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长江经济带日益突出的人水矛盾,基于水足迹理论,构建基于人口数量的流域水足迹字典序优化配置模型,并提出水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指数模型,综合辨识人口结构对长江经济带水足迹字典序优化配置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人口总量对水足迹字典序优化配置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类活动强度是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指数的关键要素;基于人口数量的流域水足迹字典序优化配置方案具有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本质上反映了城乡基础设施及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状态。该配置方案还具有人口就业结构特征,本质上反映了产业用水效率的空间差异状态。  相似文献   

2.
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和Tapio脱钩模型,首先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3—2018年的灰水足迹,然后构建计量模型探究灰水足迹与经济增长的EKC形态,最后结合EKC拐点和改进后的Tapio模型分层次进行二维脱钩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灰水足迹省际差异显著,除云南外,其余10省(市)灰水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灰水足迹EKC呈N形变化,两个拐点处的人均GDP分别为3.67万元和10.34万元,农业比重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灰水足迹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除江西、重庆、贵州三地出现"伪脱钩"外,其余8省(市)的灰水足迹与经济增长共出现7种二维脱钩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上游省份实现了更多的弱脱钩类型,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下游省份实现了更多的强脱钩类型.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对安徽沿淮经济带2007-2012年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安徽沿淮经济带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以及一些传统工业部门对水资源消耗过大;水污染形势严峻,水资源保护仍需加强。在此基础上,为解决安徽沿淮经济带在水资源约束下的发展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三大战略”的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走廊建设引起了广泛关注。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水环境、水生态为研究对象,运用DPSIR框架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选取2005—2014年11省市26个相关指标,预测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综合保护水平。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中下游的水资源保护水平整体较高,而整个经济带水质、水量与水生态保护水平均面临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是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巨型经济带,探究其能源碳排放差异特征及原因对实现低碳发展与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采用2001-2014年中国能源消耗与社会经济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得出长江经济带(9省2市)历年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增速等特征指标。结合运用LMDI与tapio指标方法,探究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特征驱动因素。得出结论:(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不断增长,碳排放增速、单位GDP碳排放量明显放缓。各基本量在省际差异上呈现东多西少、东快西慢的趋势。(2)经济规模与技术水平分别是长江经济带的最强正负向驱动因素。能源品种结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驱动不明显。(3)经济规模脱钩弹性指标为弱脱钩关系,技术水平弹性指标为弱负脱钩关系。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低碳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7—2019年的黄河流域省际面板数据,测度了黄河流域的灰水足迹及灰水效率,利用标准差椭圆和自然断点法揭示了黄河流域的灰水足迹及灰水效率的时空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黄河流域灰水效率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黄河流域灰水足迹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农业灰水足迹是重要来源;黄河流域灰水足迹的空间范围呈扩散趋势,呈现稳定的“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黄河流域灰水效率的时空迁移特征表现为高效率区范围先缩小后扩大,较低效率和低效率区范围逐渐缩小;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对黄河流域灰水效率以正向影响为主,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灰水效率以负向影响为主,播种面积对黄河流域灰水效率的作用方向存在差异性。上述发现为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及水资源利用提供了理论与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4-2014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长江经济带建筑业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市场结构来看,建筑业市场集中度、生产能力过剩度与市场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规模市场比重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从产权结构来看,国有企业产值占比与市场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工业化程度与建筑业市场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生态补偿减排的影响机制及其效应是现有文献研究的热点问题。【设计/方法】在系统阐释生态补偿影响环境污染的内在机理、探讨“双碳”目标调节效应影响的基础上,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9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发现】生态补偿具有降低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的效果,且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生态补偿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双碳”目标约束对生态补偿的污染减排效应存在正向调节作用,使用平行趋势检验、PSM-DID检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分析后,减排效应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双碳”目标约束下生态补偿影响环境污染的中介变量。最后,从实施低碳试点与生态补偿组合政策等方面,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水足迹理论与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全国及31个省市地区1999—2016年的水足迹,定量分析我国18年来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并结合Tapio脱钩评价模型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协调关系进行评价,同时对我国水资源预测到2025年。结果表明:除2000年和2007年外,水足迹呈现上涨趋势,农业水足迹一直是水足迹的重要主体部分;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但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用水所占比重过大,进出口虚拟水占比太低;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且基本上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得益于改革政策的实施,工业脱钩状态整体优于农业;脱钩弹性在不大于0.0116的水平下,可以实现水资源匮乏度态势的逆转。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基于长江经济带2003—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收敛性,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高质量发展收敛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俱乐部收敛和条件收敛效应;分地区来讲,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收敛效应最强,下游次之,上游最弱,分城市规模来讲,超大城市收敛效应最强,大城市次之,特大城市最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收敛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且高速铁路建设的作用强于公路设施建设的作用;分地区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下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收敛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中游地区则存在抑制作用;从城市规模来看,无论是公路设施或是高速铁路的建设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促进收敛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农业与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三系统2021—2030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农业、物流业三个子系统综合指数和总体综合指数大致呈增长趋势;三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依次增高;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出正向关系,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2021—2030年,预测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将不断增大,发展速度也将逐年递增,预计到2030年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据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与物流业的投入,分区域制定相关政策,各区域加强合作力度,培养专业化人才,以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的水污染治理。水的流动性决定了流域治理是系统工程,任何主体的单独行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必须实现上下游的协同共治。构建包含利益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和协调合作机制的长江经济带水污染协同治理系统,利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的水污染治理协同度进行测算。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水污染存在整体协同治理能力较弱、区域联动机制不完善不成熟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流域区域利益激励机制差异大、监管机制整体重视程度不足、协调合作机制缺乏持续性等。基于此,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水污染协同治理水平的建议,具体包括构建利益激励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长期持续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CA-SE-DEA理论的组合模型,对其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影响其发展进程的要素体系,并重点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收敛检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成因.同时,基于C-D生产函数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因素在长江经济带当中的关联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目前未能达到我国平均水准;位于长江边缘地带的各省市在科技创新效率方面呈现出地区差异性,并且这一差异呈现扩大态势;在影响成因当中,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影响最大,科技投资、科技输出以及科技环境对于地区经济的良好发展尤为关键.因此,长江经济带需要整体调整和规划,构建协调机制,形成流域整体创新创业的良好运作系统,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典型的空间异质区,区域内各省市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等存在显著差异,物流竞争力水平极度不均衡,这导致长江经济带内部物流运行效率低、服务能力弱、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愈加明显,严重阻碍了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科学测度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全面认识物流竞争力的空间格局演化,深入揭示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对于探寻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的提升路径,促进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此背景,文章基于“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方面,结合物流产业的特点,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06—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各省市物流竞争力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考察,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政府干预和信息化水平等五个方面探究了各省市物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物流竞争力差异明显,由下游至上游地区呈梯度递减格局;长江经济带各...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2003—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空间网络特征,并将反映空间网络特征的指标融入空间计量模型,探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整体网络关联度较高,且紧密性不断增强,稳定性不断提高;在该空间网络中,上海、重庆及武汉位于核心位置,具有较强的交往、支配及信息传递能力;此外,产业结构高度化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网络中地区自身交往能力和支配能力的提升、地区间信息传递的独立性有利用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各地区要从“局部”转向“整体”,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寻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国研网的国际贸易研究及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提供的HS编码分类下的商品出口数据和各省市统计局系统的产业结构数据,采用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测量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以出口商品区位商和产业区位商为依据识别优势产业,再依据匹配度和优势产业对长江经济带重点培育的五大产业集群建设提出建议。匹配度分析显示:除四川、贵州外,9省市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具有相关性,能够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优势产业识别结果是,浙江和江西在打造纺织服装业集群,上海、湖北、重庆在打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群,上海、江苏、重庆在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家电产业集群上具有显著优势。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应推进产业和出口之间的互动发展,重视发挥各省市优势产业的作用,共建五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相似文献   

17.
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文章基于相关文献的概要评述,通过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说,并下沉研究对象至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建构了2003—2018年雾霾污染(PM2.5)浓度数据,同时,以体现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经济质量,尝试将雾霾污染、人力资本与经济质量纳入统一框架;综合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揭示了人力资本视角下,雾霾污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深入分析了雾霾污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反馈作用及其中介效应。研究发现,雾霾污染显著降低了经济质量,并且人力资本扮演着雾霾污染影响经济绿色高质量的中介传导角色。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以PM2.5为代表的雾霾污染物每增加1个单位,绿色经济发展质量下降8.4个百分点;雾霾污染影响经济质量的直接效应为-0.064,经人力资本中介传导后的间接效应为-0.020;进一步分析显示,雾霾污染对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中雾霾污染对下游城市人力资本的负面影响更大,进而对经济质量的抑制作用也显著高于中、上游城市,且2013年之后雾霾污染的损害效应出现加剧现象。在克服内生性、替换被解释变量、样本缩尾处理,以及滞后一期回归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其政策意义在于,可以为有效治理雾霾、助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建议加强区域协同,引导各地区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推动经济质量稳步提升,推动共同发展;立足资源禀赋,促进区域内资源互补与功能融合,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添动力,推动特色发展;发挥集束效应,以市场化的规制手段倒逼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加大医疗与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积累人力资本存量,发挥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力,推动创新发展;优化联动机制,协同建立长江经济带责任共担、利益协调机制,推动优质发展,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标杆。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研究了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外部性。首先,测算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以制造业为中心变量运用双变量莫兰指数测算了制造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指数以及环境污染指数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得到了长江经济带上表现出经济外部性和环境外部性的城市;其次,从影响城市特征属性的因素出发,通过城市区位、城市发展定位与规划以及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分析了城市空间外部性的产生机理;最后,在识别具体城市外部性类型与表现的基础上,从城市政策体系、资源信息、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提出了对城市制造业空间外部性的应用,实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9.
发展数字经济对长江经济带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章基于数字经济指数,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水平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发展水平由下游向上游递减;数字经济城市等级体系不由经济水平所主导,不完全遵循已有的基于地理空间的等级体系;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呈热点区-过渡区-次热点区-冷点区的"驼峰"状空间分异格局,上海、苏州、嘉兴等城市为数字经济热点区;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信息化水平、城市等级、产业结构显著提高了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人口规模、人力资本作用甚微,意味着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也可以依靠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数字经济以实现经济"换道超车"。据此,提出设立机构,制定政策,促进数字经济壮大;打造基地,培育品牌,提升数字经济实力;深化合作,深入对接,创新数字经济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