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蒙泫润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47-51
香港分离主义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背景。本文将从英国殖民的历史影响、香港政治与经济的特殊环境、香港民间意识的发展、外部影响以及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互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后,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内部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直接导致了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当代民族分离主义强烈要求将本民族从现有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中分裂出来,以实现"民族自决"、"一国一族"的本民族的国家政治体系,其分离行径给多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安全与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张友国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71-76
在分析民族自决概念及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对后冷战时期民族分离主义与民族自决的关系进行辩证的探讨,明辨民族分离主义对民族自决的误读,对廓清民族自决概念的混乱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士昙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5-38
民族分离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化的产物,与恐怖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常常被认为是恐怖主义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民族分离主义不管以何种形态出现和处于哪个发展阶段,谋求政治目标的合法化和实施手段的暴力恐怖性是其普遍形式。民族分离主义势力要求建立民族独立国家,实践民族自决权,其实是对民族自决原则的曲解和滥用。在当代世界民族国家格局业已形成的情况下,应将民族自决权理解为民族国家的全体人民的权力,即全民公决权。因此,决不能将具有民族和宗教背景的恐怖组织视为相关群体的代表,更不能为了自身利益以种种理由对他们的恐怖行为予以支持和纵容,否则,只能扩大恐怖主义的群众基础,助长恐怖主义势力的嚣张气焰,从而掩盖民族分离主义极端性、残忍性的恐怖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民主德国政府推行与联邦德国划分界限的民族分离主义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两德关系的深入发展,虽然一度维护了民主德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局面,但统一社会党政府最终无法切断长期历史形成的民族联系,更不能在民主德国形成独立的民族意识。1990年的德国统一宣告了昂纳克的民族分离主义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跨国境线而居的族群,既受他国同族人在族源、语言、文化等方面对他们的吸引,也有对母国的政治认同。一旦跨境族群对本族群的认同强于国家认同,加上母国民族政策的失误及国际势力的蛊惑,跨境族群的不满情绪就可能酿成分离主义,并谋求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出现的主要原因有: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对"民族自决权"的蓄意歪曲;国际势力对跨境族群分离主义的推波助澜;泛民族主义的泛滥和蛊惑等。面对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对当代主权国家的疯狂解构,既需要继续推动和发挥联合国在反对与遏制跨境族群分离主义中的作用,也需要跨境族群母国加大民族国家构建力度以提升跨境族群的国家认同,还需要相关国家在治理跨境族群分离主义问题上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7.
张建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2)
民族分离主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归纳、总结近20年国内学术界关于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民族分离主义的概念、起因、特点、类型、理论基础、影响以及解决策略等方面的观点,对于做好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显龙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2):81-8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就开始出现分离主义运动.目前仍在活动的东亚分离主义运动主要有菲律宾南部的"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摩洛解放阵线",缅甸北部的"克钦独立军",印度尼西亚的"自由亚齐运动"、"自由巴布亚运动"与"马鲁古共和国运动",俄罗斯的"车臣独立运动",中国的"台湾独立运动"与"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等.这些分离主义运动分为种族分离主义、宗教分离主义、治权分离主义三类.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殖民统治后遗症、外国支持、复杂的民族矛盾、受极端宗教主义激化的宗教矛盾、国家内战造成的治权分裂.由于原因复杂,它在较长时间内难获根本解决.但大国的合作有利于遏制分离主义运动的泛滥和促进东亚地区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李丽颖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6)
经济因素是促使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从17世纪初至18世纪初,苏格兰一直渴望能与由英格兰本土及英格兰殖民地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实现自由贸易。其次,苏格兰在18世纪初的对外贸易困境迫使苏格兰不得不与英格兰合并。1705年初,英格兰出台《外国人法案》,该法案击中了苏格兰的软肋,苏格兰遂同意与英格兰进行合并谈判。 相似文献
10.
亚文化、民族认同与民族分离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友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群共同体,也是一个亚文化群体.亚文化与民族认同总是伴随而生.民族认同的极端化极容易演化成民族分离主义.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主文化与亚文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两对关系对防止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物权法律适用的分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物之所在地法的适用相对应的是 ,当代涉外物权法律适用呈现出明显的分割化走势。这一走势在物权的行为能力 ,物权的行为方式 ,物权的保护 ,货物所有权的转移 ,船舶、飞行器等物权关系 ,无体动产 ,运输中的货物等领域中都有所体现。这一走势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法律关系的竞合、物权法的一定程度的任意性、物权公示方式的多元化、“物权适用物之所在地法”这一冲突规则本身的缺陷、冲突规范的软化发展趋势等。中国国际私法有关物权法律适用的规定应当在相关领域体现这一走势。 相似文献
12.
刘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73-79
政党外交是政党政治在国际事务中的延伸,政党政治的活跃又大大推动了政党外交的深入发展。政党外交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政党外交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大量的专著、论文。在政党外交的基础理论、政党外交的历史实践与理论创新、政党外交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以及重点人物对政党外交的贡献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今后政党外交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政党外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政党学是研究政党及其产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政党学的学科性质 ,政党、政党政治、政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与规律 ,政党的组织机构、制度设施及其运行机制 ,政党与国家政权系统的关系 ,政党与社会生态的关系 ,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4.
马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61-64
近年来,随着党的十六大"依法执政"方针的提出,学术界关于国外政党法制化的研究也愈益深入,其中涉及国外政党法制化的理论基础、内涵、体系、过程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对于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促进我国政党制度向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齐洲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明代文学与政治也受到学术界关注。本文对近百年来有关明代文学与政治的研究进行了清理 ,重点评介了明初文学与明初政治、明代党争与明代文学、明代阶级斗争与明代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作者对这一研究课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政党制度与中国民主:基于政治学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尚立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中国的政党制度源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政党制度与中国民主成长的互动关系,中国的政党制度建设只有有效地嵌入国家制度体系,并融为一体,人民民主才能得到巩固与发展;同时,政党制度才能适应国家制度体系运行的内在要求而获得充分的保障与巩固,而政治协商是国家、政党互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怀艺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14-17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改行多党制。20世纪的最后几年,俄罗斯的政党政治具有党派林立、党争激烈等特点。普京上台后,通过制定《政党法》、大力扶持统一俄罗斯党等举措,积极推进俄罗斯政党政治的改革。综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其中的人为因素大于历史的和制度的因素。俄罗斯政党政治仍处于发育期,其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艰难的路程要走。 相似文献
18.
利益集团、政党是当今美国民主政治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复杂化,逐渐把利益集团推进到政治活动的主要环节,对政党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基于此现象分析利益集团与政党政治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和区别,使我们更加明了其表面冲突背后无法割弃的联系及其相反相成的实质,利益集团终将服务于政党。 相似文献
19.
王宇博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3):64-66
澳大利亚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澳大利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英国政党政治与政党制度的移植 ,因而与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有着同样的属性。在本土化过程中 ,它形成了诸多适合于澳洲社会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党格”是由政党内在结构决定的,是政党文化一心理体系中最稳定、最深刺、最持久和最具决定性意义部分的凝结和外溢.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伦理感和美感。这一概念具有巨大的包客性与伦理色彩,在理论上以之为牵引必然有助于我们党进一步淡化阶级论争,形成新的论述;在现实中则有助于中国社会伦理和道德秩序的重建。推进中国共产党“党格”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清除长期残存于党内的官本位思想、集权倾向、民粹情结和封闭心理,不断加强党的开放性、民主化、法治化和社会化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