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力化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1-14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针对当前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和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环境道德缺失,指出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是解决生态环境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分析了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王紫零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6):103-108
伦理与法律是保护环境的两种主导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道德伦理建设与法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是制度层面的,是强制性的,前者是内心自觉的,是基础性的。如果单纯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对保护环境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只有这两种外在与内在性因素的同构与融合,才能切实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生态建设,要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的道德与法律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紫零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3-108
伦理与法律是保护环境的两种主导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来说,道德伦理建设与法制建设同等重要,后者是制度层面的,是强制性的,前者是内心自觉的,是基础性的。如果单纯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对保护环境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只有这两种外在与内在性因素的同构与融合,才能切实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所以生态建设,要坚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高丽丽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136-139
工业文明发展到今天,由于它对资源、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破坏,使工业文明的发展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 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正在逐渐兴起. 生态文明将在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新的文明高度.我国也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结合本国的国情,建设好生态文明,确保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刘新荣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6):37-39
可持续发展观和饭店的经营特点要求饭店的企业行为符合整个社会与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饭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对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承担应有的责任,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开发绿色产品,加强绿色沟通,对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陈敏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4(5):114-117
生态道德与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可持续发展呼唤生态道德。生态道德与传统道德不同,它是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道德。必须加强生态道德建设,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爱宝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9-23
“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理应从历史的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加以解读与阐释。基于历史纵向维度即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历史演进中的制度形态视角,构建与善用道德制度也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而又先进的策略选择。目前,类似生态(环境)行政约谈制度、生态管理中的引咎辞职制度以及自责道歉制度、道德诚信制度等新型制度就本应属于道德制度的范畴。道德制度不同于西方新制度主义理论中的非正式制度,也不同于道德教育制度、道德教化制度、道德文化制度等。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道德制度必将逐渐由边缘地位转向中心地位,必将发挥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重要的历史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的环境伦理学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尚苗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3):139-144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灾难般的破坏。片面强调GDP增长,消耗大量资源、大量排污的‘恶’的发展模式,使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我国先后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在此前提下,十七大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表明了我国改变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决心。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内涵,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0.
刘景林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75-76,82
"生态文明"应该指的是遵循生态学规律,符合生态学原理的道德行为,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所要求的一种新的行为模式。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学原理综合协调人类与生态环境诸要素之间互动关系,以谋求人类在较高生产力水平上与生存环境的协同进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它追求的原则是以最小的物质、能量的耗费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其核心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其最终目标是使人类社会在较高生产力水平上可持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一是要把握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内容的要点,二是要发挥思政理论课对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作用,三是要探索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2.
邱高会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2)
课题组通过自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调查问卷",从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以及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来考察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调查发现:四川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偏低,且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的践行存在脱节的现象;基层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推行力度不够.为此,本文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理念普及化、大众化;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强化农民的参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赖牡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29-230
构建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道德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提高科技、道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企业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6-11
企业生态道德建设,是21世纪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培养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竞争力、树立绿色企业形象、获取更大利益四个方面论述了企业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并从企业在环保的意识、生产、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出发,论证了企业生态道德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当代大学生在“知”、“情”、“行”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整体上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同时,高校教育的不完善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生态校园、弘扬校园文化、发挥榜样作用等,来全方位地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相似文献
16.
孙玉健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7-70
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这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福祉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现代人才的客观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共在、共存、互为伙伴关系的生态自然观。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策略和路径,一是必须让大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与解决该问题的紧迫性;二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王秀华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15
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教训和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决定了生态文明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现实生态危机深刻反思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因生态危机而提出的生态文明,其道德意蕴源于对道德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即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根本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是中国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发展目标,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于积极向上的公民意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现实情况,针对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曹俭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理论最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本质和要求,并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确立了科学文明的发展观,开拓了社会文明的新视野;揭示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促进了人与自然矛盾的合理解决;提出了公平发展和道德消费的新文明观 相似文献
20.
刘秋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62-63
绿色消费将成为21世纪人类消费的主旋律,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将贯穿绿色这一根主线.会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构建绿色会计就成为会计理论和实践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就绿色会计的特征及其意义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