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究天人之际”一语的义训 《史记·太史公自叙》自述其著书旨趣是绍法《春秋》,拨乱反正。其方法是,“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其行事”。《汉书·司马迁传》载其《报任安书》,述其作《史记》也说“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史记,论考其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凡百三十篇”,意与《太史公自叙》所说相同。但此《报任安书》下文又说:  相似文献   

2.
《史记》一百三十篇之论赞皆称“太史公曰”,全书称“太史公”凡一百五十二见。“太史公”既称司马谈,又称司马迁,并为《史记》书之原名。最集中的是《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一篇,凡称“太史公”十四处,却有四种指  相似文献   

3.
陕西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史记论赞辑释》(以下简称《辑释》)一书(计38万字),是兰州大学教授张大可同志继《史记研究》一书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是研究《史记》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的一部有益读物。 一、史记论赞,指《史记》这部巨著中的“太史公曰”。习惯称篇前之“太史公曰”为序、篇后之“太史公曰”为赞。张大可同志编著的这本书辑释《史记》全书的“太史公曰”,其中序论23篇(即十表九序、八书五序、世家一序、列传八序),赞论106篇(即  相似文献   

4.
管子校释序     
予尝爱管子之书多精言可施之於治道其文辞粲焉可观信乎伊尹周公而后卓然为吾国政治大家当时鲁施伯称为天下之大圣不诬也顾其书多窜乱又不出於一人之手盖若齐鲁论语杂出于七十子之后学者所辑录然张守节史记正义引七略管子十八篇在法家而班固作汉志乃云八十六篇刘向序录亦言定著八十六篇与今篇数合太史公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曰详哉其言之也其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先生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同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一生著述甚丰,本文仅就他有关读《史记》的方法问题,做一简要介绍。 梁启超先生在其《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见《饮冰室专集》之七十二)一文中说,读《史记》的方法有两条,一是常识的读法,一是专究的读法,但不管是哪一种读法,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入门准备。这就是:(1)先读《史记·太史公自序》以及《汉书·司马迁传》,其目的是“明了作者年代、性行、经历及全书大概”。(2)读《汉书·叙传》论《史记》的部  相似文献   

6.
<正> 史记论赞,系指《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仿《左传》的“君子曰”所创造的史论形式。习惯称篇前之“太史公曰”为序,称篇末之“太史公曰”为赞。《史记》全书,序二十三篇,赞一百六篇。二十三序,即十表九序,《将相表》无序;八书五序,《礼》、《乐》、《律》、《历》、《封禅》五书有序;世家中有《外戚》一序;列传中有《孟苟》、《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货殖》八序。一百六赞,即十二本纪缺《今上本纪》,有赞十一;八书三  相似文献   

7.
吴朝阳  晋文 《文史哲》2011,(1):164-168
东汉官宦多为单名,但平民阶层的"双名"也相当普遍。《张迁碑》碑阴题名存在着"双名"现象,与东汉民间社会的习俗相一致,足证其为东汉的"乡里刻碑"。碑文写入非张迁直系先祖的张氏名人,符合汉碑常例;对张迁官职的记载也符合汉代官制;至于用典中的错漏之处,恰恰证明其为东汉乡里俗儒所做之"乡里刻碑";明代赵均、都穆等金石名家对此碑也多有著录;可见其为真正的东汉碑绝无可疑。程章灿先生《读〈张迁碑〉志疑》将该碑断为伪碑的新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8.
无题     
《史记》自从被定为“正史”之后,连同它的作者司马迁,声誉与日俱增,时至1955年纪念司马迁逝世二千一百周年这个盛日,更成为举世的一件大事。可是,自从汉武帝天汉二年秋开始,司马迁的遭遇以及他的死,因本文属于补白,无力论述,仅就《史记》本身的遭遇,提供一、二例证,以见共何等不平! 《汉书,东平思王传》:“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曰:‘…《太史公书》有战国从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王。不可予。’…天子如凤言,遂不与。”  相似文献   

9.
罗子期先生以《北元官印小考》见示,愚举《艺风堂文集》卷三《元昭宗年号宣光考》一文授之,罗考未知也。缪说至精且审,宣光元年十一月中书礼部造“大尉之印”,已征引,并旁及刘喜海《海东金石存考》宣光八年李穑撰《普济尊者浮屠碑》、  相似文献   

10.
《史记·太史公自叙》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的《报任安书》,都述其著《史记》是“成一家之言”。这“一家之言”,《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家于此无注。小颜注《汉书》,也空而不解。后世学者,中心习于史书记事的道理,多不注意此语,而不知此“一家言”之语是太史公明其《史记》一书性质的关键语言。裴氏《史记集解》等三家,疏忽此“一家言”之真义,所以只看太史公“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  相似文献   

11.
荆轲是众说纷坛的历史人物.现就荆轲是否 “壮士”略抒管见,以就正于方家.荆轲刺秦王史实主要见于《燕丹子》、《战国策·燕策》和《史记·刺客列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燕太子》)实割裂诸书燕丹、荆轲事杂缀而成.其可信者已见《史记》,其他多鄙诞不可信,殊无足采.”《战国策·燕策》和《史记·刺客列传》有关记载几乎雷同.据清人方苞考证:“《国策》本无是文,或以《史记》之文入焉.”(《方望溪先生全集·书刺客传后》)司马迁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  相似文献   

12.
谱法起於周代周礼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办昭穆然散佚多不传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斜上并效周谱南史王僧孺被命譔谱而不知谱所自起以问刘杳杳曰桓谭新论太史公云云知当起于周其式可考见焉汉初得世本叙黄帝以来祖世所出然杂记帝王诸国之世系非一家之书也家自为谱始于子云一牒选注王俭集序引刘歆七有杨子云家牒后邓氏官谱应劭王符氏族篇诸书间出宗正又岁  相似文献   

13.
一、刀笔和笔削在汉代的时候,刀笔二字往往运用。“汉书”“贾谊傅”说:“俗吏之所务,在於刀笔筐箧”。“后汉书”“刘盆子博”说:“公卿皆列坐殿上.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笔书谒欲贺,其馀不知书者起往请之”。注曰:“古者记事,书於简册,谬误者以刀削而除之,故曰刀笔”。“王充傅”说:“乃闭门潜思,绝庆?之礼,户?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馀万言”。这是两汉史书上的几段便证。书吏处理文书,总离不了刀和笔,所以秦汉书吏也被称为刀笔吏。“史记”“萧相国世家”说:“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酷吏列傅”“张汤傅”也说:“汤无尺寸功,起刀笔吏”。刀笔是两种东西,都是写字所必  相似文献   

14.
姜亮夫先生说:“然以本篇细绎之,则山鬼乃女神。而其所言,则思念公子灵修之事。灵修者,楚人以称其大君之谓也,则山鬼岂亦襄王所梦巫山女神也耶?……则山鬼为神女之庄严面,而神女为文士笔底之山鬼浪漫面矣。姑说之以待世之好楚辞者。”(见《屈原赋校注》263、264页)郭沫若先生说:“‘采三秀兮於山间’,於山即巫山。凡楚辞兮字每具有於字作用,如‘於山’非巫山,则於字为累赘。”(见《屈原赋今译》32页注语)马茂元先生说:“象《离骚》、《九  相似文献   

15.
启功 《学术界》2002,(2):175-176
启功周岁丧父 ,先母抚育 ,备历辛苦。稍长受业于吴县戴绥之先生 (姜福 ) ,获闻江都汪容甫先生 (中 )平生学行。新春在厂甸书摊上得《述学》二册 ,归来披读 ,其中有关经、子之作 ,尚不能句逗 ,而略堪口诵韵文。及读至《与剑潭书》 ,不觉泪涔涔滴纸上 ,盖汪先生亦早年丧父 ,汪母抚育子女 ,其艰苦殆有百倍于吾母者。此后不仅反复诵读先生遗文 ,又从影印《兰亭》帖中得见先生书迹 ,更于日本平凡社版之《书道全集》见册页一开 ,皆录自作短文 ,知先生并不多录习见前贤名句也。约三十年前 ,在展览会中见天津周叔世丈所藏汪先生手书一幅论冠子者…  相似文献   

16.
论《天问》     
(一)《天问》:放流中泄胸中块垒之作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四《屈原面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人《天向》、《招魂》、《哀郢》,悲其志也。”史家著录,理当可信,说明《天问》的作者的确是屈原。太史公亲自读《天问》,悲其志,得骚人之心,可见《天问》不单单是形式上的问难之作,还有着精神的自然历史过程。只是年代久远.今人已很难拣出他的志向,明其骚人之心了。对《天问》的写作环境和文心,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天问序》中,有一段比太史公悲其志说更为形象具体的阐述:《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忧心愁停,…  相似文献   

17.
<正> 顷读翁方纲《金石录》本,其跋语有三,兹录后:“辛卯春,就刻本影抄此本,癸已夏借汪氏裘杼楼所藏旧抄本,是朱竹垞先生手校者,悉用墨笔过录于此本。庚申是先生入翰林之明年,中有一处疑非先生手笔:辄记其旁云:此条疑是另一人之笔。然通前后观之,始知是先生数次所校,则亦先生手笔矣。盖彼时犹未有刻本,故其珍重如此。”“七月一日又以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秦人应是少皞氏族的一支,从以下几点作一探考: 一、主少皞之神:《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皆云,秦襄公始为诸侯时(前770年),“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按照“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原则,秦人所祭少皞明为氏族神,或至上神兼宗祖神。  相似文献   

19.
《史记·吴王濞列传》云:“吴王之王,由父省也。”《集解》注:“言濞之王吴,由父代王省封邰阳侯也。”《索隐》注:“省者,减也。谓父仲从代王省封邰阳侯也。”并作如字读,误。按“省”当读为“眚”,二字古音相近,常通用。《书·洪范》:“王省惟岁。”《史记·宋微子世家》引作“眚”。《公羊传·庄公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省。”《左传》、《谷梁传》均作“眚”。《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似文献   

20.
离骚解题     
“史记”屈原列传引淮南王刘安之言曰:“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亦云:“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此皆訓离为罹。案离骚一词为楚之方言。项安世家说云:“楚语: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韦昭曰:骚,愁也。离,畔也。盖楚入之语,自古如此。屈原离骚,必是以离畔为愁而赋之。”今人郭沫若、游国恩承之。郭谓屈氏以口语标题,别开生面。(见郭著“屈原研究”)游谓离骚盖楚曲名,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相同。(见游著“楚辞论文集”屈原作品介绍)三氏之说是矣,惜未能疏通证明。请申证之。考离骚为楚人语,项氏所引楚语伍举之言,此战国时语也。至汉转为牢愁。离牢双声故得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