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颇多的话题。成熟的宗教的核心是神。从宗教的内部来看,神理所当然是神圣性的,但是,他(们)并不必然是正义性的。从历史上看,神的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一直是信仰中的西方人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西方文学中激起了深刻的回响。本文考察希腊传统及犹太——基督教传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及其内在矛盾,并从文学的立场说明它如何有利地激发了西方文学。  相似文献   

2.
谭桂林的《百年文学与宗教》是湖南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观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是继他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人与神的对话》、《宗教与女性》后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显示了他在自我学术道路上的又一次探索和超越,也应合了文学与宗教这一研究课题走向综合的学术趋势。面对中国百年文学与宗教之间丰富甚至有点芜杂的关系,谭桂林以从容不迫的心态,高屋建瓴的眼光,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以宗教价值观念为切入口来研究二者的关系。作者首先在“绪论”中就明确指出宗教价值理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建构中起到了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论述了当代宗教哲学家唐·库比特的反实在论宗教哲学。库比特认为当今已经到了第二轴心时期,我们需要以反实在论的方式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我们需要新的世界观:世界是偶然的,我们需要接受普遍的偶然性;我们最合适的选择是空的激进的人文主义;关注存-在(Be-ing)是我们的宗教态度;最好的生活是太阳式的生活;而社会关怀的依据是人道主义的社会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语义的角度看,Realism一词不仅指文学中的现实主义,而且还指哲学中的唯实论和社会生活中待人处事的一种求实务实的态度。当人们把现实主义概念与文学联系起来时,首先是指一种文学流派,尤其是指十九世纪上半叶崛起在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Critical Realism);然而,越到后来,人们越愿意将它作为一种文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突出的贡献,但这个结论往往比较空泛,还没有深入到具体层面。我们从三篇《小说选集.导言》入手,探索其中的文学观念,发现它们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共性:一是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二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分析和评价新文学小说;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否定或漠视的态度;四是尊重作家的个性。这些鲜明的共性深刻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促成了学术界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关注。  相似文献   

6.
沈金浩 《学术研究》2001,(4):124-126
如果我们留心比较一下中西文学发展演变史的话 ,可以看到 ,西方文学 (主要指欧洲文学 )的发展主要是文学中的思潮的演变和发展 ,从神话到古希腊罗马的悲剧到中世纪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学再到文艺复兴文学再到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文学的思潮型演进轨迹非常明显。诗、散文、戏剧、小说这几种主要的文体很早就已齐备了。文学思潮的演进基本上是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而中国的文学史却大不相同 ,中国的文学史曾被一些人看作是一种文体替代史 ,这方面的说法最为人熟知的是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所说的一段话 :“…  相似文献   

7.
宗教道德·道德·人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恒敏 《齐鲁学刊》2006,3(6):121-124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经产生就以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施加影响;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性是人之为人的特性,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宗教道德、道德与人性的内容因社会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又在社会关系进步的基础上进行互补。  相似文献   

8.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中国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在华传教士明恩溥有关中国的著作在近代西方影响很大,其中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性格的介绍分析尤为重要。他的中国观以对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和中国人性格细致的描写和尖锐的批判为主要特色,表达了当时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看法的普遍观点。明恩溥对近代中国社会黑暗面和中国人性格中弱点的特别强调,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改造的态度,都反映出传教士在中国问题上的宗教文化偏见。这种态度一方面理所当然地引起中国人的愤慨,同时也受到鲁迅等关注近代中国民族反省的中国人的理性对待。  相似文献   

9.
<凤凰杂志>是19世纪一种关于中国及东亚重要的英文杂志,以介绍中国及日本、印度、缅甸、暹罗等东亚国家的文学、历史、地理、宗教等为主要内容,是一份强调直接性、学术性及资料性的综合性杂志.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和介绍是<凤凰杂志>的重要部分,它既为其读者提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直接样本,也作为西方了解中国人习俗和生活的重要参考,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在西方的译介,扩展了西方对中国及其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宗教境界·艺术境界·审美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人之所以能在低级的社会形态下创造出不朽的艺术,正在于他们把人的自我意识推崇为最高的神性精神,并将以能动性、可能性和创造性为本质规定的人之神性作隆重的宗教礼仪式地赞颂,而这种“宗教”是对人之自由实现的神性理想虔诚地膜拜,因而希腊宗教就是艺术本身的宗教,它与艺术境界和审美境界是合一的。而人之人性和人之神性高度合一这种理想状态正是通向现代的“永恒的角度”,它强烈震撼和感召着在资本主义下失去了精神家园的现代人重返故里“诗意地栖居”。这种对人之神性的皈依和守望情愫,从古代一直绵延至现代,历史终于首尾相衔地完成了由低级向高级、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认识的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11.
<正> 宗教作为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和与这种反映相联系的社会实体。尽管它的本质属性显示出它是上层建筑领域中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颠倒了的世界观;但它还有社会实体的一面,即宗教多有典籍、信徒和活动场所,宗教界内部有比较严密的组织,除宗教生活活动外,又与整个人类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又显出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这样一些社会特征。所以,宗教又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来都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我国的宗教问题中的许多内容,多与历史积淀有关也是这个道理。那末,何谓宗教问题?笔  相似文献   

12.
自从文学产生以来,无论是原始社会便出现的口头文学还是文字出现之后产生的书面文学,人们在进行文学实践活动的同时,就开始了对文学的评说,出现了关于文学的各种言论及观点。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编人了许多民歌,而那些民歌中蕴含的哪怕是点滴的文学见解也都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以口头形式记录自己的民族发展史,而与此相关的民间口头文学也异常发达。他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均溶入到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之中。其中不仅表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而且保存了大量的文学观点和见解。小到谚语;大…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东西方文学交流与相互影响世界文学长河是以亚非文学为主流的东方文学和以欧美文学为主流的西方文学这两大文学巨流汇集而成的。两大文学巨流,因地域环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种、语言、习俗、文化和宗教的氛围、社会发展进程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但这两大文学巨流又都是在遥相呼应中从不同的起点,沿着不同的河道,朝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着。在发展中,东西两大文学巨流都以传世作品卷帙浩繁,使世界文学的内容丰富多采。当然,两大文学巨流中的各个国家的各个民族的文学发展,都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但由于人类社会和反映人…  相似文献   

14.
埃及社会的基础是在古风时期建立起来。到了古王国(第三到第六个王朝),埃及成为一个组织严密、中央集权的神权国家。艺术、建筑、文学、医药和诸如石匠工艺和金属工艺等许多领域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宗教是古埃及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在国家事务中是以国王作为神和人之间的唯一联系方式运行的,法老是人间的神,是神、人沟通的唯一桥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宗教崇拜也意味着崇拜法老本人。埃及政权和宗教的二合一控制了埃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5.
宗教生活是一种神圣化的生活,宗教的神圣化大体由神异性、神秘性、神意神力等组构而成;文学则主要以世俗生活作为自己描写反映的对象,它的兴趣主要在人身上而不是神身上。宗教中许多空幻不实、虚无飘渺的事物和许诺虽然言之凿凿,但经不住推敲,只具有彼岸性(神性、理想性),而不具有此岸性(真实性、现实性);文学则坚定执着地立足尘世,立足现实,坚持此岸性。非现实性是宗教的显著特征;文学则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它反映生活的素材、题材、内容大多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对所获素材的选取以一种现实科学的态度加以审视,加工和处理,它的主要使命是服务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 ,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西方富有宗教气息的浪漫主义文学养分的滋养和 2 0世纪特定的文化语境 ,导致在涉足宗教的多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 ,所显示的主导意绪和倾向是浪漫主义。不过 ,2 0世纪中国文学在各个历史阶段 ,因受宗教熏染而展示的浪漫样态并不一致 ,并且由于中国现代作家对宗教接受与感应在层次和取向上的差异性 ,从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中国现代作家身处的历史和文化的制约 ,以及某些宗教书写表现出的极端排他性 ,都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宗教浪漫主义的发展前景 ,预示中国现代宗教书写所体现的浪漫精神 ,会因宗教自身的困境而悲壮地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17.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以来,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面貌.那么宗教为何有如此巨大的"魔力",成为一些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试从一个角度来谈宗教的延续性,以探讨宗教现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杜芳芳 《晋阳学刊》2006,(1):124-125
基督教是西方文学经常涉及到的素材。英国二十世纪初著名作家劳伦斯表达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揭示主人公对宗教的不同态度,来强化肉欲和精神冲突为线索的男女关系主题。本文即考察他在三部曲——《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中宗教观的演化轨迹。《儿子与情人》  相似文献   

19.
夏目漱石对于基督教的态度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嬗变过程,内心呈现出极端的矛盾,他反对宗教中的偶像崇拜及形式主义,憧憬宗教的道德伦理和超越思想。夏目漱石关注宗教主要是出于"生存困境"和道德上的探寻。基督教宣扬真、善、美,道德、良知、宽容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正契合了他的文学理想。他的文学真正地追问人的生存状况,希望从宗教中能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其意义在于超越生存困境,塑造崇高人格,提升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20.
敦煌文学的价值及概念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遗书中的文学文献,以其所包涵的经典文学、宗教文学、中原文学、教育文学、底层文学、应用文学、乡土文学七个层面,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畛域,从而展示的是一种人类社会在进入到一定文明阶段后,社会文学活动理应具备的、然而又因资料的乏匮,难以在历史生活的描述中得到实证的发生、发展的必然轨迹.因此,其体现的文学史料价值,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不仅对于了解一定社会背景下一个社会聚落文学发展状况具有典型意义;对于认识人类社会文学活动的某些历史规律,更有着无以替代的文化标本价值.正是基于这一论点,文章对以这批文学文献发现地命名的文学畛域的概念内涵,亦作了新的界定,认为所谓"敦煌文学",理应包括敦煌遗书中所有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