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儒学宗师。他在中国儒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与朱熹同时而创构出与朱氏理学相异趣的心学思想体系,更重要的则在于他承继孔孟思想传统,尤其发扬孟学精义,倡明"天所与我"之"此心",抉发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意欲不仅使人皆成其为人,且更试图引导人不断提升自我精神境界,为君子成圣贤,这就使得儒学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主体的普通百姓有机结合,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和大众化。从这意义上看,陆九渊的心学开启了明代中后叶平民儒学的先河。儒家提倡的君子人格由此不再遥不可及,而是人人可期;儒家的君子文化亦不再为经生文士所把持,而具有了普泛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内在矛盾和心学世界观的不彻底性 ,所以其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突出体现在他对本体论上心、物关系的论述 ,认识论上知先行后的论证、心学体系的构建等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陆九渊的哲学本体论的建构与递变的全面分析,认为陆九渊的哲学本体论是一个庞杂的理论体系,其中既包含着其本体论核心所在的主观的唯心主义心学本体论,也包含着其片面的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思想。既包含着其核心所在的心学一元论观点,又由于他解释不了“天”、“道”、“理”、“心”、“人”如何“合一”,而呈现出浓厚的二元论乃至多元论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主要由“宇宙”和“本心”这两个根本观念构成。宇宙观念反映了陆九渊对于“理”的超时空特性和人的主体精神的无限特性的思考,是其心学体系的基础概念;本心观念侧重于对心、理本来合一的自然自在状态的表述,标志着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完成。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礼教与伦理观念方面,章学诚是朱熹理学的信徒,但在其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以陆九渊为源头的陆王心学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学术思想中的三个重要面向都与陆学精神有关:著述先明大道与先立乎其大;别识心裁与师心自用;史学所以经世与陆学中的践履精神。  相似文献   

6.
屠承先 《文史哲》2001,(5):69-74
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提倡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特色的“心即理”的宇宙本体论 ,决定了他的“人心本善”、“恶自偏失”的人学本体论和“格物致知”的功夫论 ,并且最终决定了他的以“简易功夫”发明本心的本体功夫论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主体思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体验型意向思维;切己自反,改过迁善———内省型直觉思维;躬行践履,堂堂做人———实践型经验思维;天人一本,心物一体———系统化整体思维。  相似文献   

8.
陆九渊在论及“人以宇宙天地为己任”等问题时 ,把人视为宇宙天地之主体 ,具有一种强烈的主体责任意识的思想 ,并且强调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和道德自律作用 ,进而倡导“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铸成理想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9.
陆九渊“本心”观念有很强的实践指向,这也是以往研究中有所忽视之处。陆九渊十分关注道德意识与道德政治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既是孟子以来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也体现出陆九渊发明本心和将其转化为政治实践的一致性,从而体现为对民间疾苦的关切和改善民生的行动。  相似文献   

10.
陆九渊的易学思想 ,主要是从本体论及工夫论两方面论述的。其本体论主张“君子以理制事”、“圣人作《易》”、“数即理”、“极亦此理” ,以理释易 ,以心释理 ,此心即是“圣人之心” ,把《周易》演绎为一部存心明理之书。这是陆易的主体。其工夫论 ,与“本心”相应 ,是“发明本心”的易简工夫。二者是中国易学哲学化的重要环节 ,都是中国哲学在宋明时期具备新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陆易思想不仅集中体现了陆九渊的儒家一贯立场 ,而且更加反映了他的心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学为人"的主张是陆九渊的教育基本理论.他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核心,做人最重要.他提出做人要先立乎其大志、明辨义利、堂堂地做人、重践道等,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作用.研究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学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诠释学思想,这不仅体现在学术界所关注的"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等命题中,而且更直接地体现在他对理解之蔽的形成与诠释学距离之间的密切关系所做的分析之中.他通过对"念虑与表达"、"文本与事理"以及"读者与作者"等诸种诠释学距离的细致分析,深刻地剖析了理解之蔽的形成机制,为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正确处理读者主观性与作者主观性之间的张力,以达成对文本作者原初意图的准确把握,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朱熹作《中庸章句》是对《中庸》这一"孔门传授心法"做出诠释,以接续尧、舜、禹至孔、孟以"心"为核心的传道系统。所以,朱熹《中庸章句》讲圣人道统所传之"道"在于"心";以心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解读"中庸"之"中";既讲"性即理",又讲"心具众理";讲心之"未发","天下之理皆由此出";讲"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讲"以尊德性为主","非存心无以致知"。具有较多的"心学"内涵,包含了许多与陆九渊"心学"相一致同时又有所差异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以哲学家的睿智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对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政权提出了一系列治理主张,并在晚年短暂的荆门之任上成功地实践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管理理念.其民本思想、"本心即理"思想、君道思想、变革思想等,对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企业文化、企业领导以及企业创新等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陆九渊思想并非始终一贯,实有早中晚之演变。三十岁前为思想萌芽期,向往外王事功,志于著书立说、兼济天下。陆九渊遍读群经,得诸实践,在经学、理学等方面都有新颖独到的见解。然此时理论未定,与中晚年学术思想同异参半,两者不可等同视之。三十岁至四十九岁为成熟期,由外转内,重本轻末。陆九渊以《易经》中举,然仕途受挫,只好投身授徒讲学。由于思想内转、教法多样,引起朱陆之争、禅学之疑。五十岁及其以后为发展期,以孟子学为依归,修正中年之弊,内外兼修,明体达用,重视注经与为政。晚年陆九渊会同于朱熹,两者终成一致。  相似文献   

16.
“学为人”的主张是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他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核心,做人最重要。他提出做人要先立乎其大志、明辨义利、堂堂地做人,并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作用。研究陆九渊教育思想,对于今天实施以做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仍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伟 《船山学刊》2021,(5):76-86
陆九渊的生死哲学形成过程与心学构建过程是一致的,它源起于对安身立命的"宇宙"问题的思考,成熟于"鹅湖之会"上"易简功夫"与"发明本心"修身养命说的提出.陆九渊的生死哲学涵括了"血气"与"德气"的生命本质论,"人爵"与"天爵"的生命价值论,"大命"与"顺天休命"的命运论,"贵生恶死"与"生死合道"的生死态度论等四个层面.陆九渊生死哲学的特点是力图排斥佛家、道家的生死哲学,肃清这两家的影响,同时他又将对生死的认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可行性极强.陆九渊的生死哲学极具儒家特色,是他对生死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19.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体系,继承了儒家德性伦理的历史传统,其理路就在于由个体伦理而社会伦理."心即理"的道德哲学意义不仅在于把握了道德的形态是作为"主观意志的法"的道德自由,而且解答了伦理道德哲学本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揭示了道德的本质是道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因此,陆九渊"心即理"思想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本性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不是制裁而是自愿,它是推动人们道德行为选择与践履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一种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