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4年数据,并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将农村公共服务分为农村生活条件、农村医疗设施、农村交通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农村文化设施、农村教育设施、农村社会保障等七个方面,实证考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一定会显著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前提条件是满足农村居民需求,即有效公共服务供给才能提高居民幸福感,如农村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实证结果。2)农村生态环境显著影响居民幸福感,但是生态指标的系数与预期相反且不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污染企业有"污染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效应,且后者大于前者。3)农村社会保障的提高、农村生活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和农村交通设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其政策含义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需要契合农村居民需求;地方政府对于现有的污染企业短期内不能实施"一刀切"强制性关门政策,要解决好农村居民就业和收入问题;进一步提高欠发达地方的公共服务供给财政支出。  相似文献   

2.
利用陕西省513位农村居民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从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文化与体育、农村基本住房保障、农村社会管理、农村居民劳动就业8个方面,实证检验了不同类型公共服务满意度对陕西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同时,基于地区、收入、受教育程度分组情况,重点考察了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满意度对陕西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的群体差异。研究发现:1)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文化与体育、农村基本住房保障、农村社会管理、农村居民劳动就业满意度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正,其中,农村社会保障满意度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最弱;2)农村基础教育对低收入、低学历农村居民幸福感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医疗卫生对关中和陕北地区农村居民、低收入和高收入农村居民、低学历和高学历农村居民幸福感表现出较高的正向影响力,农村社会保障对所有分样本(除陕北地区外)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均较大。进而,从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满足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需求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区市场存在于农村社区之中,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子系统,在农村社区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功能、服务功能和整合功能的作用。从农村社区和农村社区市场的特点出发,通过功能主义的视野对农村社区与农村社区市场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标准有序Logistic模型,检验分析互联网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并重点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且随着互联网技能的提升,幸福感提升效应更大;互联网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中青年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群体呈显著正向影响;互联网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机制主要有:提升社会认同、丰富日常生活、提高社会网络质量、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等.因此,提出继续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率;要因人分类施策,提升互联网发展的正向效应;积极推进互联网其与它领域的融合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6.
精准扶贫中农村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扶贫是30年来扶贫治理的经验总结,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4个环节,从“漫灌式”转向“滴管式”,注重“靶向治疗”,使贫困资源聚焦贫困人口,保障扶贫政策精准落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落实精准脱贫需要在社区治理结构与治理基础上,依靠社区治理主体的配合进行。因此,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不仅有利于贫困社区整体转型,更影响着精准扶贫的实施及其效果。基于陕南F村的实地调研,以精准扶贫为背景,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社区治理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在贫困社区治理中遭遇的实践困境,进而探讨通过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保障精准扶贫有效落地的可行性。通过倡导参与式贫困治理、构建弹性治理结构、完善动态治理机制、强化社区治理技术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最终落实精准扶贫的4个环节,实现“六个精准”。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区党组织体系是否健全关系着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能力。由于农村社区党组织体系正处于完善的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尚存在着领导体制关系不顺、党员编排方式不合理、社区党组织与党员之间关系松散、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物质保障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能力。当前,围绕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能力,健全农村社区党组织体系,应着力完善领导体制,改进编排方式,密切社区党组织与党员的关系,提高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素质,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和2015年的数据,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医疗卫生服务与农村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Ordered Logit回归方法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对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具有一定影响,其中充足性、公共性和便利性这三个维度对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便利性对改进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影响较为显著。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数据的描述统计,得出医疗卫生服务在当前最需要加强的公共服务中排在第二位,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的研究结果。针对实证分析结果以及两次调查的对比,提出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力度,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性以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便利性等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运用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库2019年数据,实证检验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探究了未完成改革和完成改革两类村民之间幸福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机制分析表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壮大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减少家庭成员外出就业来增进农村居民幸福感。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显示,改革对中低收入和曾经建档立卡贫困户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结合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可干预性,增强农民对村干部的信任程度与提升农村治安类公共品供给,是降低改革与未改革两类村民幸福感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城镇化的今天,社会流动性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社会变迁带来的利益分化对农村居民传统社会生活的冲击必然对社区认同和政治参与产生消极影响。然而,通过对豫北地区5个村庄的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的社区认同和政治参与还处于相对乐观的水平。而且,农村居民社区认同与政治参与之间呈正相关。为避免社会变迁的冲击对农村居民社区认同的影响,可以在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同时,注重农村社区文化生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城镇化中农转非居民集中居住在地方政府安排的社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社区管理中的新现象.本研究对农转非柳背桥小区居民调访,发现其法律意识表现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明显,以及农转非社区教育管理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村居民的社会分化及社会整合的政策调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职业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社会分化,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 这种分化表现出不彻底性等特点。当前分化的主要趋势和问题包括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分化与 阶层边界固定化并存、各阶层间矛盾冲突增多和分化中不公正性严重等。在促进农村社会整合的政策选择 上,当前应突出几个重点:建立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和社会阶层结构,以城市化拓展农村居民的生 存、发展空间,将发展教育作为促进农村社会整合的策略,保障社会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村社区受制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度的行政化,社区认同感日益薄弱,阻碍了社区自我管理的实现。因此,政府需要在社区去行政化起步及过程中实现自我规制,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要实现农村社区的快速发展,也必须依赖政府所掌握的资源,故而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具有主导地位,应通过改革行政机构、构建社区对话平台以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促进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本轮物价上涨对城乡居民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有合理的价格恢复性上涨,也有经济失衡带来的价格上涨。需要政府采取相应对策,稳定物价水平。  相似文献   

15.
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的金融支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扩大农民消费需求是拉动内需的关键之一。金融支持可以促进农民提高收入,同时能缓解农民的流动性约束,因而在扩大农民消费需求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因此应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善金融服务、开办农民生产经营性贷款、发展农民消费贷款以及支持城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强化金融支持,扩大农民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6.
对肇庆地区农村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量比较,居民对水果、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差异非常显著;对水产品的摄入量差异显著;其他食物的摄入量均在规定范围内.居民的膳食特征表明:肇庆农村居民膳食情况具有本地区的特点,温饱已经得到解决,但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仍然存在,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有了大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逐渐拉大,制约着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是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环节,而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又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要帮助农村居民增加总收入...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依据村民作为社会行为主体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将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心理倾向归纳为四种模式,即动员式心理模式、依附式心理模式、自觉式心理模式和热衷式心理模式,并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每一种心理倾向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村民行为的理性做了一定的剖析,结论认为村民心理倾向均是一定理性层次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在湖北省五个代表样地农村居民闲暇生活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影响闲暇时间总量的因素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农村居民闲暇时间分配的季节性特征明显;②农村居民闲暇时间总量呈增加趋势;③农村居民闲暇态度悄然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深入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特点、预测农村居民未来消费结构,对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分析了辽宁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特点,并对辽宁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用于基本生存消费比重普遍下降,而用于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比重持续上升,但用于生活性消费的份额比较低,而用于储蓄、生产性投资的份额比较高。在未来五年里,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已由追求数量扩张转到注重质量提高上来。食品、服装、家用电器等高档耐用消费品将有望成为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