李新宇先生的见解是富于启示性的,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他通过对鲁迅的解读,事实上在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定位。他告诉人们,所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它是在对传统的反叛中确立的,是在对权威的反抗中确立的,同时又…  相似文献   

13.
在近几年的鲁迅研究界,李新宇的文章特别引人注目.我虽然并不研究鲁迅,却也常常关注鲁迅研究的情况,对于李先生的文章,几乎每见必读.所以,看到新出版的<鲁迅的选择>,感觉并不陌生.这本专著集中论述的是知识分子话语、人学思想和启蒙道路等问题.毫无疑问,这都是涉及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问题.李新宇先生的见解是富于启示性的,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他通过对鲁迅的解读,事实上在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定位.  相似文献   

14.
《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具有非凡气质的长篇小说。它诞生于五十年代的苏联。几乎半个世纪过去了,一个对此书一无所知的人,今天翻开它,却感觉不到历史、地理和社会的隔离,在这部书所营造的特有的艺术氛围中,为书中的人物深深地感染着。 小说的中心人物日瓦戈,是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学习,毕业,工作,结婚。他相貌平凡。他的全部的与众不同之处,仅仅来自他的大脑和心灵,他是知识分子中的出类拔萃者。日瓦戈生活在俄苏时代。革命、战争和社会变迁,使这个普通的知识分子经历了种种人生的苦难,他灵魂和性格中的独特之处因而被放大了。日瓦戈属于那种带有古典痛苦的知识分子:他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童年的日瓦戈,虽出身巨富,但很早便被父亲抛弃,不久又失去了母亲。小说就是以日瓦戈母亲的葬礼开始的,这种阴郁的调子,贯穿小说始终。在这个世界上,日瓦戈就象一个多余的人,一个亲属们的累赘,过着动荡不定的生活。只有他的舅父——哲学家韦杰尼亚平,是他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唯一资助人。日瓦戈个性中的基本成分:自由精神、优秀品质、人文素养,直接承袭于他的舅父,只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一个尴尬困窘缺失鲜活生命体验的群体,正如《人》中所描写的具有强烈寓意的"他""没有根,也没有系住的地方/他命运多桀,只有无休止的纷扰/在这个地球上四处奔忙/知道有一个家,  相似文献   

16.
大约是十几年前,读《费正清对华回忆录》时始知晓蒋廷黻的名字,书中就有一节是“蒋廷黻与现代化”。因为时间较久,内容大半忘记,但特殊的名字确是忘不掉的;而且有一句他的演讲词也依稀记得,即“历史已经使知识分子阶级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我们无意谦让。”后来在许纪霖先后论中国知识分子的书中又遇蒋廷黻,标题是“瓷器店中的猛牛”,对蒋的生平事迹才有较详实的了解。从此得知他曾获哥伦比亚大  相似文献   

17.
正哲学家奥修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个人一直在找寻完美的太太。别人问:"你已70岁了,死亡已经在敲门,你什么时候才定下来?"他说:"没有一个完美的太太,你怎会快乐?"别人又问:"但你已经找寻了这么久,难道还找不到一个吗?"他说:"有一次我的确找到了一个完美女人。"别人说:"那为什么你不跟她结婚?"70岁的追寻者变得非常伤心,他说:"很困难。因为她也在找寻一个完美的先生!"正如心理学家大卫·伯恩斯所言:"想要伸手摘  相似文献   

18.
大约是十几年前,读《费正清对华回忆录》时始知晓蒋廷黻的名字,书中就有一节是“蒋廷黻与现代化”。因为时间较久,内容大半忘记,但特殊的名字却是忘不掉的;而且有一句他的演讲词也依稀记得:“历史已经使知识分子阶级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我们无意谦让。”后来在许纪霖先生论中国  相似文献   

19.
大约是十几年前,读<费正清对华回忆录>时始知晓蒋廷黻的名字,书中就有一节是"蒋廷黻与现代化".因为时间较久,内容大半忘记,但特殊的名字却是忘不掉的;而且有一句他的演讲词也依稀记得:"历史已经使知识分子阶级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我们无意谦让."后来在许纪霖先生论中国知识分子的书中又遇蒋廷黻,标题是"瓷器店中的猛牛",对蒋的生平事迹才有较详实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强大的“他者”———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落后,使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面临尴尬境地:一方面,如果要自强于世,必须全方位地追求现代性;另一方面,如果要保持本民族的独立品格,又需要对带有浓厚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现代性保持高度警惕。对于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近代中国既爱又恨,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既忧又憎。处于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夹击下的这种双重困境,促成了近代中国民族认同矛盾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