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凉山脱贫攻坚工作,鼓舞了凉山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十九大提出的乡村 振兴战略是凉山脱贫奔康的行动指南。当前凉山彝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很艰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凉山打赢脱贫攻坚 战的思路是:促进产业兴旺,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固牢脱贫致富之本;强化绿色宜居导向,改造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实现贫困农 民安居乐业;坚持乡风文明导向,移风易俗,培育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开展农村社会有效治理,根除致贫致愚的恶习,引导村民 健康生活;把生活富裕直接奋斗目标,狠抓基础民生工程,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为脱贫致富提供长久保障。  相似文献   

2.
脱贫后的凉山彝区,虽然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改善,但是生产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力资本积累低等多重制 约因素重叠,导致农村地区内源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差。 为探索补齐凉山彝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分析 凉山彝区农业发展现状,基于构建的交易费用理论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逻辑,分析研究凉山彝区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 阻滞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小凉山是四川省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精准扶贫攻坚战中需要集中人力物力重点攻克的“关键战役”区域。受该地区的扶贫现状和存在的不利条件影响,相关精准扶贫政策在制定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现实约束:一是主要包括扶贫对象精准定位约束、扶贫产业精准定位约束、扶贫资金利用效率约束的现实约束,二是地理位置限制,三是教育资源匮乏。在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精确扶贫对象及范围、建设民生保障工程、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引进高素质人才、完善扶贫项目审核、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文化教育水平等多项措施进行全方位的布局,提高大小凉山地区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大小凉山地区的贫困问题能否借由精准扶贫政策得到解决,不仅关系到该地区百姓的生产生活水平,还决定着我国整体扶贫脱贫工作的成效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民生之基。凉山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凉山彝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输在起跑线上,学前教育严重缺失。2015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聚焦凉山彝区精准扶贫重点领域,出台17条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实施"一村一幼"建设。为给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在对凉山彝族地区教育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发展凉山学前教育的意义、目前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为内容,对凉山学前教育教学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凉山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认为恶劣的地理环境,落后的教育观念,师资素质差及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认识不足是制约凉山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需要发挥健康文明教育的推动功能,以精神扶贫结合物质扶贫,内外结合共同打好脱贫攻坚这一仗。 将四川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彝区人民的健康文明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尽全面的论 述,从而提出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有关健康文明教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对接之年.为适应这一宏观政策语境变化,教育扶贫要积极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2020年之前脱贫攻坚侧重提供义务教育保障,2020年后教育促进乡村振兴则更加侧重高质量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竞争力.教育扶贫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要选准主要着力点,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力,规避弱势群体被甩出教育轨道的风险,重塑社会利用教育进行扶贫的意识.教育扶贫对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包括分维度发展农村教育,助力农村人口分流发展;建立三教融通式教育,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竞争力;提供方便而有质量的教育服务,增加农村社会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凉山民族地区幼儿师范音乐教学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化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凉山地区于2015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大力发展彝区学前教育。 选取凉山民族地区幼儿音乐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进行探索,对当前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针对乐理视唱练耳、钢琴 教学、声乐教学等具体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9.
凉山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形态单一,生态环境恶劣,资源禀赋不足等发展条件限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长期累积的矛盾和多种困难问题叠加,使大多弱势群体始终得不到有效帮扶而游离在社会边缘,逐渐积弱成群,衍生出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成为凉山摆脱贫困所需重点突破的掣肘。笔者聚焦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特殊贫困机理和关键症结进行深入调查和剖析基础上,认为避免弱势群体因发展失衡被扶贫"平均化"和"数字脱贫"所遮蔽而成为扶贫攻坚的盲区,只有遵从精准扶贫战略导向,找准致贫原因,着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精准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强化脫贫能力建设等更具个性化、操作性和长效持续的精准脱贫模式,才能使凉山连片特困地区弱势群体摆脱贫困,最终化解凉山脱贫难问题,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0.
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实践与理论领域关注。反思当前教育扶贫实践与研究,呈现出"强"政策依赖性、"窄"教育扶贫内容、"工具化"教育扶贫目标等现状,以致于过分关注"扶教育之贫",而忽视了"依靠教育扶贫"的整体目标实现。文化作为教育的上位概念,是我国"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教育扶贫工作必须关注文化的存在,且教育作为文化核心承载要素,文化治理逻辑符合教育扶贫要义,能够承担起教育扶贫的重任,可通过对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的治理,从观念、能力、行动方面,关注"人"的存在与发展,使得贫困群体实现"要我脱贫"—"我要脱贫"—"我能脱贫"—"我会脱贫"的转变,这既是对扶贫过程的关注,也是对扶贫效果的重视,最终通过以人化文、以文化人、以文促建等路径,尊重公民的文化权利,最终实现人的发展和促进国家"五位一体"战略发展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扶贫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全面建成小 康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奔康是短板,要如期脱贫,需因地制宜,探寻出一条可持续的脱贫路径。以凉山 彝区易地扶贫搬迁为例,通过分析搬迁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及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制约因素,从部门协调、精准识别、产业 支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以及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培育等方面探寻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路径,以期实现同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发展条件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内生发展动力弱,贫困人口占比高,脱贫难度大等问题。按照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既定目标,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任务异常艰巨。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其贫困落后的现状是由其自身的历史条件、区位环境、自然资源以及民族文化等综合因素交织形成的,在如何实现凉山精准扶贫的问题上,需要充分考虑其扶贫攻坚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并在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实践中聚焦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途径,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提供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运动的目标、核心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阐述,挖掘其平教思想与乡建运动目标“民族再造”的历史使命和意义,探寻其平教思想与乡建运动的“四大教育”核心理念和“三大教育方式”的实践经验,及其对当代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的借鉴意义。并对凉山州扶贫工作的历程、现状、成绩及其扶贫政策和扶贫模式进行梳理。探讨凉山州落后地区脱贫困难的原因,借鉴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针对凉山的实际情况,提出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为主线,突出教育文化、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配套的扶贫对策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提升脱贫人口发展能力、促进脱贫人口脱贫致富是后脱贫时代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理论分析认为,脱贫人口发展能力主要由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层面的能力构成。实证研究发现,当前脱贫人口生活水平与共同富裕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需以脱贫致富为导向,着力提升脱贫人口发展能力;脱贫人口发展能力对其生活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学习能力、抗风险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健康保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然资源利用能力、发展生产能力、信贷资金获取利用能力、社会资源利用能力和基本生活能力。脱贫人口更新观念,主动增强发展能力;政府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保障供给;基层干部履职尽责,强化基层治理能力;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等是提升脱贫人口发展能力、推进脱贫人口脱贫致富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族民俗风情的旅游开发,是当下凉山旅游发展中最吸引海内外游客的旅游项目.该项目的成功开发,不仅能促进凉山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对树立凉山旅游形象,拉动凉山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凉山彝族民俗旅游开发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导致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矛盾和困惑.本文主要分析这些困惑,以求引起大众重视;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供参考,目的是希望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促进凉山彝族民俗旅游开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凉山彝区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点阐述了玩教具制作的重要意义及五大领域玩教具制作的主要原 则、方法与途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本土资源及安全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出适合本地幼儿的玩教 具,满足彝区幼儿园玩教具缺乏的需要,从而提升其教育教学质量,助力彝区脱贫奔康。  相似文献   

17.
后扶贫时代民族地区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梳理田野资料与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果的成效,以及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从加大防止返贫监测力度、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深化教育帮扶、建立融合发展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着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新样板提供有效路径与个案经验。  相似文献   

18.
从民国以来,凉山彝族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很受政府关注的.通过回顾民国时期凉山彝族教育史,我们可以找到凉山彝族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时代问题,都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移风易俗实践。凉山州作为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在国家扶贫战略中,移风易俗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信念。对凉山扶贫开发进程中移风易俗的实践进行了回顾,重点突出决战决胜小康时期,凉山各级党委政府、干部群众在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视察凉山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展的“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活动,积累的经验和获得的启示将为脱贫攻坚成效的巩固和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提要]近年来,各种热点事件引来媒体对凉山的聚焦,这些如同扩音般的效果放大了社会对凉山彝族的关注。文章探讨了近代以来学术研究对凉山州持续的深入,民主改革及民族调查以来诗歌影视等文艺对凉山叙写影响的不断扩展,这些与媒体的聚焦形成对应,使凉山彝族研究逐渐发热,并且在最近几年持续加热。落后、贫困相伴随的标签化,使外界对凉山的认识复杂化。凉山脱贫后媒体的关注会趋向稳定,而学术研究至少还有二、三十年的加热时期。这一方面为凉山带来美名,同时也出现了污名与歧视现象,应该加以重视并找到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