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当前狂欢性娱乐文化的冲击下,国粹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似乎存在着一道无以跨越的鸿沟。国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大学的应有之义,其主要路径包括:以探索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构建国粹艺术创意发展之路;健全国粹艺术教育传承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实践;通过多元路径,将国粹艺术融入校园文化的建构体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非遗”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议题.为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娱价值观,“非遗”戏曲只有在保持自身艺术精髓的同时,走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从戏曲革新时代化、观众培养常规化和社会引导多元化等角度对艺术本身和传播方式进行积极革新与探索,才有可能实现“非遗”戏曲在当代的光大传承.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244-248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选择,这对中国传统艺术青阳腔的传承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复兴的机会。青阳腔的艺术、文化、社会、经济价值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文化、内涵支援作用。构建、实施"双促、四交、六结合"模式对促进青阳腔艺术传承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劳动号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在传承过程中既有实用价值也带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劳动号子的传承研究,主要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缺失,得以展示的民俗生活的脱离,及其艺术表现和文化审美接受的差异这些劳动号子所面临的现实境遇为切入点反对“盲目”传承.从艺术本质、艺术元素、精神内涵方面提出了更加理性的传承方式,同时也是关于劳动号子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方面的探析研究,力求揭示此类民间艺术形式传承及生存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唐善林 《社会科学辑刊》2024,(1):191-200+239+24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不仅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美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彰显了意蕴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通过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内涵与品格特质的考察可知,在“美学大讨论”中,无论是对美的本质、自然美等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还是对审美意象、艺术意境等艺术实践范畴的阐发,均表现出了一种接受、传承与创化中华美学精神的致思理路。此外,巩固新生政权,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领导权,也为“美学大讨论”的发展和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提供了现实动因。总之,“美学大讨论”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域文化包含地方民俗、历史和艺术等,是地方独有的文化现象。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公共艺术中的地域文化是从空间、时间、人三个维度显现,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需要用公共艺术本体语言深入融合地域文化的内涵。文旅融合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和公共艺术教育的推广,逐渐扩大地域文化的受众和提升相应知名度,进而加快传播并实现传承。同时,应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及与地域文化融合,促进地方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通过比较和分析可知,公共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是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应加强政策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高校重视程度并完善评价和督导机制等,以推动两者深入结合,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实现协同发展,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受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影响,地方居民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普遍存在认同危机的现象,文化认同危机严重影响了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建构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记忆场所理论视角,结合黄山市“保徽、建徽、改徽”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保徽”传承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建徽”创造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改徽”拓展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研究认为通过对地方文化记忆场所的传承、创造与拓展能够有效地唤起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记忆,强化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从而长效地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阿肯阿依特斯艺术”一词的解读,指出阿依特斯艺术中包含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审美资源、伦理资源、教育资源等多种功能决定了阿依特斯艺术的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是凝聚乡村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传承乡村文化,持续激活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生态空间重塑的内生动力,是实现乡村发展的题中之义,也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最终成效。面对当前资本逻辑介入乡村建设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冲击与消解,通过回归文化逻辑,挖掘和转化乡村文化资源,以艺术乡建的方式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与主体能动性、培养乡村艺术人才、激活乡村产业动能、营造乡村文化空间,可以有效提升乡村产业变现能力,增强乡村的文化和经济吸引力,从而实现乡村发展动力由“外生”到“内生”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相关文件精神,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分析背景和话语空间,结合费孝通对文化主体性的阐述和当前文化社会学的实践转向,指出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涵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逻辑二者之间存在双面一体的密切关系。文化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受个体、社会、国家等多层次主体和政治、经济、技术等异质性要素的交互形塑,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文化传承发展可经验化为“文化传承发展为了什么”“传承发展什么文化”“如何传承发展文化”三个议题,这也是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及构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1.
吴锦美 《学术探索》2012,(7):159-160
本文试图论证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可能性、结合的形式及相互间的影响,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找到新的路径,从而繁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方式,有利于传承我省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我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从而传承和发展我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之在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绽放出一朵更加艳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2.
精彩纷呈的音乐艺术需要通过人们良好的音乐感知、认知能力才能达到感染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情感的目的。树立以拓展音乐思维能力与音乐感觉素质为先导的聆听理念,从对比性音乐作品感性体验向音乐文化艺术、作曲技术层面理性思维拓展,对于全面提升学生感知、认知、表现音乐的综合能力素养,促使学生获得音乐艺术的审美感悟具有重要意义。而强化音乐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则是提高学生乐感水平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任红军 《学术探索》2014,(7):133-137
王光祈先生是我国现代音乐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撰写和译介了大量经典音乐学著述,在音乐学研究领域对西洋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研究以及比较音乐学研究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今天看来,他的音乐学思想尤其是比较音乐学思想,虽然诞生已近百年,但对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建设仍然有着积极启示。具体体现在对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定位,对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科学化、系统化的提升以及具体应用等方面。在云南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确立科学的建设理念,重视田野考察、充分挖掘云南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实施产业化保护策略,为最终实现云南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做出积极努力和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4.
刘峡 《学术探索》2012,(10):171-173
唱歌教学具有对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文化认知的音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通过对音乐与语言各类歌唱艺术作品与形式的体验,完成情感表达与审美行为的过程,达成音乐培养的实践意义,提升其文化承传素养的作用,完善音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民族音乐中进行多元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民族都有着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为了民族音乐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世界民族音乐教育逐渐趋向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有必要结合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现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一番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非遗文化门类众多,音乐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我国不断提高非遗文化保护的力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意义,分析民间音乐传承萎靡的原因,探索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路径,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多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表现方式。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打破了地域的限制,音乐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民族语言是民族音乐艺术具有不同风格特征的主要原因。其中.地方语系和地方方言对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其次,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服饰、舞蹈、不同的音乐节奏及演唱者个性风格的影响,等等。民族音乐风格呈现出多层多元,融合并存,以多种风格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境内藏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音乐文化事业在各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蓬勃发展,藏族音乐事业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开创了藏族音乐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音乐声像数据涉及到了乐谱、乐论和声部等多种音乐史料素材。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民间音乐集成编辑运动的开展,已经让学者在对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民间音乐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抢救了大批珍贵的音乐声像数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音乐乐谱、乐类和声部形式、少数民族的音乐的人文内涵、存在模式和其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史学勘察价值已经成为了历史价值的主要表现。从少数民族音乐乐谱、乐类和声部形式等因素入手,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声像的历史价值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柘枝舞是流行于唐代的西域三大乐舞之一,具有炽热的节奏,艳丽的服饰和动人的舞姿。新颖独特的乐舞激起了唐代诗人心灵的震荡,他们以激昂的诗情惟妙惟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柘枝舞的表演过程、美妙舞姿与富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服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