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契约论主张每个人的理性同意是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边沁认为社会契约论依据的自然法原则是假设和虚构,因而抛弃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来解释政治服从的近代欧洲政治哲学立场,主张"趋乐避苦"的功利原则和服从习惯是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根据,坚称最好的政体应该是能为最大多数人谋求最大幸福的政体,政府的合法性依据并非保护抽象的自然权利,由此开启了传统自由主义向现代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是记述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主要著作,在此书中老子以玄妙不可言、普遍规律性的"道"及落实到人生层面的"德"作为其政治哲学的本体依据,感怀古今,针砭时弊,独塑了"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政治哲学理念。老子通过这种政治理念,透显出了道家在处理人类社会矛盾时所感悟的智慧。这种崇尚自然,追求安宁境界的政治人生智慧为当今社会争名逐利的人生困境提供了解围的钥匙,有助于慰藉我们浮躁空虚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台湾青年在政治态度上呈现出对政治问题冷漠的倾向;在政治行为上,表现为对政治生活的疏离与逃避。台湾青年之所以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冷漠倾向,有着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台湾当局政治统治合法性相对不足,台湾青年政治效能感及政治信任感低下,个体生存压力影响及群体利益诉求的边缘化,"非权威化"的价值取向及主体意识的凸显,以及台湾政党组织力量衰落及主要政党竞选政纲趋同化等。只要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台湾青年族群的政治冷漠倾向还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4.
高光键 《现代妇女》2014,(10):80-81
政府政治合法性是每一个政权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古代,为了保证政权的合法性,出现了很多类似“挟天子令诸侯”的事件。当然,在当今的民主社会,古代的君权思想已经成为了过去式,民主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具体的探讨当今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具体内涵,并根据政治合法性的内涵提出几点提升政府政治合法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伊朗政治合法性和宗教合法性的构建一直受到重视,因为这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其政治合法性和宗教合法性的构建需要深厚坚实的基础,但处理好两者关系需要漫长的实践过程。本文以伊朗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和宗教为例,说明伊朗政治合法性和宗教合法性构建的意义、基础、途径、两者间关系及其过程。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物质和精神的冲击,伊朗面临的问题是在当今国内外新形势下,如何重新构建和巩固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和宗教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伊朗政治合法性和宗教合法性的构建一直受到重视,因为这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其政治合法性和宗教合法性的构建需要深厚坚实的基础,但处理好两者关系需要漫长的实践过程。本文以伊朗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和宗教为例,说明伊朗政治合法性和宗教合法性构建的意义、基础、途径、两者间关系及其过程。面对全球范围内的物质和精神的冲击,伊朗面临的问题是在当今国内外新形势下,如何重新构建和巩固政权的政治合法性和宗教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互联网+"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传统行业通过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促使传统行业再次焕发生机。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也要认识到"互联网+"的优势,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结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率,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思想政治修养。本文通过对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突出,尤其是网络在政治方面的频繁应用,使得在网络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网络民主正在以各种形式对政治合法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它既可能提高公众政治参与热情,成为政治合法性的助力;也可能造成数字鸿沟,动摇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因而,政府要谨慎对待网络民主这一新生事物,加大网络管理的相关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使网络民主切实成为政治合法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梁正科 《现代妇女》2014,(4):303-304
儒家文明以"仁"是人的人性的本质特征,其核心内涵是爱人,"仁者,爱人"。"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仁"作为礼的内在精神,使礼具有爱人的人道主义的意蕴,使礼的各种关系能保持一种理想的、宽容的、关怀的、和谐的张力,同时仁也在道德人格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上,具有核心地位。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礼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仁爱"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不仅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受到巨大影响,而且对其政治人格的形成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网络独特的运行方式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呈现出由"点对点"向"点对面"的时空转变,由"中心引导"向"碎片化影响"的机制转化,由"自上而下"向"平等互动"的方式变迁;当代社会要求"传统政治人"要向"现代政治人"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形成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王书强 《现代妇女》2014,(4):297-297
"礼"、"孝"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伦理范畴,儒家认为"礼"本乎天地,人应该遵守人伦、等级的规定,"孝"则具有"经天义地"的维度,这里面,"礼"、"孝"不单单涉及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可以说更是将视角延伸到了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生态问题上,"礼"提供了一种行为范式,而"孝"则提供了一种道德依据,这对今天生态问题来讲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微时代"的到来在改变传统青年政治社会化范式的同时,也为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现代转型带来了冲击。"碎片化"、"去中心化"导致青年群体政治选择困难,"指尖决策"加剧了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非理性","手机依赖"导致青年群体政治角色认知失调,"把关人"角色弱化加剧了青年群体政治行为失范。要规制和应对这些不足,必须要从"外在引导"与"内在形塑"两个方面入手,要注重"微空间"中的政治治理,加强现实政治环境的优化改善,建立网上网下和谐共振的双向引导机制。同时,也要注重青年群体的"内在形塑",提升其"微素养",完善其"微道德"。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从政治哲学的治理方法论和形而上学本体论两个角度来阐述王弼老子注中"重本抑末"的思想。在王弼的《老子道德经集校释》中,老子以"崇本息末"四个字概述了老子政治哲学的思想,这种概述既反映了他对老子思想的宏观把控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对王弼当时所处时代社会思潮的折射和反映。王弼用"崇本息末"四字来概括老子整个《道德经》思想,既体现出他对《老子》精神的理解,同时也渗透出深刻的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14.
作为"强国一代"的青年,其人心向背成为党稳定执政基础的关键之一。通过对青年的调研发现,在道路取向方面,青年认同与担忧并存;在理论取向方面,意识形态淡化且思想多元化发展;在制度取向上,青年将权力合法性视为现实的必然结果,形成一种功利化评价,注重实际获得而非口号;在文化取向上,青年更加认同强国家形象,但对核心价值、信仰等方面呈现了较低的关注度;在自我政治角色上,政治参与感较低,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政治"无意义"和"低效能"感。从整体看,新时代的青年政治态度呈现出"臣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类型,无政治阶层广泛存在,但青年的政治参与和表达意愿更为积极和强烈。由于在场空间中缺乏必要的渠道和路径,缺场空间的广泛参与成为主要方式,但因缺乏引导和监管,非理性化参与和表达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强国"战略稳健推行新常态下,"互联网+教育"模式得以发展,为优化教学体系,充实教育资源,完善育人模式,推动教育事业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分析基于网络时代背景的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和工作方略,以期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党提出的政治要求,其中的"五个必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和纪律观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党校姓党,作为站在党校讲坛上起引领作用的党校教师,必须讲政治、顾大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是当今最为流行的技术,"大数据"时代的变革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尤其是教育思维的转变。这里,我们讨论关系思维、主客观思维、过程思维和经验思维在"大数据"背景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此启发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模式,使其更能适应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博·罗斯坦关于政府质量的理论从一个比较独特新颖的角度去阐述"政府质量"这个词,不同于以往我们从经济的角度对政府质量进行测评,他主要从经济增长、腐败、政治合法性、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信任感这几个角度去衡量政府质量。从政治输出这一视角去提高政府质量,更好地保障政权的合法性,从而实现真正的将政府质量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在我国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非但没有出现衰退的迹象,更是在众多学者的潜心研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关系着学校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而辅导员是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文中通过对儒家文化的深层挖掘,从仁、德、礼、中庸四个角度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现代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革新,形成为以新时代、新思想为主导,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融媒体"为平台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文章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转变、队伍建设、品牌构建等方面入手,探索"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路径,试图为新时代高校思想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