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50年代开始,法捷耶夫一直是我国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毁灭》和《青年近卫军》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6年,法捷耶夫自杀身亡后,有关他的一些是是非非,如:他为什么要自杀?苏共20大上肖洛霍夫为什么要攻击法捷耶夫?今天应如何评价他的作品?这些问题,直到现在还在困扰着广大读者。法捷耶夫是十月革命后成长起来的苏联新一代作家。从1934年起,他便进入作协领导层。在高尔基去世后成为作协主要领导成员之一,1946年至1956年,历任作协总书记、理事会主席和理事会书记。在苏共第比次党代表大会及第19次党…  相似文献   

2.
占骁勇 《云梦学刊》2005,26(3):22-25
宁稼雨所“撰”的《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意图超越包括《中国文言文小说书目》在内的许多小说书目和词典,但他著录一些己见著录、仍然存在并很容易见到的小说动辄云“未见著录”、“已佚”和“未见”,在小说的分类、类型问题上,也表现得轻率和随意。更让人怀疑他的“学术品位”的是,他的《提要》不但没有“尽可能标明出处来源”,而是大肆“掠美”,其中抄自李剑国的《唐前志怪小说史》和《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二书的内容最多。  相似文献   

3.
许多文学史和评论古典小说《水浒》的论文,都把宋江形象评价为英雄人物,错误地美化了宋江。例如有的说,宋江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形象”。有的人甚至还说宋江“不只是阶级斗爭的英雄,也是民族斗爭的英雄。”《水浒》里的宋江形象到底是不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呢?特別是对他投降前的一段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我认为确是需要好好探讨一下。我们评价宋江这个典型形象,应该用  相似文献   

4.
寿生是 2 0世纪 30年代受到胡适赏识的有才华的贵州籍青年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关注现实生存状态 ,切合“诗史”传统 ,具有鲜明的“征实”、“纪实”、“质实”的风格特征。他虽然没有把脚下的路走得更远 ,但单凭那发表在《独立评论》上的多篇小说 ,他也应当无愧地进入现代文学的研究对象行列。  相似文献   

5.
喻镇荣 《晋阳学刊》2003,(1):105-105
鲁讯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一文中说,他最早发表的三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人们历来认为《狂人日记》中“格式的特别”主要是指日记体的形式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但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狂人日记》还有一种“特别的格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意识流小说要求作家深入到人物意识的深处,了解人物由于客观现实的作用而引起的大脑的反映活动。它力求避免作家直接片面进行评论和叙述,而由人物直接表白他的内心感情和思想活动。《狂人日记》的…  相似文献   

6.
1.天才小说家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在担任苏共最高官职时就相继问世了中篇小说《小《星荒地》《复兴》,并被作协提名为苏联文学最高奖“列宁奖”的候选人。但是,苏联著名学者阿尔巴托夫在《耽误了的痊愈———当代人的见证》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人包括最笨的最不懂事的人在内,无不例外地都说这几部‘文艺杰作’中没有一页是勃列日涅夫动笔的。”这几部书不过是一些有才华的笔杆子根据他口述的故事编写而成,以此来提高他的声望而对于他的小说,阿尔巴托夫毫不客气地评论道:“声名狼藉!”阿尔巴托夫像《皇帝新装》中的…  相似文献   

7.
“小说”这名词,最早见于《庄子》,但以小说名“家”,并给小说下定义,指出它的意义和作用的,则是后汉初年的桓谭。他在所著《新论》(《文选》李善注引)中说:“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才合于小说的名实。小说,说之小者也。准此,则先秦诸子书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无一不是小说,后世衍为长篇的平话、讲史、演义,则已经不是小说而是大说了。 最早以《小说》作书名 的,当以殷芸的《小说》为创始。据我考,大约凡是宋以前类书所引只称《小说》而不署撰人的作品,以他书所引遗文参证,往往就是殷芸的小说。 《梁书》和《南史》的《殷芸传》都不提殷芸著述,若不是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到,人们很可能会把这位最初编撰小说的人忘掉。《史通·杂说》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读了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罗尔纲先生的自述《生涯六记》。一开始,简短的《题记》就把我吸引住了。罗先生写道: 清代著名史学家王鸣盛曾赞美范晔《后汉书》说:“宰相多无述,而特表逸民,公卿多不采,而唯尊独行。”难道这些列在“老九”之流,在(荡皿)(荡皿)乾坤中还会有他们的道路,值得史学家的一顾吗? 我自如是个书呆子,……读者诸公,读英雄伟人传多了,请换个口味,来看看我这个极平凡的书呆子的自述吧! 《生涯六记》共六篇,11万言。书中没有英雄伟人式的豪言壮语,也没有英雄伟人那样轰轰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个时期,青年作者刘心武同志的几个短篇小说,《班主任》(《人民文学》一九七七年第十一期)、《没有讲完的课》(《人民文学》一九七八年第四期)、《穿米黄色大衣的青年》(《北京文艺》一九七八年第八期)、《爱情的位置》(《十月》第一辑)、《醒来吧,弟弟》(《中国青年》一九七八年第二期)等等,受到了读者和文艺界的广泛注意,人们在课后工余,议论纷纷,为小说中所提出的尖锐问题而震动、而深思;为小说中所虚构的然而又分明生活  相似文献   

10.
1957年《文艺学习》刊登的“夏可为来信”引发了关于青年的写作、职业和出路的社会性讨论。“夏可为来信”呈现了青年普遍的成长之惑,得到了茅盾、赵树理和老舍的回应,成为考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问题的重要现象和事件。赵树理是“夏可为来信”的最早对话者,他对青年出路的思考体现在大量议论性文字和《互作鉴定》《杨老太爷》《卖烟叶》等小说叙事中,通过“生病/疗救”和“劳动/写作”叙事逻辑对沉迷写作、不安心劳动生产的知识青年进行劝谏。“夏可为事件”显示了青年一代在五六十年代新的语境下渴望自由选择甚至弯道成长的诉求,以及青年在有限申诉、抗争后臣服于政治要求与青年治理体系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1.
马识途的小说创作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虽然他不愿意谈论他的作品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风格。他只是谦逊地表示,他正在努力追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他甚至还曾质朴地把他的《夜谭十记》、《三战华园》等作品称之为“新评书”、“新传奇”,说它们不过是“我摆的一个龙门阵”,“一个革命斗争故事”。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对他的作品的赞赏,使我们觉得有必要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剖析一下他“继承了我国的小说传统”,“用摆龙门阵的方法”写出来的小说,为  相似文献   

12.
一初刻本与二刻本明朝末年,崇祯年间,出现了雄飞馆刊印的《英雄谱》《二刻英雄谱》。所谓“英雄谱”,实即《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两部小说的合刻。它的另一书名,为《合刻三国水浒全传》。不过,两部小说合刻,其形式不是一前一后,而是一上一下。上层为《水浒传》,约占版面的三分之一,下层为《三国志演义》,约占版面的三分之二。大家知道,凌濛初的《拍案惊奇》有初刻、二刻之分。《英雄谱》和《拍案惊奇》一样,也有初刻、二刻之分。《拍案惊奇》的初刻和二刻是两部书,篇目基本上不同;《英雄谱》的初刻和二刻则是一部书,回目、正文基本上相同。然而,《拍案惊奇》和《英雄谱》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乔伊斯以斯蒂芬的“自我”塑造过程为框架,以在小说文本中为读者预设信息空白为策略,巧妙地实现了小说文本还原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真实的功能。尽管该小说没有直接叙述历史事实,然而小说处处体现出历史语境,处处渗透出历史的凝重,历史事实时时以小说文本“注脚”的形式浮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极具历史张力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4.
书外寻真 点金成铁──试论新红学的非文学倾向夏荷张竹坡评《金瓶梅》说:看《金瓶》把他当事实看,便被他瞒过;必把他当自己的文章读,方不被他瞒过。(《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把小说当文章读,是一种文学性的研究;把小说当事实看,就是一种非文学的倾向了。胡...  相似文献   

15.
《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是《醒世恒言》中一篇具有特色的拟话本小说。有关书籍评论这篇作品时,对其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的积极意义和有助于今天了解明代历史的认识价值,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一谈到卢楠的形象,人们总是把他简单地看成一个地主或土豪,把他和知县汪岑的矛盾概括为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因而便把卢楠作为和汪岑一样甚至比汪岑更坏的反面人物加以贬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说这篇作品“只是写一个官僚陷害一个地主”,虽然也指出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揭露官僚害人和冤狱,但对卢楠这一形象,显然是把他作为一个封建地主的典型来分析的。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说,这篇小说“对穷奢极侈的大地主卢楠,却错误地当作正面人物予以颂扬”。言外之意,卢楠只能是应该批判的反面人物。双翼《今古奇观杂谈》一书中有《猛虎斗地头蛇》一节,把汪岑比作猛虎。把卢楠看作是一条地头蛇,说“卢楠这个人,代表的其实是封建统治阶层的最基本的势力,即大地主阶级”,“数不尽的劳动者的血汗,供养了他们这种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一、古代希腊人重农思想的代表在古代希腊,最有代表性的重农论者是色诺芬。他的重农言论是人们经常引用的。在农业特征论者那里,他几乎成了救命稻草式的人物。因为,如果没有他的《经济论》一书,古代希腊人的重农思想就几乎成为空白。《经济论》一书既是色诺芬重农思想的代表作,也是古代希腊人重农思想的代表作。在《经济论》中,色诺芬把农业和战争列为“两种最高尚最必需的事业”。①这与中国先秦思想家重视耕战颇为相似。色诺芬认为,“对于一个高尚的人来说,最好的职业和最好的学问”,就是从事农业。“靠农业谋生乃是最光荣、最好…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十分热闹,而作为与白话小说各张一军的文言小说的研究,则显得比较冷清,作为文言小说的志人小说,还几乎是一块处女地,等待人们去开垦。南开大学中文系宁稼雨先生的《中国志人小说史》第一次对中国志人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深入的研讨,是一部具有拓荒性质的学术专著。作为青年学者,宁稼雨先生在这部书中表现了他思想上的敏锐和理论上的创新。比如,对志人小说的界定,前人尽管使用了“志人小说”这个概念,但模糊且不深入,并没有形成客观公允的观  相似文献   

18.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5,25(6):75-78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景观看过《水浒全传》的人,大概都会记得李逵负荆的故事。这个情节一般人认为是从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逵负荆》照搬而来的.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对照一下,便会发现;《水浒全传》里的李逵负剂已经完全不是康进之杂剧《李逵负荆》的面目了.一、杂剧里的李逵是清明节放假,“踏青赏玩,不免下山”。小说则把《负荆》置于在东京烧了李师师家,又在四柳村狄大公庄上杀了“奸夫”“淫妇”之后。由于这一改变,两个《负荆》产生了两个不同的主题。杂剧《李逵负荆》大闹聚义厅表现了李逵为民除害的英雄品质,他对宋江的误会固…  相似文献   

20.
宋朝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岳飞(公元1103—1142年),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抗击异族侵略者的英雄业绩以及“莫须有”的旷古奇冤,至今人们仍记忆犹新,时间的洪流未能冲刷分毫。这一切当然得力于详尽刻画的历史演义小说《说岳全传》。《说岳全传》是一部英雄传奇,论其艺术成就并不算高,但它的影响却令人刮目相看。可与《三国》、《水浒》争夺读者,正因为如此,遂引起异族统治者的恐惧。书于清康熙23年(公元1684年)刊行,半个世纪后的乾隆时代,即遭查禁。但禁而不绝,《说岳》仍然流布于民间,始终发挥着彰忠烛奸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