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宽容和妥协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内在的关联性和统一性。指出世界的本质的丰富的“差异性”和人的理性的相对有限性,是人们在和谐社会中必须树立宽容和妥协理念的哲学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主密不可分,在和谐社会中必须树立宽容和妥协理念的政治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和谐社会中必须确立宽容和妥协理念的现实政治基础。认为宽容与妥协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晚清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史上鲜有的政治妥协的产物。尽管这种妥协是有限的,但正是这种有限的政治妥协,成就了预备立宪,并在实际上拉开了近代中国政治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政治变革的序幕。从其宣布、发展到失败的三个阶段,预备立宪经历了多次不同程度的政治妥协。其中新政派与立宪派的妥协,促成了出洋考察政治之决定;反宪派与亲宪派的妥协,成就了仿行立宪上谕之颁布;当权派与立宪派的妥协,催助了《钦定宪法大纲》之问世;预备立宪派与速即立宪派的妥协,达成了国会提前召开之共识;预备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妥协,导致了“十九信条”之出台。对于当时的晚清政府而言,这种妥协或许是被动的,因而也是有限的。但是在其百年之后的今日,我们再来祭奠这段历史的时候,或许应当有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脉搏,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并为此进行了积极的努力。联合政府主张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变化作出的政治妥协。由于当时中国政治妥协条件的缺失,联合政府最终未能建立。分析国共两党围绕建立联合政府的谈判斗争,对于今天海峡两岸以史为鉴、以政治妥协的精神进行和平谈判、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妥协     
在前些年极左思潮泛滥时期,只要一说妥协,便有右倾机会主义或投降主义之嫌,余毒之烈,以至某些同志至今尚存余悸。于是乎,不论妥协久矣。实际上,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在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多次论及妥协。这些论述,形成为无产阶级战略策略的一个重要原理,是马列主义理论武库中的宝贵内容之一。尤其是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以下简称《幼稚病》),总结了布尔什维  相似文献   

5.
列宁提出了革命的有原则的妥协思想,并在领导苏俄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进行了成功运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都把列宁的革命的有原则的妥协思想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6.
地球生态的不断恶化威胁着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文章试从生态妥协的概念入手,剖析儒家生态妥协思想的核心、实现过程,提出儒家生态妥协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首先它为人类文明的生态回归提供了借鉴,其次儒家生态妥协思想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克服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主体性的贬损。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本应受到严厉惩治的战败国日本却随着冷战开始后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被美国的妥协政策所庇护。美国对日妥协政策出于地缘政治中争夺及维持强权的战略考量,其中利用妥协政策为日本创造脱离战后体制束缚的机会使日本为美国国家战略所用以遏制地区内强国的战略实旨符合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经典阐述。本文从进攻性现实主义视角考察美国对日妥协政策,不仅是对长时段美国对日政策的简要回顾,更是对现阶段中美日三国关系本质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昌起义后,清、袁与孙处于敌对地位,势不两立,但历史发展的结果却是他们由对立到妥协,这颇值得思考。关于辛亥革命中清、袁、孙之间的妥协,相关著述十分丰富,但也并非因此而无研究的价值,其中仍然有很多细微的历史末节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清、袁、孙之间的妥协并非以哪一派政治势力的意志而转移,而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各方理性认识时局的结果。他们之所以妥协,是因为妥协既有现实的基础、又有主观条件,还有积极促成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社会用人需求,从四方面阐述如何锻造高技能、高情商的高职学生.以T型职业技能训练,加强高职学生的基本功;从建立规则意识、有敬畏之心的角度,提出建立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从服务意识角度,提出服务、服从、妥协的服务内涵;同时要强调要加强学生心理承受力的锻炼.  相似文献   

10.
由西方思想家提出并发展的关于正义起源问题的研究具有“自证效应”,其论证方式充满主观想象,缺乏客观性。因此,有必要跳出人文社会科学“循环论证”的怪圈,适时引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应激理论来解释正义的起源问题。文章认为,由加拿大病理学家汉斯·塞利提出的应激理论为正义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正义的产生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应激反应的过程。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是应激源,抗争与妥协是应激反应在行为上的表现,而正义的产生可以看作是应激反应的结果。这也正是正义起源的条件、路径和标志。作为一种尝试,应急理论视角下的正义起源研究可以看作正义理论在当代的一种新发展,是否还有更科学和更合适的理论可以应用在研究正义的起源问题上,仍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1.
晚清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史上鲜有的政治妥协的产物。尽管这种妥协是有限的,但正是这种有限的政治妥协,成就了预备立宪,并在实际上拉开了近代中国政治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政治变革的序幕。从其宣布、发展到失败的三个阶段,预备立宪经历了多次不同程度的政治妥协。其中新政派与立宪派的妥协,促成了出洋考察政治之决定;反宪派与亲宪派的妥协,成就了仿行立宪上谕之颁布;当权派与立宪派的妥协,催助了《钦定宪法大纲》之问世;预备立宪派与速即立宪派的妥协,达成了国会提前召开之共识;预备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妥协,导致了“十九信条”之出台。对于当时的晚清政府而言,这种妥协或许是被动的,因而也是有限的。但是在其百年之后的今日,我们再来祭奠这段历史的时候,或许应当有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中清、袁、孙之间的妥协,要从整体上把握武昌起义后中国政局演变的内在理路,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段历史。清、袁、孙之间的妥协不是以哪一派政治势力的意志而转移的,而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各方理性认识时局的结果。他们之所以妥协,是因为妥协既有现实的基础,又有主观条件,还有积极促成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构建基于VIKOR妥协解的综合模型,将TOPSIS法和GRA法以折衷妥协的形式进行综合,利用两种方法的优势,同时反映各备选方案与理想方案的整体接近程度及内部变化趋势,以克服传统的单一TOPSIS法和GRA法所带来的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并运用该综合模型完成了对案例公司供应商的评价选择以验证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行政伦理妥协是公共行政领域一种特殊的价值抉择活动,表现为择小善弃大善,甚至趋恶避善.考察行政伦理妥协的生成机理,弄清行政伦理妥协赖以存在的条件,是超越伦理妥协的前提,更是对行政伦理妥协进行合法性辩护的理据.由于行政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特定情境中行政人员在追求更高层次价值之时,难以直接实现而只能采取迂回策略.在复杂的环境中,选择迂回策略而不是借此谋私或推责,关键在于行政人员主动以道德自主性加强自我规范,在行政活动中对行政价值目标实现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坚定实现行政目标的意志,谨慎开展伦理妥协行动并配合适时的心态调试,确保将行政伦理妥协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妥协的团圆是指大团圆结局中本不该团圆的、让人感到突兀的一种类型。本文以几部宋元戏曲为例,总结出妥协的集中模式,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进而梳理出宋元及其后的妥协团圆的发展变化。这种结局的处理虽然有值得质疑和批判之处,但也不能一味以现代价值观和西方悲剧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戏曲,应该看到,妥协团圆根植于它自身的社会历史土壤,亦有艺术形式对内容的限制,还有意识形态的作用等,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6.
西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理论分别开出了实现国际和谐的三种"药方":权力妥协论、制度协调论和认同和谐论.权力妥协是和谐的胚胎,制度协调是一种初级和谐,而认同和谐属高级和谐.权力妥协论的冲突本质决定其权力路径的缺陷,制度协调论由于难以摆脱权力对制度的影响,无法保证其公正性和有效性,而认同和谐论的问题在于能否实现国家间和谐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深具由妥协实现民主转型的政治智慧,其衰落不仅在于身处激进时代的"不合时宜",更在于民初的历史土壤不适宜妥协政治文化的生长。决定思潮衰落命运的是与生发妥协的英美截然相反的历史土壤,不仅有深厚的帝制大一统结构下专制强王权、一元论与人治等政治文化传统,而且有"国家强于社会"、农民阶级与小农经济占主导的东方农民社会。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大理论分别开出了实现国际和谐的三种“药方”:权力妥协论、制度协调论和认同和谐论。权力妥协是和谐的胚胎,制度协调是一种初级和谐,而认同和谐属高级和谐。权力妥协论的冲突本质决定其权力路径的缺陷,制度协调论由于难以摆脱权力对制度的影响,无法保证其公正性和有效性,而认同和谐论的问题在于能否实现国家间和谐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英国政治发展属于典型的渐进—妥协模式,美国的政治发展中也充斥着政治妥协,许多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得到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妥协是许多西方国家解决国内政治冲突、实现政治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妥协实现发展,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但作为一种政治发展模式的妥协却有着深刻的根源,因而妥协依然将成为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成为推动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罗尔斯的理性妥协思想把握了时代特点。他提出在政治上追求“重叠共识”,使不同的价值体系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平衡;在经济上主张在社会合作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获利”的“中道”原则——差别原则,从而求得稳定、正义的良序社会。前进中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与罗尔斯相似的课题,正确认识其理性妥协思想,借鉴其合理内核,对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