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于浩洋  王满  黄波 《管理科学》2019,32(2):135-147
  不同的高管通过营造公司文化和制订公司战略等手段对公司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高管变更可以被视为公司的重要事件之一。已有研究发现当公司高管发生变更时,公司的相关行为随之发生变化。利润是高管关注的核心指标,为了提高利润,除扩大收入外,提高成本管理能力也是一种可行手段。因此,研究高管变更这一日趋频繁发生的事件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以高阶认知理论为基础,结合成本粘性的调整成本、管理者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以及管理者机会主义动机3项理论成因,从2010年至2016年中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中选取10 209个公司-年样本,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对高管变更如何影响成本粘性进行研究。在按照业绩波动程度和高管变更原因将样本进行分组后,利用组间系数比较的方法,深入分析不同业绩波动下和不同高管变更原因下的影响效果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发生的高管变更显著加剧成本粘性,高管变更对成本粘性的加剧作用在不同的业绩波动程度下和在不同的高管变更原因下有差异。具体而言,当业绩波动较大时,高管变更对成本粘性的加剧作用更大,而非正常原因的高管变更也能在更大程度上加剧成本粘性。         研究结果在理论上丰富了高管变更经济后果和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成果,在实践中对上市公司完善高管人力资源计划、提高高管变更期间成本管理水平以及帮助利益相关者深刻地认清高管变更对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宇尧  陆家骝 《管理科学》2018,31(5):147-160
  上市公司的股价信息含量是测量资本市场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已有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具有足够的动机和操作空间干预信息披露,其中主动提高信息披露水平的主要动机是对外融资。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上市公司长期保持低负债或高现金持有,形成了财务松弛,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当公司存在财务松弛时对外融资依赖下降,因此,逐渐被学界重视的财务松弛现象在理论上会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而对股价信息含量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此,将财务松弛纳入已有理论模型进行拓展,在理论模型推导所得结论的基础上,利用2007年至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财务松弛与股价信息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中采用股价同步性r2量股价信息含量,根据财务松弛的定义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财务松弛的测量指标,并且利用2007年底出台的《物权法》中应收账款可以抵押贷款这一规定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控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财务松弛确实是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当公司面临融资约束时,公司内部财务松弛水平的增加会使上市公司减少信息披露,进而降低股价信息含量,在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控制内生性之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这说明作为内部资本结构重要组成内容的财务松弛不仅影响公司的经营活动,也是影响上市公司股价特质性信息含量的重要因素。         研究结果为研究和监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提供了一个新的内部视角,也将目前学界对财务松弛与公司投融资等经营活动关系的研究拓展到探究财务松弛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独立董事制度确立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注独立董事个体特征在完善公司治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鉴于独立董事多席位的现象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普遍存在,以及具有事务所经历的专业人士已成为上市公司选聘会计专业独董的重要来源,考察会计专业独董的兼职席位和事务所经历特征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2009年至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STATA软件以及控制行业和年度固定效应的OLS回归分析方法,结合独立董事的声誉假说,探讨会计专业独董的兼职席位、事务所经历会计专业独董的兼职席位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产权性质、股权集中度和事务所关联等因素对上述关系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会计专业独董兼职席位数越多,其所在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当具有事务所经历的会计专业独董兼职席位越多时,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进一步降低;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当公司产权性质为非国有企业、股权集中度较低以及事务所经历会计专业独董与公司所聘任的主审会计师事务所不存在关联关系时,事务所经历会计专业独董的兼职席位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研究结论不仅验证了独立董事的声誉假说,还发现产权性质、股权集中度和事务所关联等因素会影响会计专业独董有效履职,拓展了独立董事个体特征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经验研究;同时,研究结论还为监管层完善监管机制、上市公司会计专业独董的选聘和主审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作华  方红星 《管理科学》2018,31(3):125-139
 当外源融资成本较高,而内部现金流又不充足,企业无法为有利的投资机会募集到所需资金不得不放弃部分投资项目时,便会陷入融资约束困境,导致管理层不得不削减现金支出或提高流动性。而避税在降低企业纳税义务的同时,伴随的是现金支出的降低。因此,企业可能会选择激进的避税,以缓解资金方面的困境。融资约束企业激进避税的动机可能会受到内部控制的约束,高质量内部控制可显著改善企业的信息环境、降低企业外源融资成本和管控税收违法风险,因而可能会弱化融资约束企业激进避税的动机。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融资约束能否诱发企业激进的避税,考察内部控制能否抑制融资约束企业激进避税的动机。基于2008年至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以KZ模型度量融资约束,采用会计实际税率及其变体度量企业避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多元回归方法实证检验融资约束能否诱发企业激进的避税,以及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否抑制融资约束所导致的企业激进避税动机。        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与企业避税程度显著正相关,在控制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二者的正相关关系依旧显著;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融资约束与企业激进避税之间的正向关系显著减弱。激进的避税是陷入融资约束困境企业改善资金短缺状况的替代选择,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融资约束诱发的激进避税。从多个角度检验实证结果的稳健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产权性质和金融环境的差别均不会影响上述结果。        研究结果有助于学术界丰富和深化对融资约束经济后果、企业避税诱因以及内部控制作用机理等方面的认识,也能为税务机关、金融监管当局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启示。政府应加快培育宽松和高效的金融环境,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有效的沟通渠道,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简化企业融资手续,提高金融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效率;税务机关与融资约束企业之间应该建立灵活的协调沟通机制,理解和关怀融资约束企业面临的困境;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全面实施,强化信息披露,改善信息环境。  相似文献   

5.
 董事会作为上市公司监督和决策的重要机构,其独立性至关重要。为了加强内部监管,规避大股东内部控制导致的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独立董事制度已经成为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共同取向。独立董事制度能否以及如何提升企业绩效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也是近年来以独立董事制度取代原有公司监察人和监事会制度所积极深入剖析的主要课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董事会独立性的作用。        政策的推行依赖社会制度和法制环境,海峡两岸面临不同的社会制度以及处于不同法制和金融环境。从推行独立董事这一政策视角入手,选取2002年至2015年中国大陆965家上市公司和2002年至2006年台湾地区1 10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分段回归模型,研究强制设置独立董事的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就海峡两岸间的差异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①强制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在海峡两岸均会提升上市公司的绩效,但台湾地区受政策影响的企业绩效提升作用更明显;海峡两岸在证券市场的成熟度、监管和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以及公司治理的代理问题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大陆虚设独立董事的现象影响了其企业绩效的提升。②按照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是否符合证监会规定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后发现,中国大陆强制设置独立董事的制度推行后,独立董事比例低于国家法规强制设置比例的上市公司,增加独立董事人数会对其资产报酬率有提升作用。        董事会独立性作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为理解和评估中国推进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提供新视角和新证据,海峡两岸间的对比为英美公司治理制度全盘移植于新兴市场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对支持法规强制设置独立董事政策有积极支持作用,海峡两岸公司治理制度在双轨制与委员会制度并存之际,此研究对许多尚未探讨的制度性选择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市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被很多新闻媒体当作负面报道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大量上市企业未披露实际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在此背景下研究负面偏好对上市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以2012年至2017年中国A股主板市场上有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迹象的企业为样本,从负面偏好的坏消息过度反应和事物类别诊断两个层面分别探究中国强制实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以来,上市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与来自主要外部利益相关方负面后果之间的关系。采用Tobit、Probit和OLS回归估计方法,检验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与来自监管机构、诉讼相关方、审计师和投资者4个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负面后果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数量与负面后果程度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探究内部控制质量对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负面效应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①对于有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迹象的企业而言,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更易引起负面后果,现阶段的内部控制监管机制对此没有构成有效的威慑;②外部利益相关方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过度反应对企业有实质性影响,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显著引起监管处罚、诉讼仲裁、非正常审计师变更和负面市场反应;③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充分程度与负面后果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充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能够削弱与之相对应的负面后果;④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正向调节充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对负面后果的削弱作用。         负面偏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市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内生动力,催生上市企业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更多隐瞒和不充分披露,即“劣币驱逐良币”。研究结论为研究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一个新视角,也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部门开展监管工作提供相应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刘柏  郭书妍 《管理科学》2017,30(3):23-34
 董事会的组织建设一直是公司治理的研究重点。基于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已有研究针对董事会人力资本及其异质性与公司绩效间的主效应进行大量探讨。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依据中国国情和上市公司具体情况,选择学历水平和海外经历作为董事会人力资本考察指标,探讨董事会人力资本均值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并进一步研究董事会成员海外经历对董事会成员学历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将2009年至2015年沪、深A股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纳入研究范围,筛选出1 386家数据完整的公司,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运用Stata 14.0,采用多元回归的统计方法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人力资本情况对公司绩效具有重要影响。董事会成员平均学历水平的提升会促进公司绩效,学历水平异质性正向调节平均学历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董事会海外经历成员占比的提高也会促进公司绩效,而海外经历异质性负向调节海外经历成员占比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董事会海外经历成员占比负向调节董事会成员平均学历水平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即随着董事会海外经历成员占比的提高,董事会成员平均学历水平对公司绩效的正向影响减弱。        研究结论丰富了董事会组织行为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董事会人力资本对公司绩效作用的边界条件,完善了董事会治理结构的标准,揭示了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在专业化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化水平这一必然趋势,对上市公司加强董事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治理层人力资本水平、实现更高绩效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卿云  王行  吴晓晖 《管理科学》2018,31(5):131-146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籍人才来华工作,国外智力的流入效应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一些学术成果。很多中国企业邀请海外政要、学者或境外企业高管担任其董事,在董事会国际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尽管从国外高薪引智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条捷径,但鲜有学者实证检验董事会国际化与企业研发投资的关系。         基于高层梯队理论框架,使用2006年至2015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10 435个公司-年观测值,运用Stata 14.0和OLS多元回归模型,以公司董事的国籍特征为切入点,实证分析董事会国际化与企业研发投资的关系,并研究地区廉洁程度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外籍董事的加盟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研发投资,外籍董事占比越大,公司的研发投资越多。公司所在地的廉洁程度越低,董事会国际化对研发投资的正向影响越大。聘用外籍独立董事和外籍普通董事都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研发投资,但外籍独立董事对研发投资的影响强度大于外籍普通董事。在廉洁程度低的地区,外籍普通董事对研发投资的影响强度大于外籍独立董事。在稳健性检验中,替换研发投资的测量方式,将港澳台地区董事以及曾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的国内董事也都视为国际化董事,发现董事会国际化与研发投资依然显著正相关。与降低董事会国际化程度相比,提高董事会国际化程度能显著提升公司的研发投资,表明国际化董事存在增量效应。         国外智力流入对提升企业的研发投资具有积极效应,高层梯队理论有助于解释该效应,研究结果丰富了转型经济国家的公司治理理论。虽然外籍独立董事和外籍普通董事都有助于推动公司的研发投资,但在选择聘用哪类外籍董事时,建议公司先考虑其所在地的廉洁程度。另外,建议政府扮演好“扶持之手”的角色,使辖区内的公司能用最优惠的薪金聘用到最合适的外籍人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诉讼案件威胁公司内外部“和谐”,引发各界关注。一般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引发公司诉讼风险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内部信息不了解,使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更易发生;而且,外部利益相关者与公司间的信息偏误,也会造成日后纠纷,这些都可能引发公司被诉风险。另一方面,公司经理人掌握的外部信息不充分,使其在环境不确定性下的各项决策面临更高的失败风险,极易引发由决策失败导致的被诉风险。因此,研究如何缓解公司内外部间的信息不对称、规避公司被诉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基于嵌入性和公司内外部间信息双向传递的视角,考察独立董事网络对公司被诉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2007年至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独立董事网络-信息双向传递-公司被诉风险理论分析框架,运用Stata 13.0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PSM分析和工具变量回归分析,实证检验独立董事网络对公司被诉风险的影响,并结合内部控制有效性和环境不确定性探讨这一影响的具体作用机理,最后对研究中涉及的内生性问题进行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网络有助于公司内外部间的信息双向传递,降低公司被诉风险。对作用机理的检验结果表明,在内部控制不健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公司中,独立董事网络抑制被诉风险的效应更加明显,说明独立董事网络既可以将公司内部信息向外部传递,缓解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和公司内外部间信息偏误,也可以将外部信息向公司内部传递,提升经理人决策科学性。而且,独立董事网络并未强化独立董事监督职能,而是通过信息传递增强证券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等外部监督,改善了公司信息环境。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在考虑替代变量、独立董事自选择偏差、内生性等问题之后结论依然稳健。        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社会网络与公司治理和诉讼风险成因的研究,也为中国上市公司认识和规避当前被诉风险提供一些有益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王满  刘子旭 《管理科学》2016,29(5):116-133
 民营企业因普遍面临制度性歧视而加剧了其环境不确定性和融资约束,保持一定水平的财务柔性储备以及积极培育和寻求政治关联成为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多从现金水平或负债水平某一方面探讨与政治关联的关系,尚缺乏基于柔性视角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政治关联与财务柔性储备的关系。        基于2011年至2014年民营上市公司数据,经筛选形成4 031个公司-年度样本观测值。运用企业层面群聚调整的混合OLS模型,实证检验政治关联与财务柔性储备的相关性,借助2012年底反腐败政策集中出台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反腐败冲击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民营企业普遍面临制度性歧视背景下,政治关联对企业财务柔性储备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且政治关联度越高替代作用越强;反腐败的冲击显著减弱高强度政治关联对财务柔性储备的替代作用,但对于低强度政治关联反腐败的冲击效果不显著,可见反腐败的冲击作用不是等量齐观的;不同政治关联主体对财务柔性储备的替代作用不同,实际控制人政治关联具有显著的替代作用,董事长(总经理)政治关联的替代作用统计上不显著。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但其面临的制度性歧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促使民营企业产生强烈的政治寻租动机,通过政治关联获得的金融资源替代企业的财务柔性储备。政府应减少行政干预,弱化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激励,建立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研究结果为减少政府干预、提高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等政策提供了经验支持,同时发现本轮反腐败一定程度上具有从源头弱化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激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