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婚姻是当事人之间以成立夫妻关系为目的的身份性契约 ,婚姻是符合特定社会的社会规范、为特定社会所正式承认的两性结合 ,婚姻具有私人性和社会性有机统一的双重属性。事实婚姻符合婚姻成立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是合法成立的婚姻类型。婚姻登记是最具权威性的婚姻成立的公示形式 ,事实婚姻的公示效力劣于登记婚姻。我国婚姻立法应对事实婚姻性质和地位作出明确、合理界定 ,有条件地承认事实婚姻。  相似文献   

2.
婚姻的有效与无效是建立在婚姻成立的基础上,由于我国婚姻法未能区分婚姻的成立要件与婚姻的有效要件,以致关于婚姻效力的立法存在着不少缺陷,尤其是关于无效婚姻制度的立法。一些人把事实婚姻、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等理解为不存在婚姻关系,当事人一方再行同他人结婚亦不构成重婚。实质上,这种说法混淆了婚姻的成立与婚姻的有效。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婚姻的效力制度进一步完善,严格区分无效婚姻和无婚,完善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3.
众多婚姻理论的歧义性表明,各种婚姻论说中一旦引入婚姻的功能性要素来界说婚姻的本质时,也就进一步遮蔽了婚姻的本质。婚姻本质的界说,应该首先剥离各种次生的功能性关联,最后唯有性以及性关系或性行为是婚姻的中心事实,是婚姻的核心指向。婚姻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对人类性行为的制度性规范。  相似文献   

4.
婚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和婚姻礼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制约着人们的婚姻意识与婚姻行为。从婚姻观念、婚姻方式、婚姻礼俗等层面,对畲瑶两族的传统婚姻文化进行历史性的考察,不仅可以为畲瑶两族同源异流关系提供有力的文化佐证,同时也为畲瑶传统婚姻文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论婚姻的属性——以关系契约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婚姻自治已深入人心,但婚姻契约观一直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而关系契约理论为婚姻的契约属性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在婚姻关系中,交换、选择和未来意识共同交织于以婚姻家庭为基础的社会中,婚姻具备了成为契约的前提要素。但婚姻并不是普通的契约,婚姻是一种长期契约,婚姻契约具有不完全性,婚姻中的当事人既是婚姻共同体的成员,又是具有独立利益的个体,关系规范、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共同调整着婚姻契约。用关系契约解读婚姻,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界定婚姻的性质和特点,为婚姻法律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边境跨国婚姻与我国内陆省市跨国婚姻存在本质差异,前者是基于地缘文化交错和跨境民族族群文化相似基础上婚姻主体的行为自觉,而后者则带有婚姻商品化色彩。我们把跨国婚姻置于边境特定场域进行研究,发现跨国婚姻的产生与我国婚姻市场挤压导致的男性过剩、越南婚姻市场排斥导致的女性过剩、跨境民族族群文化认同、婚姻主体理性动机以及跨境社交网络构成的社会基础高度关联。跨国婚姻是婚姻市场内生与外延双重机制作用婚姻主体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两汉是中国古代上古婚姻向中古婚姻转化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乡村婚姻具有了越来越鲜明的特性,从婚姻的基本功能到婚姻的基本程式都与城市官僚贵族婚姻有着明显的不同。乡村婚姻功能中的经济与生产功能、乡村婚姻程式中礼俗关系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与把握两汉乡村社会的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基督教经典《圣经》、早期教父以及中世纪神学家的婚姻思想,从婚姻的目的、婚姻的缔结(即什么构成合法有效的婚姻)、婚姻的解除、婚姻的道德方面对基督教婚姻思想的形成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描写了一系列繁杂的婚姻形态,总体上不出封建婚姻范畴,宣扬了封建婚姻观念,有时却又超出封建婚姻界限,表现出诸多不合封建婚姻观念之处。传统道德的沉淀,市民思想的兴起,异族文化的传入,原始婚俗的残存,都对《水浒传》的婚姻描写发生影响,集中体现了婚姻世俗化的倾向,以及非常复杂的多元婚姻文化。  相似文献   

10.
视婚姻为合同的思想由来已久并且很有价值,但这一价值迄今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用合同的法理考察透视婚姻的成立,我们就会看到,婚姻的成立不应以“合法”为条件,它和婚姻的生效截然不同。《婚姻法》应对婚姻的成立予以明文规定,并将婚姻的成立与婚姻的生效严格区分开来,从而完善婚姻立法。  相似文献   

11.
换票     
刘燕敏 《社区》2004,(17):55-55
谈到婚姻状态,有人把婚姻分为四类:可恶、可忍、可过、可意。在这四类婚姻中,“可恶”的婚姻是最悲惨的;“可意”的婚姻是一种美满的婚姻,对多数人来说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对平常人而言,婚姻都维持在“可忍”或者“可过”。因此,许多人对照自己的婚姻,常常抱怨缺乏完美,有的甚  相似文献   

12.
婚姻是人类学/民族学关于亲属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主题和重要分支。不同的理论定义对婚姻所涵盖的不同内容的追逐与强调,使人们对婚姻本质的理解和理论阐述充满了歧义性。其根源在于人类的婚姻事实多样化存在,试图以自己所属文化的婚姻为参照中心去定义它,势必把共时空间分布的不同婚姻现象,统一于历时的序列中,颠倒了时空的坐标系,这在逻辑上难以成立。于是,把婚姻功能和社会后果引入对婚姻本质的理论界定,从而又陷入婚姻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论说中。如果没有对婚姻本质的解答,只能是在旧有理论平台或框架内变换形式而已。因此,婚姻理论的关键性问题在于,只有通过对婚姻本质的解答,超越旧有的理论平台,才能梳理婚姻理论的建构与遮蔽问题,进而廓清婚姻理论中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通过同性婚姻法案的多数意见中,肯尼迪法官引用孔子对家庭与婚姻的重视来支持这个判决。张祥龙教授从所认定的儒家立场出发,论证了儒家为什么可以接受同性恋甚至民事结合,但是不能接受同性婚姻。他给出了四个理由:同性婚姻会导致群婚制甚至婚姻解体;同性婚姻有违孝道;同性婚姻伤害这类婚姻下的孩子;同性婚姻的许可会鼓励更多的同性婚姻出现。从张祥龙教授和其他儒者可能可以接受的儒家立场出发,孝道问题可以通过收养来解决。儒家更应该担心的是离婚、夫妻不和、丁克家庭、某些宗教实践对儒家原则的伤害,而同性婚姻对儒家所关心的价值的影响都更可控。同性婚姻确实可能会导致婚姻形式的多元化,但这并不是儒家所必然要反对的,而是对支持同性婚姻的自由主义者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打工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农村婚姻市场形成和自由恋爱逐步兴起,由父母主导的传统“婚配”模式向子女自主选择的“婚恋”模式变迁。在开放的婚姻市场中,对婚姻资源的激烈竞争促使农民的婚姻责任发生了代际重塑,表现为子代在婚姻市场中负责恋爱找对象,父代承担婚姻消费支出。从“子代找得到”与“父代娶得起”两个维度分析农村婚姻缔结过程与光棍形成机制,可建构出农村的三种光棍类型。在紧张的婚姻形势下,为了应对婚姻压力,农民的家庭策略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小农家计模式难以应对婚姻的竞争性消费,倒逼农民主动进入务工市场;父代通过抬高婚姻支付来增加子代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农民生育观念随着婚姻压力增大而改变。  相似文献   

15.
在西北陇东农村,男方婚姻支付成本逐年攀升,高昂彩礼的现象需要从婚姻支付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婚姻圈的变动、性别比例失衡、婚姻支付惯习等因素是解释男方婚姻支付行为得以存续的重要原因。西北农村男方婚姻支付实践表现出:高昂彩礼、父辈承受支付成本、消费攀比的追随、父系继承等实践特点。该地婚姻场域的支付惯习是男方婚姻支付的客观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跨国婚姻中介介绍越南女性与我国T县男性组建跨国婚姻的过程为例,通过对中越跨国婚姻中介的扮演者、媒介跨国婚姻的过程、媒介行为的动力机制的探讨,来剖析跨国婚姻媒介者的行动逻辑对中越跨国婚姻的影响。研究发现,中越跨国婚姻中介者受经济理性驱使,通过中越散户婚介者合作、在越中方散户中介与合伙人联合、中越婚介组织混合经营等三种婚姻媒介方式,营造了中越跨国婚姻媒介的新形式,产制了中越跨国婚姻关系的商品化属性,进而诱发了相关的婚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城市大龄未婚女性的婚姻问题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问题,对经济、社会、人口和家庭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分析城市大龄未婚女性面临的婚姻问题,研究婚姻制度和传统婚姻性别模式的特征,运用家庭经济学婚姻市场选择理论探讨城市大龄未婚女性婚姻选择行为,同时将社会性别文化嵌入婚姻选择模型,对基于传统性别文化的女性婚姻选择过程与困境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解释力的结论,并提出缓解女性婚姻压力和提高婚姻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充分论述了其婚姻伦理观。从婚姻的解构过程看,婚姻的产生与破裂有其特定历史必然性;从婚姻的伦理实质角度讲,禁止血亲通婚是婚姻范畴的伦理转变;婚姻是一种特殊的共同关系;婚姻以伦理性的爱为基础,不仅具有内在地或自在地存在的自然性,不单纯是片面的契约关系,更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三者统一于婚姻之中,而婚姻的本质在其伦理性。  相似文献   

19.
婚姻的社会动机与个体动机是有差别的。婚姻的社会动机的立足点是群体两性关系以及人口再生、人口质量和社会秩序。婚姻的个体动机主要体现在生理需求、物质利益需求及精神需求。制定和完善婚姻制度首先应当研究和分析婚姻个体的动机结构,通过法律合理地引导婚姻当事人的婚姻行为,使之符合婚姻的社会利益和社会动机。  相似文献   

20.
从身份到契约,是西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在法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结论,而中国学者往往毫不怀疑地拿来引用。文章在界定婚姻本质的基础上界定了婚姻契约的二重性,认为“婚姻契约”在中文语境中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现实的婚姻契约,即作为一种法律文本的婚姻契约,是当事人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达成的合意,从而达致的婚姻契约化;观念上的婚姻契约,即作为一种类比意义上的用法,仅仅作为学理分析之用,而现实中的婚姻当事人并不缔结什么契约。在当下中国,观念层面的婚姻契约正在传播之中,而在现实层面上中国人的婚姻关系远非契约关系,因此在中国语境中,婚姻契约并无西方进化论方面的意义。文章的主旨在于揭示婚姻契约观念在当下中国的可欲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