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同性婚姻已为西方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认可之际,中国在法律上迟迟不认可同性婚姻是有其文化根源的。这些文化根源包括阴阳之道的传统哲学思想、传宗接代的婚姻观念、严格的儒教伦理秩序以及根深蒂固的两性婚姻制度等,在一国法律的设立受制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对我国同性婚姻的法律认可形成了制约。  相似文献   

2.
陈源  孙达 《理论界》2012,(1):139-141
一直以来,中国夫妇婚姻生活得以稳定和和谐,是在儒教文化的教育和熏陶的作用下,并且是在父母的监视下保持持久性的,传统的儒教婚姻伦理观念在男女两性结合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中有着另一种不同的婚姻伦理规范,随着基督徒的信众在华不断增长,在西方的教堂式婚礼的影响下,现代的婚姻伦理与传统的儒教伦理观有着显著的差别,现代社会对基督教婚姻观有着强烈的情感认同的倾向,这对现阶段中国铺张浪费的拜金主义婚姻和过度多元化的婚姻形式有着积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了中国传统的婚姻伦理与天主教的婚姻伦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婚姻伦理,分析了二者之间由传统婚姻伦理中的冲突与契合到现代新型婚姻伦理所衍生出的新问题与新焦点,指出二者虽多有冲突,但是在深层的伦理内核上还是有许多契合之处的,而这种契合恰好提供了两种伦理沟通交流的结合点,利于中国人接触和借鉴天主教的婚姻伦理,进而丰富与发展中国的婚姻伦理.  相似文献   

4.
与西方"祛家化"的伦理形成鲜明对比,一种对"家"的高度肯定的"家本伦理"已成为中国伦理之为中国伦理的应有之义。这种"家本伦理"之于"家"的高度肯定,表现在它把伦理不是视为知识建构,而是视为生命的自然而然的体现,从而使自身趣向伦理的体现论;它使伦理不是基于意识自我,而是基于"身体间性",从而使自身从属于"生命的对话"的伦理;就其方法论而言,中国伦理与其说是逻辑学的,不如说是类推性的,从而使自身以"家族类似"为伦理的不二法门。这种类推性法则的推出,不仅意味着中国伦理与作为知识变种的西方伦理分道扬镳,还使中国伦理与文学艺术会流,被纳入美学的轨道,并使中国伦理以善与美的合一,最终代表了既不同于普遍主义的德性伦理,又有别于相对主义的"角色伦理"的一种人类"第三条道路"的伦理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孙海霞 《兰州学刊》2006,(4):158-160,157
当代中国的婚姻生活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表明当代中国婚姻伦理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婚姻伦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充分反映当代中国婚姻伦理观念的变化,它包括约束目的、约束手段和约束效用三个方面。当代中国婚姻伦理观念呈现出一种歧义状态。这种歧义状态是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如果将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西方呈现为十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外观。就总的特征而言,西方是科学(理性)中心主义,中国是伦理(价值)中心主义。在科学理性主义的导向下,西方人并不十分注重个人的道德完善,而注重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作用,不断形成新的生产力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在伦理价值主义的导向下,中国人十分注重个人的道德完善,而不注重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作用,未能不断形成新的生产力,只是维系或恢复原有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因此,西方文化表现为“个人的非超越”和…  相似文献   

7.
杨士喜 《理论界》2022,(8):52-58
离婚冷静期引发对婚姻自由的争议,也表征当下婚姻伦理退化的事实。从法哲学视角看,离婚冷静期制度现象背后意在透视任性自由并非自由的展现这一命题,而真正的自由就在于个体独立性和实体伦理性的统一。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这种任性自由在现代性的宰制下以自由主义、个体主义等形式侵入现代婚姻伦理生活,把婚姻关系仅仅建制在“性的关系”“民事契约”“爱的感觉”之上,而无视婚姻的实体性,由此导致婚姻世界的现实大逃亡和精神家园的荒芜。因此,反思当下的婚姻关系,需要澄明婚姻关系的伦理本质,理解婚姻关系的爱的生发前提,找回婚姻的神圣性和仪式感,重视有爱的婚姻伦理基础,规范离婚的任性行为,从而才能更好地构建“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的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8.
徐曼 《学术论坛》2007,30(12):162-166
刘师培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伦理学家,他借鉴西方伦理学说,整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伦理学基本问题及个人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等一系列范畴,形成了以西方伦理学观念和方法整理评断中国传统伦理学说、吸收西方伦理学原理来完善中国伦理学、以传统的体用方法和现代的知先行后来代替社会有机体论等学术特点,为中国近代伦理学的建构作了宝贵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我”的界定和确认既是一定文化的结果,也影响着其文化的创制、价值取向及特性.西方文化中的“我”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客观实在性,以及个人的法权关系,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民主政治等多元文化形成和特性提供了理论支撑;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我”则强调个人的人际关系,凸显个人的伦理道德属性、等级地位及身份,从而形成伦理型文化的典型特征,以及中国文化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学术伦理:“日神类型”与“酒神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20世纪中国哲学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是在引进西方学术的同时,引入了“价值中立”的学术伦理,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作者认为,三、四十年代的清华学派是这一学术伦理的典型体现者,属于“日神类型”(特点是超越、平行、兼容);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源于价值的合理性酒神类型(具有一元论倾向和整体性、高屋建瓴性特征)。作者认为,日神类型受惠于西方文化的传入,是中国哲学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象征”;日神类型和酒神类型的会合,才是学术得以繁荣与发展、健全与完善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马汝军 《学术论坛》2002,(2):107-110
战国是中国婚姻史发展的变革时期。较之前代 ,这一时期婚姻观念表现出的特点是 :婚姻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带有普遍性并深入人心 ,同时两性伦理则表现为严格强调男女有别 ,对女子特别提出劝勉以贞的要求。战国婚姻观念的形成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内在动力的 ,而富国强兵则是战国婚姻观念形成的政治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于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原则与西方伦理精神进行探讨,揭示出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西方表现,即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所共同具有的伦理精神,从而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作出当代的阐述。通过研究表明西方文化精神有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传统的影子,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同样包含着西方的秩序、民主、法治、科学精神及平等、个性等内容,两者不存在绝然的对立,而是相互融通的。我们应大力挖掘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西方精神,而不是盲目引进西方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末重现中国社会的富裕阶层,较之中国传统缙绅阶层和当代西方富裕阶层存在着许多明显差异。本文以当代中国的富裕阶层为研究对象,以经济伦理学和伦理社会学的视角,着重分析了道德失范对富裕阶层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普遍提升富裕阶层的道德水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生态伦理研究的三个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生态伦理研究的当务之急是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是重视生态伦理实践能力的培育,不能只是在理论层面追随西方生态伦理学而导致中国生态伦理研究丧失应用伦理的特征。二是要着力推出蕴涵生态伦理思想的奠基性作品,形成现代中国的生态文化,使公众具有文化自觉。三是明晰中国生态伦理的价值定位,廓清各种错误的西方生态伦理思潮,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15.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以西方为比照、在西方社会科学框架下对中国社会格局做出的界说。通过重读《差序格局》及相关儒家文献,本文指出,中国人社会行动的根本并非“己”,而是原发性关系;认识到中国语境下“关系”的理路及其实在性,才能理解以家庭关系为中心的“差序”是顺次且必然推出的。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中,中国人不仅能区分西方的“公私”,而且以之为其行动伦理基础——“恩义”——的注脚。最后,本文尝试辨析中西方学术传统背后哲学根基的差异,通过比较“存在论”和“性命论”两个传统,指出以“差序格局”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科学概念在对中国社会做出界说的同时也遮蔽了中国思想传统理解自身社会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中家庭属于个人私密空间,他人和公共权力不得对之进行干预.然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家庭正在实现从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的根本性转变,相应地,家庭伦理关系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迁.完整的家庭是与婚姻和性相联系的,因此,婚姻、家庭、教育等就成为我们考察家庭伦理关系变迁的几个必要层面.在社会学意义上,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家庭关系的比照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平等、自由、独立等成为现代人所共享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义绝"制度是中国传统婚姻法的一项基本制度,"义绝"之"义"是对古代婚姻基础条件的抽象概括,其本质是宗法的、伦理的,是"义"这一传统法基本原则在婚姻家庭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从立法技术层面来看,"义绝"制度不乏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其所蕴涵之正向价值应当被现代立法所正视.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有着迥异不同的家族历史与家庭伦理,这极大地影响了中西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尤其对人的个体观念、团体观念产生了一种决定性的作用。文章简略对比中西方家族制的历史、家族伦理的显著差异,以及家族文化对当代中国家庭伦理构建的深刻影响,对我们扬弃中西方的个人、家庭伦理观,处理好个人的自由与对家庭的责任关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晚清以来关于中国人缺乏公德的批评不绝于缕,然而中国传统伦理却一直提倡"崇公抑私",这就构成一个难解的悖论。目前对这一悖论最主要的解释是"公私两无"论,但这一解释是以西方公私观念为正确标准来评价中国公私观念,没有注意到中西方公私观念的论域根本不同。梁漱溟关于"伦理本位"的思想能够对中国人何以缺乏公德、何以出现行为和伦理的悖反做出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西周血缘伦理的形成和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缘伦理就是以血缘亲情为核心和基础而形成的道德思想文化.它形成于西周时期,并对儒家伦理和中国历史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直至当代社会仍可见其踪迹.这也成为中国伦理文化有别于西方伦理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血缘情感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自然和自发要求,在历史上也有过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留下了不少弊端,特别是与民主、法制社会中的理性精神存在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