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亲亲 《社区》2009,(11):55-55
放风筝,对人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传统中医认为,放风筝者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和春风,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之益”。史书《续博物志》也有“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热”之说。现代保健医学的研究也表明。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风筝.可以舒展筋骨,让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而不停地移动,从而活动四肢;  相似文献   

2.
一、抓住关键词语“惊异和悲哀”把握全文主题 当“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的时候,“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风筝》的开头一节,就设置了悬念,提出了问题,为什么风筝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呢? “惊异”,即惊奇诧异,这里是指由于在严冬中看到了风筝——春天的信使而出现的激动兴奋的情绪。因为春天毕竟是美丽的:杨柳发芽,山桃吐蕾,孩子们放风筝,融成了一片春日  相似文献   

3.
司德珍  刚子 《新少年》2024,(3):38-39
<正>每次读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总会不自觉地想起童年放风筝的时光,以及那开在风筝上的花朵。小时候,我生活在乡下。每到草长莺飞的季节,村里的孩子们就相约一起去放风筝。那时候的日子过得清贫,谁家也没有闲钱买风筝,况且村里的小卖部也没有这种新奇玩意儿。我们都是自己动手扎风筝。几根细柳枝搭建成骨架,糊上旧报纸,再系上麻线,就是一个粗糙简陋的风筝了。当时,若谁能拥有一只成品风筝,那一定是全村孩子羡慕的焦点。而我,有幸成了第一个拥有成品风筝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我们老两口儿都是“风筝迷”,酷爱风筝、爱放风筝、爱扎制风筝、爱收藏风筝……十几年来,不仅扎制风筝和放飞风筝技术提高了,而且身体也健康了。放风筝是一种娱乐与健身相结合的活动,当风筝在天空展翅飞舞时,会使人顿感心旷神怡。这种乐观的情绪,可将任何忧虑烦恼之事,随着风筝高飞,全部置之九霄云外,这种精神上的愉快,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延缓和推迟衰老,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扎制风筝用手又用脑。常言道:“脑是手之师、手动而用脑,脑子是个宝,愈用愈不老。”确实是这个道理。医学家认为:多用脑可延缓脑功能的衰退,…  相似文献   

5.
(一) “想象是风筝,而现实是手中的线,放得好,风筝便会飞起来。”“那么风是灵感?”“当然!”这是诗人艾青和法国女翻译家的一段有趣的对话。艾青把创作构思活动比作放风筝,说风筝的原动力——风是灵感,肯定了灵感的存在和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艾青说他的《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就是在狱中因一次偶然的灵感式触发“一口气写下来”的。郭沫若也曾这样叙述灵感对他的袭击:“《凤凰涅槃》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之中分两个时期写出来的。上半天在学校课堂里听讲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便在抄本上  相似文献   

6.
《风筝》为鲁迅《野草》中重要篇目 ,反映出作者当时既向往“春天” ,又感到无可把握的复杂情感 ,以“风筝”为描述对象 ,形成了精奇独特的艺术构思 ,抒情性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散文诗《风筝》,现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本期我们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最近《人民日报》(1980.5.3.)发表《新发现的鲁迅‘五四’时期的佚文》十一篇,其中有署名“神飞”、总题为“自言自语”的散文诗七篇(原载1919.9.9《国民公报》“新文艺”栏)最后一篇“我的兄弟”可说是《风筝》的雏形.全文不长,抄录于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孩提时我喜欢风筝,用压岁钱买了一只沙燕风筝,但一次也没放起来,见别人的风筝飞上天空,好不羡慕。而立之年的我,常领着女儿去天安门广场看别人放风筝,广场上的风筝各式各样。超大型风筝由几名壮汉操纵,微小型风筝只见老叟手牵细线,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看别人放风筝,成了我的一种乐趣。离休以后,我对风筝仍怀"旧情",拜师求艺学会制作沙燕风筝。如今,做风筝和放风筝已成我生活中最  相似文献   

9.
成功的喜悦     
星期天,我和好朋友于巍然来到莘庄公园的大草坪(pīng)上放风筝。我们去小卖部买了一个飞机风筝,缠上线“,飞机”准备起飞了!于巍然不断地放线,而我拿着“飞机”向前一阵猛冲,把“飞机”送上了蓝天。可好景不长,“飞机”刚上天就摇摇晃晃,俯冲下来,在“跑道”上“坠毁”了。我们赶紧来到“事发地点”,给“飞机”做了认真的检查,把损坏的机翼用单面胶修补好。在于巍然的提议下,买了一个工具盒,为飞机装上了发动机,按上电池,打开开关……飞机风筝变成了电动飞机风筝!我拿着线卷,于巍然拿着飞机风筝,我们互相对视了一眼,信心满满地打了一个“V…  相似文献   

10.
放风筝     
今天是周末,妈妈带我到乡下的麦田边放风筝。我放的是一只“奥特曼”风筝。妈妈先帮我把风筝放到了天上。我牵着风筝线跑了一会儿,风筝飞得时高时低,有时它还想往下落。我赶紧拉手中的线,它又飞了上去。风筝越飞越高,我放了一次又一次的风筝线。  相似文献   

11.
一位父亲牵着小男孩的手在都市的街心花园广场上散步。广场上空除了白鸽,还飘飞着许多风筝。小男孩的视线完全被那些五彩缤纷的美丽风筝吸引住了。小男孩央求父亲:“爸爸,我也想放风筝!”在广场的一侧,恰好有人在卖风筝,于是父亲  相似文献   

12.
今年83岁的麦景彬,一辈子酷爱风筝,一年四季不停地做风筝,一年四季有风他就放风筝。1996年在参加潍坊第13届国际风筝比赛时,他参赛的硬翅带响风筝获得一枚金牌,板式类风筝获得一枚铜牌,并被第13届国际风筝协会授予“风筝老人”的称号。 麦老从童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如今已有  相似文献   

13.
借班上公开课,上的是鲁迅先生的《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如行云流水般,可是,精心准备的课还是充满意外,我面临了四次没想到。第一次没想到——小兄弟喜爱风筝体现在哪里?生:看他人放风筝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  相似文献   

14.
乡村的风筝     
应文武 《老友》2008,(4):16-16
记得小时候,每到放风筝的季节,"风筝客"便摇着响鼓走村串户卖风筝。只是那时老百姓吃饭穿衣都困难,哪有闲钱买风筝?又哪有闲情放风筝?所以风筝的销路不是很好。"风筝客"走村串户很辛苦,却赚不了几个小钱。爷爷做风筝的手艺名气大,人送外号"风筝王"。只  相似文献   

15.
在《追风筝的人》的小说叙事中,作者胡塞尼运用了包括风筝、石榴树、弹弓和兔唇等多个具有文化隐喻的意象,巧妙、自然地使它们贯穿于文本始末,给小说带来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和情绪。这些重复出现的意象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能,加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丰富了作品的人性内涵和精神维度,增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放风筝》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一篇课文,课文第六自然段以十分精练的语言从颜色、姿态等方面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几种风筝飞上天随风飘荡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借班上公开课,上的是鲁迅先生的《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如行云流水般,可是,精心准备的课还是充满意外,我面临了四次"没想到"。第一次"没想到"——小兄弟喜爱风筝体现在哪里?生:看他人放风筝"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  相似文献   

18.
念风筝     
风筝的渊源 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多悠久7爷爷说,小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姐妹们都放风筝.后来听我爸爸说,是宋朝,如<武林旧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  相似文献   

19.
“空中交响乐”——如东海滨放风筝特色旅游的真实写照。 如东滩涂地广天高,极为适宜大型风筝赛事。南通市举办的国际南通风筝节、全国风筝邀请赛赛场都设在如东滩涂。九十年代初,在如东滩涂上举办的南通国际风筝节中,中外共有30个队参赛。美国、日本、法国等外国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王蒙同志在小说的创新和探索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发表了象《春之声》、《风筝飘带》、《蝴蝶》等等这样的一些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和评论者的关注。这些小说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艺术描写上把焦点凝聚在人物心理的发展过程上,着意于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有些评论文章,把心理描写归之于“意识流”的专利,称这些小说为“意识流”小说。我们认为,王蒙同志的小说,并不是舶来品,而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继承了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