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代小说幻术母题有丰富的表现 ,显示了道教法术的影响。其来自唐代社会自由的文化氛围 ,来自前代的道教与佛教故事传说 ,也有唐代小说家的创造发展 ,对于后世小说创作 ,产生了多种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古道教仙传中,"食桃修仙"母题的产生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在探究该母题产生的基础上,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桃"被仙化的多重原因。就外因而言,桃被仙化与神仙信仰的广泛流传有关。就内因而言,桃被仙化与桃特殊丰富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进而以"食王母桃"这一母题为中心梳理"食桃修仙"母题的流变。该母题的流变与桃被赋予的神效和异形密切相关,由此导致"食桃修仙"母题呈现出神异浪漫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毛女传说是“毛人”传闻的一个分支。魏晋服食求仙之风渗入到毛人传闻的“归因”中 ,早期道教信仰对于先唐该母题倾向起了决定性建构作用。唐代后 ,母题明显地以毛女回到尘世后的遭遇 ,否定其回归尘世的选择 ,显示出传播者对于超世追求的企慕。清人笔下这类系列性老故事 ,叙述重点则转向了毛女是如何由凡至仙 ,而又由仙归凡的。  相似文献   

4.
比较中韩女将小说,主要人物经历中均设有"谪降"母题,成为一种惯用叙述模式,而中韩两国均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甚至复制的痕迹。中国"谪降"母题历时悠久,来源于传统道教文化,而韩国"谪降"母题鲜有自身文化因子的影响因素,可以考虑其是受到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和中国通俗小说的深刻影响。挖掘中国因素对韩国"谪降"母题的具体影响,有利于促进中韩文学间相互影响关系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浴女"母题的传承与文化内涵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间文学中的"浴女"母题以女子沐浴生子为基本情节,以水生殖崇拜观念为文化底蕴,经历了由原生形态到次生形态、再生形态的发展历程。本文论述了"浴女"母题的演变轨迹、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相关的民俗文化事象,揭示了其传承与演变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浴女"母题无论是在民间文学中还是在民众生活中,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犍陀罗本生雕刻作为印度文化母题的视觉化形式,以叙事性图像生动地阐释印度民间广泛推崇的价值观。犍陀罗本生雕刻的文化母题包括具有普世意义的乐善好施的传统;以轮回报应为理论基础,以孝敬忠贞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奉行虔诚于神和克制苦行的修身理念。这些文化母题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社会理想、家庭关系和人生追求,是今人理解古印度文化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五大宗教当中,我国惟一原生态的宗教--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宗教形态在六朝时期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转折.为了求得教团的生存发展,北方的寇谦之和南方的陆修静皆有"清整道教"的主张.对于上述改革的现有讨论,一般都会注意到有关"租米钱税"一类的问题,却忽略了"三张伪法"中另一个关键的核心因素:广施符水以治病.这一因素不但贯穿早期道教,也一直以其他种种非官方体制化的形态延续到今天.符水治病作为特别的医疗手段活跃在早期道教内部,并对其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就是希望从这个角度来弥补一下现有研究中的遗憾,简要梳理早期道教活动中治疗技术的形态变化,探索其可能的意义,并希望进而借此讨论有关的思想史写法.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谢灵运其人其文深受道教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者常常只强调陶、谢对于道教的虔诚皈依,事实上皈依之路,艰难而执着。陶渊明和谢灵运作为道教徒在艰难的求仙之途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使其在异常昏暗的政治环境中仍能保持超然、自由的心灵境界。另外,道教教义对于天命的敬畏与对于自然的亲近也深刻地影响到了陶、谢的世界观,使之形成了一种对于自然与天命双向认同的态度。这一点对于准确理解陶渊明的“委运任化”观和谢灵运“守道顺性”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武当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地域风情的民俗文学,是武当道教思想传播与民众膜拜崇信二者互动的产物。武当民间故事的道教文化内涵表现为三方面:道教经典文本不仅在文学性方面为民间故事的创作提供了优秀范本,而且直接成为其母题和题材的源泉;惩恶与扬善是体现武当道教伦理观念的两种基本母题,反映了人们追求平等、弘扬正义的无意识心理;武当民间故事的审美人类学内涵体现了武当道教氛围中民众的审美文化心理。在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严重紊乱的当今社会,武当民间故事为无家可归的灵魂提供了一个诗意栖息之所,也为重构神性的形而上存在提供了某种可能。  相似文献   

10.
关于杜甫与道教的关系,争论颇多,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认为杜甫对道教信仰的虔诚比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种否认杜甫信道,认为道教仅仅给杜诗增添了斑斓的色彩。从杜甫的诗赋入手,以杜解杜,继而得出杜甫有崇道行为和道教信仰,并从时代风气、个人心结、坎坷遭遇、多病身躯几个方面剖析了他信奉道教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潘金莲母题"发展及其当代命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金莲的"美"与道德失范两种对立的情感因素被熔铸在"潘金莲母题"的具体意象上,象征性地显现了人的伦理意识和自然情感冲突.这种冲突人类的过去、现在、将来都会遇到,都在想办法解决,又永远处在妥协的状态中,母题原型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化着.<水浒传>、<金瓶梅>、<义侠记>、<潘金莲>等作品提供了母题演化的具体文本,潘金莲、王婆、武松等人物形象承载了母题的特别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道教文学是近年日本中国学的一大研究热点,呈现出不同文体、不同学科相互生发、相互印证的交叉研究趋势。京都中国学对以《真诰》为首的道教上清经系的释读,成为近20年讨论六朝唐代文学和文人精神生活的新起点,唐诗与道教的关系研究也因此获得突破。神仙传记研究逐渐深入宗教文学本质,志怪小说更加注重考察道教故事母题的流变,明清小说多结合道教善书、搜神类书,元杂剧研究则出现"英灵镇魂剧"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3.
道教文学是近年日本中国学的一大研究热点,呈现出不同文体、不同学科相互生发、相互印证的交叉研究趋势。京都中国学对以《真诰》为首的道教上清经系的释读,成为近20年讨论六朝唐代文学和文人精神生活的新起点,唐诗与道教的关系研究也因此获得突破。神仙传记研究逐渐深入宗教文学本质,志怪小说更加注重考察道教故事母题的流变,明清小说多结合道教善书、搜神类书,元杂剧研究则出现"英灵镇魂剧"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4.
古人变化观念体现在异类间互化、无生命物与有生命物间互化、人与异类之间的变化。这类信奉进一步发展 ,很容易将某一特定异类同特定的人对应起来。而佛教轮回观念会同到本土变化观念中 ,逐渐占据变化传闻中的主要位置 ,后起的所谓神仙“谪世”母题 ,与此变化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 ,不为无关。母题与“妖化真相”相通 ,还影响到古人对于域外传闻的偏见。  相似文献   

15.
古小说中的“溺鬼待替”母题主要由鬼投生而不残生、鬼报人、人鬼践约等情节元素逐步汇集而成。在母题中对于“溺鬼”人性化的描写 ,是人类对外物亲和文化心理的反映 ;鬼“适度”报人 ,“适度”之强调实为对贪欲的遏制 ;人鬼践约则流露出贫贱之交和道义信用的民间心态  相似文献   

16.
虽然正史和野史杂传都未言及李益的道教生活,但李益却是一个虔诚的道教信徒。从仙学道的宗教生活给李益的诗歌打上了鲜明的烙印。 一 李益很年轻就信奉道教了。 道教是唐朝的国教。唐代的道教发展可分三个时期:唐高祖至唐玄宗为第一时期,李唐统治者为抬高李氏身份而上攀老子,提倡道教;玄宗至代宗为第二时期,道教在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中普及,道教由统治者的外在提倡而逐渐转变为士人的内在精神需要;宪宗以后为第三时期,道教向中下层社会发展,服食闭炼,祈求长生,成为普遍的社会时尚。李益生活年代,正值唐代道教二至三期的鼎盛阶段。时代风尚为李益信奉道教准备了社会条件和文化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17.
"道情"小释     
“道情”是唐宋以降以道教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说唱艺术。道情由道教走向民间,其体制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对道情产生时间的判断,应以不同的类型体制为准则。道情从东汉的“道歌”到宋代的所谓类似“鼓子词”的说唱艺术,一直到明代才产生真正以讲述道教故事为主的叙事体和道情剧。所以,从作为一种说唱形式而言,“曲辞道情”应是唐代产生的,而作为叙事意义上的道情则是从明代才开始的。从发生学意义而言,唐代尊崇道教,《九真》、《承天》等宫廷道乐的产生对“道情”的孕育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唐代沿袭历代郊庙制度,民间…  相似文献   

18.
唐代女性诗歌中的道教情怀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是我国道教最为鼎盛、道教信仰最为虔诚的时期,在其三百多年中,统治者对道教都大力提倡、倍加尊崇。与统治者大力提倡道教的举动相呼应,唐代社会形成了一股求道学仙、追求现世幸福、永恒生命和自由心境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同样也影响了唐代女性,从而使她们的诗歌和心灵世界弥漫着迷蒙的道教情怀。  相似文献   

19.
徐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从早期社会改革的实践者到晚年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徐以其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把宗教关爱的目光投向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对理想人生的憧憬。徐的很多作品传达出强烈的宗教感,在佛教意味、道教色彩和基督教情怀的交融中抒发对于人性与心灵深处的探询和对于人生哲理的宗教式感悟。  相似文献   

20.
道教斋醮科仪虽起源于下层民间中的巫祝仪式,但在发展中不断地吸收了先秦周礼祭祀礼制的内容。道教斋醮名称源自先秦周礼,道教斋醮祀神对象及祀神方式多以先秦周礼为基础,道教斋醮器物大多承袭先秦礼制器物规制,道教斋醮礼意也多沿袭先秦周礼。这种长期而广泛的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行为,实际上显示出了道教对于世俗规则的屈服。它客观上促进了道教的官方化,并为道教争取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