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现代在楚辞研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代表论著 ,有铃木虎雄《论骚赋的生成》、青木正儿《楚辞九歌的舞曲结构》、吉川幸次郎《诗经与楚辞》、白川静《楚辞丛说》等 ,桑山龙平、浅野通友、小田一郎、稻耕一郎等也有不少成果。论文对日本现代楚辞研究作了实事求是的介绍评论 ,分别指出其特点成就及不足 ,以资中国学者借鉴 ,并同时肯定 ,日本的楚辞研究是中国本土 (包括台港澳 )以外水平最高的。  相似文献   

2.
从日本早期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背景,可以明了中日间的文化渊源,也可以窥见日本在20世纪前及20世纪初的楚辞研究状况.虽然日本早期的楚辞研究尚在初级阶段,成果本身并不显著,但我们已能从中窥见其大致的研究风格与特征,可资中国学者了解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石林  鲁涛 《云梦学刊》2012,33(5):37-40
台湾成功大学陈怡良教授从事教学与研究四十余年,在楚辞研究和楚辞学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撰写出版了《楚辞天问研究》、《屈原文学论集》、《屈骚审关与修辞》三部楚辞研究专著,发表了数十篇楚辞研究论文。他的楚辞研究既注重楚辞文本的研究,也注重楚辞背景的探讨,视野宏阔,引证丰富,善于在融会古今学人成果的基础上守正出新,是台湾楚辞学研究的杰出代表之一。陈怡良教授不仅在楚辞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且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给大学生、研究生开设楚辞专题研究课程,积极鼓励学生研读《楚辞》,指导楚辞学硕士论文七篇,博士论文两篇,是目前台湾地区培养楚辞学硕士和博士最多的学者..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一百年来的现代楚辞研究领域,有八位学者堪称"大家",文章对他们的代表著作各一部略作述评,俾使学术界和读者了解,从中窥探"八大家"独特的治学风格与成就特点,以促进现代楚辞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5.
鲁涛 《云梦学刊》2013,34(2):48-52
吴广平迄今已出版楚辞研究系列著作七种,主编楚辞研究著作一种,参编楚辞研究著作一种,整理点校楚辞古籍两种,发表楚辞研究论文三十余篇。他的楚辞研究,将文献研究、文艺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在深入进行文献研究、认真钻研楚辞文本的基础上,进而运用文艺学、美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楚辞的艺术奥秘,并突破古今、中西、雅俗的传统分界,运用三重证据法,广泛吸收文献的、考古的、文化人类学的材料,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来凸显屈宋及其辞赋的意义,在楚辞普及与宋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具有基础扎实、视野宏阔、守正出新、与时俱进的治学特点。另外,吴广平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楚辞研究课,将楚辞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了一批热爱楚辞、研究楚辞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方铭  张鹤 《云梦学刊》2008,29(5):45-51
2007年的楚辞研究成果丰硕,并且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发展.对楚辞研究史及作品的研究,关于屈原的身世、思想、人格的分析、研究与探讨,都是研究重点.立足于出土文献、文化人格等的研究角度,也越来越得到学者的关注和认同.  相似文献   

7.
陈欣  鲁涛 《云梦学刊》2011,32(5):41-45
潘啸龙先生的楚辞学研究融旧学新学于一炉,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多侧面综合考察,显示出宏阔的学术视野和鲜明的当代意识。敢于打破前人成说,对权威提出挑战并勇于辩驳纠误,显示出鲜明的研究个性和争鸣意识。对楚辞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反复思考,不断深入探索,提出一系列既切合客观实际又有根据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藏研究是藏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联结传统西藏和现代西藏的关节点。本文尽力回顾当前国内外近代西藏研究的成果,在总结和反思近代西藏研究的整体状况基础上分析其特点,探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楚辞与楚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楚辞》的上源是复杂、多元的。《楚辞》与《诗经》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意境、情调、抒情技巧、比兴象征上。楚辞学的研究规律是:每一种学术派别、研究方法的出现,总是与当时的文化学术思潮相联系。任何摆脱时代制约的努力,往往正是时代思潮的反映。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楚简、秦简、汉简、楚帛书帛画、楚国青铜器及铭文的大量发现,这种地上之文献与地下之文物相互印证的方法很快被楚辞学界所接受和运用,沿袭多年的文献考据之法、义理评论之学,升华为地上文献与地下文物相印证,传统考据与西方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文字、文献、礼制、民俗、民族、考古、历史、哲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楚辞研究方法论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 2 0世纪 ,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研究的不断深入 ,《楚辞》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模式上从古代的注释型为主转到分析型研究 ,再转到综合型研究 ;与综合型研究模式相关的研究方法则主要有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密切结合 ,多学科交叉和多种手段并用以及交叉文化分析方法等  相似文献   

11.
《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分别作为汉代和宋代楚辞研究的成功之作,典型地体现了汉、宋思想文化加之于楚辞学的各种影响,以及由这些影响导致的汉、宋楚辞学研究的历史转型:阐释目的由外向经世到内省治心的转变;文本注释由偏重训诂到阐发义理的转变;研究视角由经学原则到文学观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彭丹华  刘红麟 《云梦学刊》2013,34(2):52-55,63
刘石林生长于汨罗,长期担任汨罗屈原纪念馆馆长,怀着对屈原的深厚情感而潜心于楚辞研究,出版专著《汨罗江畔屈子祠》,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他的楚辞研究以屈原与汨罗为中心展开,将屈子祠管理与屈原研究相结合,将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将屈原研究与汨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涉及到屈原遗迹、屈原作品、端午风俗等方面,观点时常能出新意,予人启迪,充溢着田野考古的芬芳,形成了屈原研究的显著特色,也为宣传屈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界关于近代中国人日本观的研究,无论是宏观的群体描述,还是微观的人物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总体而言,其在研究深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主题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王宝利 《云梦学刊》2006,27(2):42-45
《楚辞章句》是汉代重要的训诂著作之一,汉代是声训发达的时期,从声训用语、字形关系、语音学关系、语义学关系及其作用等方面探讨《楚辞章句》的声训用例,有助于深化对声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楚辞小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是从楚国早期原始宗教习俗母体中孕育出来的.<离骚>的创作极有可能是屈原在经历过一系列长时间的巫术降神活动之后,再经过艺术构思写成的.<九章>、<卜居>、<渔父>、<远游>等作品大都出于屈原门生弟子或崇拜者之手.宋玉的<九辩>实现了楚辞主题的转换.其<高唐>、<神女>诸赋则奠定了汉赋散文化的基础.而汉初的郊庙歌辞亦源于汉乐府及其对楚辞的承传.  相似文献   

16.
高秋凤是台湾的第一位楚辞学博士,已出版楚辞研究专著3部,发表楚辞研究论文数十篇。她善于从文献学、文体学的角度研究楚辞,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见解独到,新义叠出,是台湾地区成就突出的楚辞学家之一。她不仅重视楚辞研究,而且重视培养楚辞研究人才,自取得博士学位后,即开始于台湾师范大学开设楚辞研究课程,已指导培养了四位楚辞学硕士,也是台湾地区指导培养楚辞人才较多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7.
毛庆是中国屈原学会发起人之一,现兼任该学会名誉会长。他研究屈原与楚辞三十余年,撰写出版了《屈骚艺术新研》、《诗祖涅槃——屈原和他的诗》、《屈骚艺术研究》、《屈原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专著,发表楚辞研究论文数十篇,思维独到,观点新颖。他将多学科知识融入楚辞研究之中,成果丰硕,自成体系,是当代卓有成就的代表性楚辞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研究史”应该以“文学发展史”为背景,以“文学传播史”为参照,而以“研究”为主线。《楚辞学史》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基础研究之上。写学术史,不应回避该学科的当代研究进程。强调实证研究,注重研究史料的丰富性与可靠性,通过全方位的信息载体,提供实证研究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不同区域与日本的关系存在差异,其中长江流域是日本在华最早涉足并长期凭借不平等条约体制实行经济扩张的对象,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在该流域的政治、军事存在不断强化,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与英美相当,其与中国新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也广泛展开,最终导致该流域成为中日全面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此间与日本的关系对长江流域社会变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但对近代长江流域与日本关系的研究目前还较薄弱,应该加强。  相似文献   

20.
《楚辞》黄昏意象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辞汇聚了浩大多元的“黄昏形象”。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业文明特征是屈原创作关系不大的“真实”背景;“娶妇以昏时”的婚姻习俗仅是屈原借以抒情表白的“外在”形式;宫廷官府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与过多的夜间祭祀活动,才是屈原政治生活的直接背景;而作为贵族诗人的屈原,那敏感多愁、长夜难民的心理特征,才是《楚辞》“黄昏意象”的灵感触发与主体倾向;至于楚民族和屈原对太阳的崇拜,对太阳神话系统的熟悉、坚信,则真正成为《楚辞》“黄昏意象”的“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