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崔中良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8-26
传统的共情研究将共情分为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行动共情三个维度,并没有重点关注共情的获得方式。结合现象学和认知科学对于共情的研究,指出感知共情作为共情的第四个维度是其他三个维度的基础。感知共情的作用方式表现为:感知共情与行动共情互为协同,感知共情与认知共情互为渗透,感知共情作为共情整体的保障。四维共情内在关联的综合观摆脱了共情的分离观和一体观,解决了分离观的认知消耗以及一体观的他异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共情是指个体在认识到自身产生的感受来源于他人的前提下,通过观察、想象或推断他人的情感而产生的与之同形的情感体验状态。共情的产生与多个脑区的参与有关,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可将它们分为核心情感系统、镜像神经系统以及心理理论系统。其中,核心情感系统通过与其他两个系统间的相互协作,形成了具身模仿共情及心理理论共情两种模式的神经网络。这两种神经网络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共情神经网络系统。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能需要对共情神经网络的作用机制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深入探讨其调控机制问题,并努力将理论研究的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3.
临床共情是指医务人员理解患者的体验、需求和想法,与其进行沟通,并检验沟通准确性以提供治疗的能力。研究表明临床共情不仅会对患者和治疗效果产生影响,还会对医务人员自身产生双重作用。临床共情的各种干预方法效果有所差异,文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原因及应对策略,提出未来临床共情研究应注重共情能力影响因素的探讨、临床实践培训、干预方法的优化以及个人差异和宏观环境对医务人员共情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开展临床共情基本路径研究,调查共情基本路径执行现状,为共情临床实践提供建议。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省8所公立医院825名临床工作者和在这些医疗机构就诊的807例患者的临床共情基本路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共情的认知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在临床共情基本路径中的神态、情绪、倾听、微笑环节,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认知存在偏差;在耐心、专注、语言、告知、解释环节临床工作者均表现不佳。结论:临床工作者各路径环节表现不佳,需结合临床共情路径的内涵和实施方法,促进临床共情实践的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6.
本研究回顾了共情的概念,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幼儿园教师共情研究的现有成果,分析幼儿园教师共情研究存在的不足,指出未来研究应着重细化共情发生情境,明确共情指向对象;探究内部影响因素,重视中观环境影响;融合多种研究方法,开发特色测量工具;将共情纳入选拔培训体系,探究具体共情策略。 相似文献
7.
杨波;张焕焕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6-64
贵州“村超”出圈,成为现象级的乡村嘉年华文化盛事,其出圈的过程是一个交流、沟通、传播的过程,是共同或相似的情绪、情感、态度、认知、思想等的形成、表达、传递、分享、扩散的过程,即是共情传播的过程。贵州“村超”之所以火爆出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卓有成效的共情传播。共情传播视角下,“村超”出圈的策略包括四个方面:整合多元的共情传播主体,选取激发共情的传播内容,选择合适的共情传播媒介,选用引发共情的传播话语。“村超”的共情传播引发了受众由知到情再到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共情过程,催生了足球运动热潮,促进了民族团结,带动了榕江“超经济”。但是“村超”共情传播仍需进一步优化,需进一步将共情融入“村超”传播平台建设,用精准共情营造有利于“村超”的舆论环境,以共情议题提升“村超”品牌的议程设置能力,确保传播内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从而进一步助力“村超”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共情自上世纪50年代Rogers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各流派心理咨询和治疗家的广泛认同,是衡量咨询关系甚至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从共情的内涵、共情的前提条件、共情的理论依据、共情技术在我国心理咨询理论中的发展——意象对话中的共情技术等四个方面,对共情技术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解读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情自上世纪50年代Rogers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各流派心理咨询和治疗家的广泛认同,是衡量咨询关系甚至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从共情的内涵、共情的前提条件、共情的理论依据、共情技术在我国心理咨询理论中的发展--意象对话中的共情技术等四个方面,对共情技术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共情修辞可被视作推动国际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中国对外援助话语包含了诸多共情修辞印记,契合了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共情意动的共情逻辑,经历了从文化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理念认同的过程。研究发现,在共情效果方面,受众与修辞者的共情水平并未表现出一致性,相反,面对修辞者持续高水平的共情,受众情感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受国际话语博弈和“泛媒化”景观的影响,援助国和受援国在修辞者和受众的身份中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带动了修辞传播中共情效果的折变。在对外援助语境下,内化共情修辞机制的话语体系建设是实现外部认同和提升援助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何双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185-192
随着社交机器人逐渐出现在家庭、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日常生活与媒介交流环境里,他们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在人与机器建立新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同理心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认为与机器人的社会互动是基于\"拟人化\",即对人类社会能力的想象投射,然而此说法争议较大。本文拟将社交机器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人机互动的现象描述,探讨我们能不能对机器人产生同理心这一认知谜题;然后进一步讨论\"是否应该以及为什么需要对机器人移情\"等问题;最后在直接感知理论(DPT)的基础上提出\"非对称社会互动感知论\"这一描述性框架,探索社会化在\"人机共情\"现象里达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庹继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7):148-152
近年来,国内环保网络舆情呈现出数量多、热度高等特点。环境保护与民生紧密相关,网民的\"共情\"心态、民众普遍对他人遭遇的环境问题或困扰感同身受,是环保网络舆情高发的重要因素,也是官方处置此类舆情的基本语境。官方在环保舆情应对中同样需要具备\"共情\"思维,理解民众迫切希望改善环境的情感,在网络理政的制度下主动为民众排忧解难;并宽容、体谅他们在舆论监督中存在的情绪化表达、信息失真等情形,且通过有效路径避免这些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共情训练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往往和他们缺乏共情能力有关,本研究旨在探索通过共情训练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借鉴国内外多种共情训练程序,设计一套提高大学生共情能力及人际交往水平的训练方案,将68名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实验组的大学生进行共情能力的干预,对照组的大学生不进行任何干预。结论表明:大学生共情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手段得到明显的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人际敏感都会随着共情能力的提高而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郑云娟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1,31(4):36-40
当前青少年德育实践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共情的运用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青少年德育水平的提高.基于共情视角构建"家-校-社"协同合作的青少年德育培养模式,助力青少年德育实践,从而提升青少年整体德育水平,以期为我国青少年德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探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新媒体时代下活跃在海内外社交平台的“洋网红”在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其跨文化传播现象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结合跨文化共情传播相关理论,分析“洋网红”的跨文化传播特征,以此表明借助“洋网红”让中国故事“出圈出海”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的有益尝试与可行路径,应挖掘培养更多的优质“洋网红”成为他者视角下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与传播者,同时积极在海外社交平台开展交流合作,让中国声音在世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6.
谢晓玲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1,(2):54-5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2019年出台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而近年来学者普遍认为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在情感德育兴起的同时,榜样作为极具情感力的存在,研究其与青少年之间的共情能力成为探索教育实效性的有益补充.在... 相似文献
17.
“情不情”“情情”是情榜对宝黛二人具有结论性的评语。脂砚斋也认为宝玉有“情极之毒” ,此评不确 ,应予以辨正。因钗麝非宝玉情之所钟 ,而情之独钟是黛玉。弃钗麝为僧是宝玉的情极之变 ,亦是一种“情极之情” ,而非“情极之毒”。情不情的核心是儿女真情。宝玉对黛玉、晴雯之情就是天然情性去私净欲后的无瑕真情。“情不情”与“情情”不能分开 ,宝黛二人均可说是“情情”。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父母共情水平与幼儿安全感的现状,探究父母共情水平与幼儿安全感的关系,采用台湾地区学者吴静吉等人引进并且修改而成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洪艳丽编制的“3-6岁幼儿安全感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河北省400名幼儿和幼儿父母进行了测量,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71份(92.75%),所得的数据使用SPSS 23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发现:1)父母共情总体水平(M=3.67)和幼儿安全感总体水平(M=3.56)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父母共情水平在父母性别(t=-5.54,P<0.001),幼儿年级(F=15.33,P<0.001),幼儿是否由祖辈抚养(t=4.81,P<0.001)和幼儿是否为独生子女(F=3.42,P<0.05)上有显著差异;幼儿安全感水平在幼儿性别(t=-4.19,P<0.001),幼儿是否由祖辈抚养(t=3.82,P<0.001)和幼儿是否为独生子女(F=4.35,P<0.05)上有显著差异。3)父母共情总体水平与幼儿安全感总体水平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153,P<0.01)。基本结论:幼儿父母共情总体水平越高,幼儿安全感总体水平就越高。因此,提高父母的共情水平是有效增强幼儿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崔维维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1):58-64
共情传播与国家形象关系密切,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凝聚民心,激发民众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同时,共情传播也为破解国家形象存在的困境与障碍提供了情感支撑。但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共情极化、共情超限、“反共情”都会影响国家形象的传播与构建。社交媒体发展,为破解两者矛盾带来渠道和技术支持。通过共情融入国家形象传播平台建设、精准共情营造有利于国家形象的舆论环境、共情议题提升国家形象议程设置能力三个途径提升国家形象与共情传播的有机结合,塑造文明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心理学专业与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疼痛共情能力的差异,对62名不同专业的被试,采用图片刺激范式考察其疼痛共情能力。结果发现:①心理与非心理专业学生的疼痛共情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19;②女生与男生的疼痛共情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39;③检验表明,心理学专业低年级学生与四年级学生、非心理专业一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的疼痛共情能力存在显著差异;④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在年级与疼痛共情能力高低存在显著正相关,R=0.438;非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在年级与疼痛共情能力不存在相关。认为心理学专业学生间疼痛共情能力强于非心理学专业,女性学生的疼痛共情能力强于男性学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