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问我长江集团最早是怎么找到三联的?我也不知道。听说长江集团有人看三联的书 ,包括订《读书》的繁体字版。本次奖虽是以“长江《读书》”的名义 ,但是与《读书》杂志的关系不是外边有人想象的那样是合二而一的。《读书》四个专职编辑、两个兼职主编 ,加上编务 ,一半以上的人完全没有参与评奖的各类活动 ,而《读书》以外的三联的几位工作人员参加了“长江《读书》”工作室 ,具体组织和服务工作是由这个工作室做 ,评奖则是在推荐委员推荐的基础上由评委独立完成的 ,所以 ,名为“长江读书奖”或“长江—读书奖”“长江《读书》奖” ,《读…  相似文献   

2.
首届“长江《读书》奖”的结果公布后,我和一些朋友一样,感到吃惊和遗憾。如此引人瞩目的评奖居然因为一个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而黯然失色。作为百名推举委员之一,我曾经行使过我的推荐权(尽管我只推荐了著作,而放弃了推荐文章),获奖的著作中就有我推荐过的一种。如果当时主办者让我知道评选的详细规则,我一定会提出我的意见。 我一直没有公开发表我的看法,因为要说的话别人基本都已说了。前几天《文汇报》的记者作电话采访,我才说了几点看法。昨天她又打来电话,告诉我这篇报道星期六将见报,但引述我的话只有一句。今天…  相似文献   

3.
一  据我所知 ,在《读书》奖的运作期间 ,无人对它表示反感 ,更谈不上抵制 ,大家都是愿意促其成功的 (我个人因推荐表迷失于案头纸山之中错过了规定期限 ,在 6月初《南方周末》电话采访中我已明确表示 :没有寄还推荐表 ,这是我的不对。)尽管那时有些人对《读书》的“转向”已有看法。如后来站出来批评该奖的雷颐先生不仅参加了推荐工作 ,而且就在 6月 9日的《南方周末》上还刊出了他为其中一本获奖著作写的书评。换言之 ,“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之争”及其对《读书》方向的岐见尽管已经产生 ,但并不存在“自由主义”者因学派门户之见为难《读…  相似文献   

4.
本来,“长江《读书》奖”的评选是读书界的一件幸事。但大概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评奖竟然评出了一个“《读书》事件”。据笔者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观察,这个事件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一是有人评判这个奖有失公允,基本上是《读书》自己的人(编者和作者)给自己评奖,谓之创“中国学术腐败之新高”;二是由此引发了一些人对《读书》这两年来立场的不满,使之成为宗派的刊物;三是对《读书》的批评引发了一场斯文扫地的人身攻击。在香港的《读书》作者、“长江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甘阳在没有弄清楚批评他的文章作者的情况下,用典型的“文革”…  相似文献   

5.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出自北宋末年汪洙的《神童诗·劝学》。《劝学》诗宣扬“读书作官”的思想是不足取的,但诗所阐明“读书为上”的观点,我认为从古到今对青少年而言不能不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6.
奖掖学术     
最近 ,有几桩新鲜的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桩来自香港首富李嘉诚 ,他出资赞助《读书》杂志设立了“长江《读书》奖”。一桩来自广西接力出版社 ,该社捐款协助《出版广角》杂志推出了“《出版广角》接力佳作奖”。两家的获奖名单均业已公布 ;而且 ,评奖活动今后将定期举办下去。还有另一桩事情或许也值得提提 ,那就是 ,座落在广州市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新近创办了一份学术性刊物———《合生》(月刊 ) ,到今年 4月份已经出了 7期。目前 ,该刊编辑部诚邀广东新闻界、学术界的领导、专家聚集一堂 ,共谋《合生》发展路…  相似文献   

7.
容纳百川活跃学术赵春晨(广州师院历史系教授)我是《学术研究》的一名热心读者。记得60年代我在北大读书时,就曾被《学术研究》上所刊登的一些理论文章所吸引,从此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参加工作后,无论是在研究室里做事,还是在学校教书,手边总离不开这份杂志。...  相似文献   

8.
这些年来参加的学科评估活动相当频繁。既作为本学科的负责人接受别人的评估,也作为“评委”参加对外校学科的评估。评来评去,不免心生厌烦,觉得这种评估过于烦琐,而且时常流于形式,对于实际的学科建设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2005年初,我收到台湾大学校长陈维昭签署的邀请函,请我作为“评鉴委员”赴台参加台湾大学中文系的“学科评鉴”.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不知海峡对岸的“学科评鉴”是怎样进行的?我们也许能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经验?于是暂时排开心头对评估活动的厌烦感。爽快地答应了对方的邀清。  相似文献   

9.
程教授.在您的治学道路上,受哪些学说和哪些人的影响最大?从中学开始,学习毛泽东著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在黑龙江国有农场曾自学《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和《反杜林论》等马列书籍,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等社会科学论著;在复旦大学读书和任教期间,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经典和中外经济学说史;改革以来,又研读了大量的西方社会科学,尤其是国外经济学的新作品。应当说,“马克思学派”(恩格斯用过此语)对我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影响最大,这也可以包括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激进政治经济学派。但我的学…  相似文献   

10.
这几年我是有一点虚名的,但把我说成是“著名经济学家”,我不敢认同。如果说我是“著名经济学教师”,就比较合适一些。我创造的东西不是很多,但是在经济学教学方面确实有一些体会。前几年在我们国家经济学界有过一场争论。这场争论的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经济学家张曙光,另一个是历史学家秦晖。争论的主要是有关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些问题。秦晖教授对国企改制的实际变化和相应的理论或者论证很不以为然。与这个争论掺和在一起的还有《读书》杂志的变化。《读书》杂志在沈昌文先生主事的时候达到可读性的高峰,很多人后来都回顾说那时候的《读书…  相似文献   

11.
胡适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比较复杂,前后也不一致。但大致看来,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即如何认识政治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关系问题和学生的读书与“干政”的关系问题。胡适认为,政治运动要以启蒙运动为先导,在启蒙运动的基础上开展政治运动。就学生个人而言,读书应当是自己的本业,不能废弃。但他也不完全反对学生参加实际的政治活动,只是要学生通过读书,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时再从事政治活动。显然,胡适的这种认识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相似文献   

12.
《江汉论坛》2005,(10):144
喻权域,1935年9月出生于重庆荣昌,1949年12月肄业于重庆树人中学高中部,1950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咨询委员、研究生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1954年9月,喻权域调任新华社记者,常驻四川从事农村、文教、外事新闻的报道。1956年11月,他按中央“反冒进”精神采写《风调雨顺的崇宁县为什么水稻会减产芽》一文,受到批评。1957年,因此而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在当“右派”的21年间,他白天劳动,夜里读书,自学了大…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已经历了十个春秋。寸年来,它结出累累硕果,为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作出了很大贡献。本刊过去曾多次选登参加读书活动积极分子所撰写的论文,为推动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和造就职工理论骨干做了一些工作。这一期本刊又选登一篇,希望能对读书活动起点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参加上海复旦大学的“社联”,为时较短,后来在“一二九”学生运动中,我很快参加共青团(后改为抗青团),参加社联的活动就少了。因之,我对上海“社联”的情况知道的很少,记忆不多。但社联在我的革命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站,是我的第一个革命指导老师,是我接受革命教育的第一课。一九三五年五、六月间,我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受当时逐渐高涨的抗日救亡高潮,和复旦大学共产党员的影响,由共产党员郑通隲介绍参加了复旦的“社联”小组,它的  相似文献   

15.
《四川社科界》2009,(3):18-18
4月18日,在“酒城讲坛”即将迎来2周年纪念日之际,“酒城讲坛”组织开展了讲师培训交流活动。“酒城讲坛”全体讲师和听众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在泸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尹杰霖的讲座《读书与人生》中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6.
一、《读书》杂志代表什么 :学术权力机器还是学术良心由于《读书》杂志近几年来在办刊方向以及近期开评所谓“真正有威望的民间奖项”———“长江《读书》奖”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学界一时沉入情绪的低谷 :批评者激愤 ,以学术良心的话语质问 ,《读书》为何如此沦落?沉默者伤感 ,叹今日世风日下 ,问人间钱是何物 ,竟使《读书》人也改名作孔方兄?对《读书》杂志的诸多感慨 ,都表现了对《读书》抱有厚望而突然失落的心理。由于过于善良和淳厚 ,学者竟然把他责转化为自责 ,把批评模糊为自谴。学者们感到失落或者愧疚 ,似乎自己也参与了学术腐…  相似文献   

17.
我与学术     
已到了“知天命”之年。在这个年龄谈“我与学术”,我得承认,我是幸运的。 由“学术”看,在我,最可称幸运的,当是在北大读书,与在文学所研究了。 1964年与1978年的两度入北大,其对于我的意义当时并不明了。只是由越来越远的事后看去,才确信那是“命运”。正是北大,决定了我此后所从事的研究的格局。但我无法具体描述校风的浸染,以至某种“传统”的渗透。这类影响确实是无迹可寻的。而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相似文献   

18.
“长江《读书》奖”首次评奖就引发大的争议 ,在我看来 ,不简单是因为角色特殊的个别获奖者让人生疑 ,让人发出了“运动员兼裁判”的讽刺和抗议。争议已经展开 ,我希望把视点放在小群体上 ,把问题放在更大范围上来看 ,而不要跟个人过不去 ,或把什么都道德化。确实 ,评奖不规范不合理不公平早已是“民间”的一大不平。许多评奖出了问题 ,有的是没有“机制”或机制不健全 ,有的是有“机制”但“程序”有问题。还有的是“机制”或“程序”问题不大 ,但“行为”有问题。而隐藏在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授权问题。本次“长江《读书》奖” ,评奖的症结所…  相似文献   

19.
有关《读书》的争论,虽然因“长江《读书》奖”而引发,但背后的原因,不能不牵扯到这几年《读书》杂志的变化。《读书》杂志原来由沈昌文先生主持,大约四年前改由汪晖等人主持。几年来,风格大变,订数一路下跌,使喜爱《读书》的一批读者和作者感到失望。本来,无论谁主编刊物,都有权决定这个刊物的面貌。但《读书》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一直是中国知识界首选的交流思想的公共平台,现在已经渐渐演变为以某个学派为主的园地,就不能不让曾经喜爱它的人们感到遗憾了。 对于《读书》的转向,不少人对执行主编汪晖有意见。我倒不赞…  相似文献   

20.
关于荀子的学术性质 ,古今共有三说 :儒家 ,法家与“自成一体”说。笔者认为 ,这个问题需认真探索。在《荀子》中第一位的概念是“隆礼” ,即“礼”是他的思想核心。《荀子》中也讲“法” ,但始终未将“法”作为其最根本的范畴 ,所以荀子本质上非法家。荀子的思想核心是“礼” ,儒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二者完全不同 ;而且 ,荀子对孟子的“仁政”、“性善”、“天命观”等 ,都持批评态度 ,因此荀子也不能为儒家。认为荀子在学术上“自成一体”有一定道理 ,但对“自成一体”要具体化 ,否则容易将其说成“杂”家。荀子应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独立学派———荀家。 1.司马谈关于百家的划分未将“礼”作为一家不科学 ;2 .“礼”原是春秋时期早于儒、法两家的社会上广为流行的“礼治” ;3 .“礼”只是儒、法两家产生的思想前提 ;4荀子将“礼”又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 ,使其成了一个有完备理论系统的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