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生活于桂北地区华江瑶族乡的过山瑶婚礼彩话为调研对象,分析其传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认为华江过山瑶婚礼彩话的活态传承与民间礼俗紧密相关,它建立在渲染仪式氛围、抒发人民群众情感和强化族源记忆等现实功用的基础之上,有赖于传承人的延传、创新以及多元媒体的传播。华江过山瑶婚礼彩话活态传承机制是契合过山瑶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支点,也是协调社会关系与保护文化多样性可供选择的模式。对华江过山瑶婚礼彩话活态传承的拓展研究,有利于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挂灯仪式是广西河口地区最具过山瑶特色的仪式活动。挂灯仪式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家庭或家族这类共同体层面上,对于个人而言,挂灯可为民间信仰的入教仪式。可以说,挂灯仪式强化了过山瑶对地方社会和族群共同体的结构认知。  相似文献   

3.
瑶族仪式画绘制的神仙并不是瑶族崇拜的所有神仙,但是仪式画却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瑶族的神仙体系表.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瑶族仪式画有仪式象征的功能,是人们对神灵寄托的期望.仪式之上对仪式画的参拜也是瑶人追求自身利益和消除困惑的行为.在瑶族的仪式实践当中,仪式画上的神仙体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在实际的仪式运用中它具有联络村民和规范村民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自明初以来就成为以瑶、汉两族为主的杂居区域,居住在山中的过山瑶的饮食、服饰和语言等同平地族群逐渐模糊,但依然存在明显的族群边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居住的环境、生计取向以及风俗习惯上。本文描述富川过山瑶的族群特征,认为过山瑶族群与平地族群区隔形成有三个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富川历代统治者对瑶族人民严酷的民族政策使其不断迁往偏远山区,形成族群的地理区隔;随着历史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计方式形成了过山瑶固有的社会价值观念;与生计方式相适应的过山瑶"两头扯"婚俗形成了族群文化圈,分享共同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要加快发展粤北瑶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在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上的优势,尽快地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新的产业。还必须十分注意发展民族教育、科技事业,更新观念,也要注意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拟就连南排瑶和乳源过山瑶地区(以下简称“粤北瑶区”)的部分实地调查材料,谈谈瑶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条件问题。  相似文献   

6.
瑶族是否有自己创造的文字,宋代以来就有争论。从大量的文献资料记载和我们长期的田野调查表明,瑶族聚居区曾流传着似篆非篆、似汉非汉的圆印篆文,后分化成两种。其中的一种就是流传在湘南、桂北一带平地瑶中的菱形文字———蚂蚁文,后因社会进步、文化的发展,这种瑶族古文字只在妇女群体特别是女红活动中传承下来,演变为一种特殊的女性文字———女字。另一种就是流传在世界各地过山瑶中的喃字。这两种瑶族文字的创造、传承都离不开其独特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瑶族习惯法研究玉时阶世界各民族都曾有过习惯法,而且都曾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瑶族不仅历史上有过习惯法,而且一直残存至今,并同当代农村的乡规民约相互渗透、结合,规范瑶族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活动。事实上,习惯法已成为我国现行法律的一种补充内容在瑶族社会中存...  相似文献   

8.
传统婚礼仪式中有很多复杂的仪式程序,这些仪式程序是人生礼仪的一部分,也是组成传统婚礼的一个过渡仪式。文章在对西和县张杨村传统婚礼仪式进行实地田野记录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抹黑"习俗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地方性知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朱建军 《社区》2008,(17):21-22
如果要用最少的词来比较中国婚礼和西方婚礼,那么中国婚礼是“热闹”,西方婚礼是“庄重”。 任何仪式,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而不同的婚礼仪式,要达到的功能也会不同。  相似文献   

10.
审美人类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倾向于把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找出美学研究的新方向。仪式是审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婚礼仪式更是仪式研究中的重要范畴。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三个方面对撒梅人的婚礼仪式进行审美人类学的探讨,试图解析撒梅人婚礼仪式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彩词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临川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区域,民间流传的大量彩词,既生动地反映了临川区域的民情风俗,也是临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川民间彩词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明了、区域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文章从临川民间彩词的分类、区域特色和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以期推动临川民间彩词乃至全国民间彩词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族的婚嫁仪式歌内容丰富,保留完整,并贯穿于整个婚礼仪式当中,是哈萨克婚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原因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及深刻的历史地域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瑶族还盘王愿仪式,认为盘瓠崇拜仅存图腾崇拜的形式,其内容已严重道教化,成为瑶传 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左传》隐公八年记载郑国公子忽"先配后祖"之事,历代经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持论不一。问题的实质其实是春秋时期大夫以上贵族阶层通行的婚礼礼仪问题。告庙的仪式与婚礼仪式并无直接关系,而庙见的仪式才是婚礼中必要的一环。春秋时期,大夫以上阶层的婚礼礼仪与士昏礼有所区别,尽管都有"三月庙见"这样的仪式,但是士昏礼中新妇到达当日便"成夫妇","庙见"只具备禀告先祖"来妇"的意义,而在大夫以上阶层的婚礼中规定"三月庙见"之后才能"配夫妇",因此庙见具有保证婚姻合法性的特殊地位,是大夫以上贵族阶层婚礼中尤其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我国许多民族,许多宗教中,都存在着神像画,自古以来都有着鬼神信仰的瑶族社会也不例外,许多仪式都离不开神像画.对于瑶族宗教仪式研究的成果数不胜数,但对于神像画与仪式之间的关系以及神像画在仪式中所具有的功能意义和象征意义的研究成果迄今仍阙如付.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对仙回瑶族神像画的研究,来解读神像画与仪式之间的关系,剖析其在仪式中所营造的特定环境和独特作用,分析画像背后所包含的宗教信仰问题和功能、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解读豫东婚俗中的“双全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豫东婚礼不但传承了中国古代婚礼的文化基因,同时也染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其中人们对"双全人"在婚礼中的作用已成为豫东婚俗的主要意识认同。如果以豫东婚礼上所使用的相关词语为分析对象,既能呈现豫东人的内心指向,也可解读"双全人"所隐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平地瑶话分布在南岭一带,即湘、桂、粤三省区交界的江华、江永、宁远、蓝山、双牌,富川、恭城、钟山、灌阳、龙胜等县(自治县)境内。除了瑶族之外,当地的一些汉族和一部分待识别民族也使用这种话,总人口约100万左右,研究汉语方言的人称这种话为“湘南土话”。因为,说这种话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瑶族中的平地瑶  相似文献   

18.
民俗≠庸俗     
近日,在一个婚礼仪式上,司仪竟拿新娘和她的公公开玩笑,让新娘给她的公公戴顶绿色的帽子,把一个喜庆的婚礼搞得很尴尬。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结婚都要举行规模不小的婚礼仪式,少不了要聘请司仪主持仪式。由于经过正规培训持有上岗证的司仪数量严重不足,再加上行业规范滞后,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以及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欧洲、美洲的瑶族人民中,长期保存并流传着一份记录本民族历史的重要文字资料《千家峒》。据《千家峒》记载,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重要的原始居地之一,瑶族先民曾经在千家峒一带过着非常自由、非常富裕的生活。到了宋元之际,官府发现了千家峒这片好地方,就将瑶族先民赶出了千家峒。自此以后,瑶族人民流散于南方各省的高山峻岭之中,形成了现的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在宋元以后的漫长岁月里,瑶族人民过着四处流浪、极其悲惨的生活,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向往千家峒的民族心理,即希望重返千家峒居住,过从前那样的生活。在这种民族心理的支配下,几百年来,许多瑶族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千家峒的故地。由于千家峒在瑶族历史上和民族意识上的重要地位,所以解放前后都有一些学者到湖南、广西等地调查千家峒故地,并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千家峒不是一个真实的地方,而是泛指瑶  相似文献   

20.
影子 《百姓生活》2014,(12):47-48
色彩斑斓、造型逼真的彩面塑,在山西民间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祭神祀祖、寿辰满月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阳泉地区民间,彩面塑盛行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出生于1971年的阳泉姑娘付海云,从小对彩面塑情有独钟。儿时,她看大人捏面花,自己也跟着用泥巴捏制一些简单的人偶。从14岁开始,付海云随着奶奶、妈妈学捏面花。从此,制作彩面塑成了她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