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近几年来,哲学界不少同志对此提出了异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重新进行了探讨。但是,要真正建立一个在逻辑结构上反映宇宙总体及其各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的哲学体系,除了要认真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就外,更主要的是要认真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使逻辑再现历史,把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统一起来。马克思指出:“与其他建筑师不同,科学不仅要描绘出空中楼阁,而且它要在打下大厦的基础之前建造起大厦的各层”。如果说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座理论大厦,那么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就是这座理论大厦的各层。而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变革的枢纽和焦点。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才谈得上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实践观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这种关系的不同理解,体现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不同理解。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辩证法,这种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把这种既唯物又辩证的一般世界观应用于各个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现、认识论和历史观(唯物史观);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从来没有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术语,更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提法来表征过自己的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这种框架,最早出现于苏联20年代初的哲学文献(1922年C·H·沃尔弗松在明斯克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一书),后来,因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表,教条主义在苏联理论界的长期统治,这一框架被模式化了。这种哲学模式虽然在历史上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原理起过某种作用,但因它形成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许多著作还没译成俄文在苏联得到广泛传播,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队伍的理论水平还很低,对当时已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的理解还很肤浅,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在我国理论界很少论及。本文从马哲史的角度,着重探讨一下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以期抛砖引玉。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促使马克思研究认识论问题。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哲学家所特别注意和强调的中心理论,决不取决于其主观的愿望,而必然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由于无产阶级革命运  相似文献   

5.
通常一说到历史唯物主义,人们自然想到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阶级斗争等概念相关理论内容。但这些概念在历史主义原则框架下叙述的理论内容,和在自然主义原则的框架下叙述的理论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历史的解读,后者是科学的解读。本文认为把握马克思哲学本质,是在历史主义框架下解读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则隐藏在"历史"概念后面的历史观念里,本文就是发现这一历史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中国社会科学》近几年发表的涉及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理解的文章以及《江海学刊》上刊载的一篇《评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理解》,从而阐明了作者自己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历史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而最能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色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谓“新唯物主义”,既不是指“辩证唯物主义”,也不是指“实践唯物主义”,而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在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第一种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的中国化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这种范式得以形成和盛行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和共产党人,首先是从唯物辩证法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的;二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尤其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官方哲学”教科书所提出的,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的历史唯物主义重构思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阐释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该范式旨在突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性质,突出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自由解放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与趋势的阐释,从而从历史规律层面论证和阐明中国革命建设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是以他的实践论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把这种见解名之为“实践核心论” ,并把它同拒斥唯物主义的“实践人本主义”混为一谈 ,这是不恰当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批判和克服了“一般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超越物质本体论而达到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实践论。不能无视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进程。把他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说成是把精神本体论颠倒物质本体论 ,正是由这种“无视”而产生的。物质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者 ,利用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资料 ,借助于恩格斯在特殊语境中所写著作的结构 ,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从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排除出去 ,造成了极大的逻辑矛盾。在马克思哲学中 ,新唯物主义与实践论是直接同一的。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是马克思的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新唯物主义 ,而不是物质本体论的一般唯物主义。想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说成是一般唯物主义 ,想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效性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正确性 ,由此而否定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 ,这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正> 现行哲学教材,通常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认为这样说是不确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它的科学体系应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包括辩证逻辑等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孙世昌世纪之交,中国当代哲学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近年来,在学术界的各种理解中,以“实践本体论”最为注目。它认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是从物质本体论转变为实践本体论。但是,实践本体论不仅没有体现反...  相似文献   

12.
汤建龙 《江淮论坛》2002,18(5):47-51
本文旨在讨论哲学本体论的实质及其理论形态,把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相互矛盾、对立的认识在三个层面上作出统一的理解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或是对本体论思维的超越,这三种理解是不矛盾的,而是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当"本体"在"本原"意义上使用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相对于唯心主义的精神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当"本体"在"本质"意义上使用时,和旧唯物主义相对,作为实践的、革命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传统本体论思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对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结构进行改革,已成为哲学理论界的强大呼声,成为当今科学发展和实践需要的时代要求.我以为,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结构存在的弊端甚多,其主要与把它并列地分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有关.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列起来,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整体和部分两个不同的层次.现有哲学教科书在给哲学下定义时,一方面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另一方面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果把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只能作出如下两个解释:一种解释是,辩证唯物主义只适用于自然和思维,历史唯物主义只适用于人类社会,只有二者合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研究自燃、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可是这样一来,就缩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适用范围.因为辩证唯物主义不仅适用于自然、思维,也适用于社会.另一种解释是,不论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历  相似文献   

14.
杨耕 《学术月刊》2012,(7):30-39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始自德波林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和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1929年出版的芬格尔特、萨尔文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1931年出版的西洛可夫、爱森堡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程》,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引证的列宁、恩格斯的著作多于马克思的著作这一文献格局,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和为现行政策作论证,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在米丁和拉祖莫夫斯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中得到集中体现。因此,1932、1934年出版的米丁和拉祖莫夫斯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成;而1938年出版的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模式的最终确立。尽管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深化并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观点,但从总体上看,它忽视了实践的世界观或本体论意义,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颠倒了马克思哲学的总体逻辑。其根本缺陷就在于,向以自然为本体的一般唯物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20年中所取得的重要突破与进展:一、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扭转教条主义的错误研究倾向;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方面,理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深化了对马哲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的研究,并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中对社会结构理论、社会过程理论及唯物史观的诸多研究方法上均有重要推进;三、开拓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马哲史、人学、应用哲学、当代国外马哲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辩对手研究等诸多新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杨耕 《中国社会科学》2023,(4):99-121+206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体系,初步形成于芬格尔特等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于米丁等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弗罗洛夫的《哲学导论》力图建构一种苏联式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卢卡奇力图以“总体性”为根本原则重建唯物主义辩证法,哈贝马斯力图以“社会交往”为中轴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南斯拉夫的“辩证唯物主义派”力图建构科学性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原民主德国的柯辛则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建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凝聚着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独特理解,并明确提出“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这一命题;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了具有“中国内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刘丹岩、高清海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开启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探索;肖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力图以实践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和建构原则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作出新的界定,这是国内学界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观点。但在我看来,这里的关键在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作出准确的把握。本文以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关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而是从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世界的唯物主义,它是包括物质本体论、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8.
<正> 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我认为,这样表述历史唯物主义是值得重新探讨的。理由是:(一)这个定义不能确切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斯大林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同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有关。他说:“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相船已久的看法: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推广与应用,即,辩证唯物主义是下半截,历史唯物主义是上半截,二者合成“一整块钢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法似乎具有权威性,因为据说它源自列宁。毛崇杰同志在与陈荣富同志商榷的文章中就重申了这种看法,并以列宁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为佐证。但是我们认为,列宁这句话的意思恰恰不是象毛崇杰同志所理解的那样。本文拟就此谈起,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与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毛崇杰同志。  相似文献   

20.
《大庆社会科学》2012,(3):159-159
吴向东撰文指出,马克思洞察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破除了实践概念上的亚里士多德传统,将实践活动理解为一种对象性活动,进而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核心观点,以实践为枢轴去把握世界。新哲学核心观点的确立及其贯彻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它是实践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是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