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洪翔  陈学宽 《理论界》2003,(4):109-110
一、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是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于各种审美媒介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其任务与作用是,按照美的规律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质,把握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的正确的审美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但毋庸讳言,较长时期以来,对于语文美育,中学语文教师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尚有老师认为:“一手难抓两条鱼”,强调审美教育,只能造成教育目标的多元化,顾此失彼,无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受这…  相似文献   

2.
3.
意境成为诗词创造者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归因于意境创造中的主体人格文化因素的渗入作用;意境在审美本质上是诗人人格文化的自我观照与自我完善;意境评价强调高尚人格格调;诗人文化人格对意境的审美观照作用产生了刚阳壮美型、敦和平远型、超化空灵型、哀怨悲情型的意境,因而形成诗歌相应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诗魂凝聚着民族魂,历来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把诗词传承作为最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中国感悟思维止步之处,运用逻辑思辨话语体系,探索诗词美感奥秘和可能性。以当代人生命经验为轴心,在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中,创造当代诗词审美学感悟与思辨融合的研究方法和生成论审美学体系。该体系与古代诗词鉴赏的区别在于:第一,从认识论转向生成论;第二,从静态感悟转向动态生成;第三,从文体、文道研究,转向文学、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人格认同危机与自由人格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理性文化下,人格的认同出现危机,生存的意义得到一定程度的掩蔽.解决危机的实质是要使个人重新获得人格认同,一个可能的出路是建构当代自由人格.这是一种包容了英雄化人格在内的平民化人格,包容了个性化人格在内的自由人格,包容了人格分化可能性在内的和谐人格,包容了现实人格在内的理想人格.这四重人格形象构成了当代平民化自由人格建构的总体"骨架",勾勒了"谁之人格"、"何种人格"的自由人格图像.它将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不再简单的局限于物质生活,也更多的关注精神生活.同时,对现代社会文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现代社会文明呼唤人类素质的提高,而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追其本源,是大众人格的日益现代化.在实施人才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健康的人格精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促进其全面进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青少年而言,作为当下社会最受人关注的群体,其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生活追求方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所造成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中国儒道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人格的建构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谈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解释了“美育”的概念,美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明确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不可忽略的美育功能。再次,把诗词教学与美育有机结合,通过具体实例,论述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语文新教材的诗词欣赏的篇目越来越多,教好这些诗词,扎实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培养一定品位的诗词鉴赏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诗词的特点看,教好“虚”字,引导学生较深刻地领会诗词独有的韵味,有利于养成较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张伟 《河北学刊》2008,28(1):232-234
个体人格失衡和精神危机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重建审美之维是恢复人性完整、建构和谐人格的必要途径。当代美育对于个体和谐人格、完整人性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审美态度的陶养、审美趣味与能力的提升和审美境界的培养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人格和谐的目标: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平衡、当下性与永恒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贾静  宋薇 《江淮论坛》2007,(3):176-180
技术的统治和建立在技术文明基础上的平面文化是导致个体人格失衡和精神危机的主要根源,而重建审美之维就是恢复人性完整建构和谐人格的必要途径.当代美育对于个体和谐人格完整人性的建构,主要通过审美态度的陶养、审美趣味与能力的提升和审美境界的培养来实现的.美育对于塑造和谐人格的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其二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平衡,其三是当下性与永恒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国内外有大量关于教师性格对教学影响的具体研究。通过对一些中小学校的学生以个案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在实际生活中怎样的教师性格才是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以及什么样的教师性格才会对教学产生好的影响,从而根据对教师性格特征的元分析建构一个优秀教师胜任模型。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性格不仅对教学产生影响,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校生活,甚至左右学生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英美文学教学与鉴赏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数字媒介带来的中国文学转型需要有文学性的价值确证。电子数码技术对文学诗性的技术"祛魅"(disenchantment)和对艺术经典观念的消解,使传统的文学性理念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信息科技本身蕴含的科学诗意化境界、数码叙事对文学性的形态置换等,成就了文学性的建构方式。因而数字媒介下的文学性异变是一个解构与建构相统一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我国“诗教”的开创者。他十分重视诗歌在人的道德方面的教化作用以及“兴观群怨”等各种社会作用,但他却忽略了“诗教”中的极其重要的美学作用。受孔子的影响,后人对诗歌的美学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的环节。诗歌之所以千百年来流传不衰,主要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美”是诗歌中一个极其活跃的因素,诗歌中的美学渗透作用同样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审美教育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而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功能的缺位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造成了教学中的“接受”危机。实现审美教育功能,首先必须明确地将审美教育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之上;文学史和作品选教材的编写编选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同时还有赖于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的改进。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被称作影像时代的来临,名著改编影片成为现代人接触经典最便捷的方式。但名著影片在由文本向影像改编的过程中,存在移植、注释、近似这三重方式,对文本的阐释也存在忠实原著的图解作用、补充文本的作用及对文本的创造性叛逆三重作用。区分这些作用,通过影片引介、片段分析、课堂讨论等等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世界文学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借用影视这一媒介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并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7.
文儒与吏能之争在有效促成开元盛世的清明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完善了文儒诗学的理论思考。有唐文学在开元、天宝之时,达其极盛,诗家辈出,佳作如林。大体言之,盛唐诗歌的艺术风格,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浪漫高华为主体风格,后期则转入沉郁顿挫。然风格虽有转变,但成就前后两期风格乃至成就盛唐诗歌风格的仍为“气”与“情”:“气”盛而“情”真。盛唐文学的文化精神亦因之而凸显。  相似文献   

18.
外国文学教学亟待做出改革,须结合我们所处的现代语境进行。  相似文献   

19.
吕海琛 《齐鲁学刊》2007,4(1):102-104
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集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文学风貌。透过十七年间《人民文学》的英雄塑造和爱情描写,我们发现,通过“大众化”、“典型化”以及“两结合”等一系列叙事策略的转型,解放区文艺的创作原则和叙事范式得以确立,并在之后的文学实践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20.
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剖析我国高校办学的功利性入手,通过对我国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对文学功能的探讨,本文提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思想渗透的建议,并试图以实例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文章认为,高校办学不可太过功利性,英美文学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文学的这种"无用之用",英美文学教师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