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正处于社会工作普适化和本土化的十字路口。本文分析了南非在反思殖民主义的社会治疗模式的基础上,以社会发展视角重新建构本土化的发展性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理论知识、干预策略、技能与价值体系等策略。最后,文章提出了在建构立足中国本土的发展性社会工作时,应以社会发展定位专业使命,整合扶贫与社会发展,联动发展性社会福利政策,开发多重社会工作干预模式,创新社会福利的多元治理,创新社会服务提供的治理机制,教育科研体系的去殖民化以及行动研究进行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创新等策略。  相似文献   

2.
儒家社会工作学的教育与实践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介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学者如何运用儒家理论、道德观与技术作为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价值观及技术的基础。笔者根据多年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的经验,提出一套高级通用社会工作模式,供当今及未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之参考。本模式的设计运用古今中国文化的内涵,考察当今环境及需要,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开发人类潜能,使人类社会逐渐达到小康以及大同境界。儒家社会工作学的教育与实践模式是根据儒学“易道”原理及伦理道德作为改变人的行为及其所在环境的准则,如何应用儒家变易、简易、不易的道理,为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及社会的规划与变革提供指导,乃是本模式的主旨。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能否被称为一门科学和一种职业?它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功能是什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社会工作进行以下理论阐释和科学定位: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社会工作科学/理论属于反思理论,有别于常规的科学理论。基于这一科学理解,反思性社会工作认为,处于社会工作职业核心地位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专业行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只能通过“专业行动”得以体现。而“专业行动”受制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结构条件,构建专业行动“质量”的决定性核心要素是“反思性专业性”,它强调一种辩证性、结构性、系统性、互动性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比如“相对看待知识与能力”“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互动”“辩证理解理论与实践关系”“在社会环境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的反思视角。由此“反思性专业性”成为构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反思能力”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思想对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扩展理论视角、提高实践质量、促进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践研究正成为社会工作专业高质量研究的新型方法论依托,但既有方法论研究缺少对社会工作“实践”和“实践研究”的本体设定,造成研究逻辑的内在缺失。本文通过立足“知识”视角并提炼既有研究中模糊的“知识—实践”关系命题假设,建构了“知识转译实践”的本体论模型。该模型认为,实践是由理论—命题知识、过程—事实知识、个人—实践知识的多元知识体系基于证据转换、反思性实践、街头官僚实践、道德驱动的路径“转译”而来的,而实践研究的目的则是需要捕捉那些影响或有助于“改变”的知识要素,将其纳入社会工作知识库中。开展高质量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时,研究者需要将社会工作实践理解为方法、行动者和常人三重本体的交织与互构,面向多元知识寻求对话创新,在“实践—研究”之中穿梭反思行动,更好地助推现实社会工作实践成为负责任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困境作为背景,再一次梳理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认清社会工作专业作为道德和政治实践的面向。本文进一步简单介绍社会工作研究发展的历史,指出其知识生产与其他社会科学差异之处,以及实证主义研究的问题。最后,本文讨论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从而认为行动研究是最具有社会工作性格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6.
鉴于特殊的“边疆社会”问题,社会工作机构参与边疆社会治理具有因地制宜的区域特征。边疆场域中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互动的实践表明,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行动中,社会工作自身的专业优势从制度、认知、行动三个方面逐步嵌入政府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在治理目标、治理价值、服务内容上实现了工具化与专业化的契合,呈现了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机构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7.
本土企业社会工作要想有效应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必须跳出传统企业社会工作局限于企业内部工作关系与工作环境建设的思维模式,将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置于社会融入的视角和社区发展的框架下,创新服务理念与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既是本土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需要,亦是对社会工作实务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文章从实务工作的角度对"协作者"10年来的本土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探索进行了总结:创新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理念,还原增强农民工和企业的服务主体角色、创新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创新企业社会工作教育倡导模式,促进社会各群体的融合与参与、创新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模式,推动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并对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伦理困境——如何在商业利益下衡量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价值,处理多方利益冲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聚焦成都市第三圈层农村地区小学儿童,以"流动教室项目"为研究对象,是针对处于第三圈层的成都市金堂县、彭州市贫困地区四所村小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行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成都市第三圈层农村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呈现三个主要特征:社会工作介入内容为学生一般性需要回应;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以小组工作为主、社区工作为辅;社会工作介入形式为轮换式接力服务。同时亦对第三圈层农村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模式进行了以下方面的讨论:远郊农村经济社会特征与学校社会工作内容的适配性;远郊农村教育现状与学校社会工作功能的适配性;西部社会工作资源特征与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9.
项梦静 《社区》2014,(21):19-19
近年来,温州市龙湾区在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工作中,坚持服务为本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开展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积极培育发展特色社区社会工作室,形成“以社区为主导、以专业社工为基础、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基于这种专业胜、特色性服务理念的倡导,以实体“运作+参观体验”为模式的龙湾区万顺社区社会工作体验馆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实践性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特质,社会工作理论试图将专业理论建构与干预方法的实践性结合起来。研究从实践逻辑出发,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做出另一种阐释,认为其经历了病理学实践取向、社会与结构实践取向和生态增能实践取向三个逻辑转向阶段,这种发展逻辑展现出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张力,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国际视角。根植于西方社会价值与文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运用中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研究尝试以互构为切入点,从文化、制度和实践激活三个角度构筑一个能动的、生态的本土化交互策略,挖掘中国社会工作本土的实践智慧,提出了一个以全球思维和本土行动为核心的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