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性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玉台新咏》也收录了涉及同性恋的诗歌,涉及的都是男性同性恋,在吟咏模式、情感展现上虽较异性恋题材简单,但是有其独特性。这类诗歌收录于文学总集中,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现象的包容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侠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早有,随时代发展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特色。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梁朝偏安南方一隅,其文人咏侠诗不仅反映出独特的时代风貌及前代文学影响,也体现出文人独特的心态及文风。文章从梁代文人咏侠诗的审美现象--诗中豪气、地理及季节特点、侠的佩带物及表现的知遇情结,仍可找出诗中深藏的文化根源,及梁代文人咏侠诗得以呈现别具一格的审美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代的社会潮流和风尚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某种文化。宋代咏茶词出现并兴盛,使得饮茶从一种生活方 式上升为一种社会文化。咏茶词作为宋代饮茶文化的载体,对茶文化中的采茶、制茶、饮茶和茶艺方面都有详尽的描写和表 述。同时,由于宋代文人将自身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涵养融注到咏茶词中,从而让咏茶词中的茶文化具有了人的情感和内涵。 包括词人通过咏茶词来言志;咏茶词中禅茶一味的思想;还有咏茶词中蕴含的离别和相思之情。  相似文献   

4.
华兹华斯的《咏水仙》和王维的《辛夷坞》都是自然诗中的咏花名篇。在意象上 ,它们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在禅意上 ,两诗也各有深浅 ;在境界上 ,《咏水仙》是“有我之境” ,而《辛夷坞》则属“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5.
百咏诗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创作兴盛。宋代百咏诗有两个明确的主题,咏梅和咏地方风物。科举中的百篇举一科在宋代的延续为百篇成诗的体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地理学和梅文化的高涨则决定了百咏诗的主题。百咏诗在艺术上并不突出,利钝杂陈、良莠不齐,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宋人所作的注释上。今可考知的五十种宋人百咏(包括百题)诗中,有宋人注释的共计七种。其中,刘克庄《梅百咏》有两个宋人注本,今皆亡佚;其余六种为诗人自注,完整保存下来的有四种。它们扩大了宋诗宋注的名单,是宋诗宋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文献上亦有保存史料之功,于后人之考证颇为有益。  相似文献   

6.
一、“都是乾坤清淑气,兴来移入画图间” ——发人深思的文学现象 中国传统诗歌经历过唐代的高峰、宋代的峻岭之后,随即而来的便是元代的一片丘陵。以至于当今的文学史家们宁可将眼光投向那委巷比门的小曲,也不愿对元代诗歌示以青眼。然而,在并不引人注目的元代传统诗歌中,却出现了一种异乎寻常而又发人深思的文学现象,那便是在数量上空前之多的题画(含咏画)诗。  相似文献   

7.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宋词中有不少新颖离奇的咏愁隐喻,从语言的逻辑关系看似乎不合情理,然而运用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分析其中的思维与认知过程,不难发现这些隐喻表达有其概念合成的认知理据,其认知基础是我们的认知系统中不同概念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  相似文献   

8.
虞美人杂考     
现今虞姬墓在安徽灵璧。但从文献资料来看,虞美人自刎处有安徽灵璧和淮南定远两说,因此,虞姬墓历史上实际两地皆有。美人死后,鲜血化为原上之草。这是一种能应曲而舞的独特的草,并非现在所见能开鲜艳之花的虞美人。虞美人草本花卉明代以来才从欧洲传入我国,历史上庞大的歌咏虞美人的诗词,也就经历了由咏草到咏花或花草兼咏的过程。《虞美人》曲流行于唐代,也与这个悲艳动人的故事有关。第一个以该曲填词的是唐代的无名氏,五代时《虞美人》词已多见。历代书面文学中的虞美人形象经历了从同甘共苦到贞节烈妇的演变过程,而在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中,虞美人却是一位巾帼英雄。  相似文献   

9.
总数达二千多首的<钟树梁诗词集>中有许多组诗组词,组诗如<读杜诗七首>、<咏蜀中女才人九首>、前后<步少陵〈秋兴〉韵八首>、<读书杂咏八首>等,组词如<十哀词>十首、<红楼人物赞>二十四首、<金庸小说人物咏>十三首等.这里要谈的是他的另一组词共四首,即<钗头凤·街首清洁工>、<西江月·民间交通员>、<临江仙·擦鞋人>、<鹧鸪天·卖报学生>.所咏人物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民间的弱势群体.钟先生在诗词集<自序>中说:"诗缘于情,无情即无诗.  相似文献   

10.
易安词有一个比较突出的创作现象,即其细腻幽深的情感内容多数是以咏物词为载体的,且词人在咏物题材的选择上,对花木意象情有独钟。易安咏物词"终日向人蕴藉"的,是一生痴情所带来的伤情和词人以花自咏自标的品格与风韵。其咏物词作成为了词人命运和情感的一种投射。所咏花木在词人笔下达到了两个合一:即物与词人命运合一,物与词人情怀合一。词人无限身世之感和曲折情怀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11.
敦煌《咏廿四气诗》,共二十四首,作者依据气候、农事活动以及民俗,叙述了二十四节气的面貌,其内容贴近生活风格朴素构思手法新颖,是同类题材诗歌中的佼佼者。本文介绍了《咏廿四气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还与同类的唐代咏节气诗、宋代咏节气诗以及唐代的山水田园诗进行了对比,以更好地感受这组咏节气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中秋历来是我国文人墨客赏月赋诗的绝佳时节,不仅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月诗,而且也有不少富有时令特色的咏月联。最常见的咏月对联,多写于风景名胜地与月有关的楼台、亭阁、水榭之中。中秋佳节,如能到这些地方一游,一边观赏月色,一边品味佳  相似文献   

13.
纳兰性德的咏物词在内容上反映了词人“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的个性气质,情感抒发真挚自然,同样体现了“一种凄惋处,不能卒读”的感情效果。艺术上作品体现的是一种“别样清幽,自然标格”的风格特点,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手法不粘有脱,若即若离,别有一番朦胧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六朝文学活动中存在着颇为特殊的同题诗、赋创作现象。同题诗、赋创作兴起于建安,经过两晋的快速发展,至南朝时达到鼎盛。同题创作形式推动了诗与赋的发展,扩大了诗的描写范围,促使赋在篇幅上逐渐缩小,出现了诗、赋在咏物题材上的同咏现象,推动了这一时期咏物文学的发展。至于同题诗赋现象的出现原因,应与当时频繁的文学集团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一文化现象,并在创作本体与主体两个文化层面上影响了文学创作。任侠风气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并由此带来了初盛唐诗歌创作的勃兴、咏侠诗风的高涨和中晚唐豪侠小说创作的繁荣。为唐代文学赋予了新的文学内涵和文化精神,使侠文化在唐代得到了总结提高和发展创变,完成了中国侠由史家立传到文人歌咏的过渡,在中国侠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词在创意时,多摄取物象作为传媒或吟咏体,其中月象出现次数较多。笔者以上海辞书出版社所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作为资料,进行了大致的统计,从中看出,所收1581首词里,就有506首词或直咏月亮,或直呼月亮,或将月亮作为比体和喻体,将月亮作其他称呼者还没有计算在内,比例高达32%。唐宋词中月象高频率地出现,绝非偶然现象,兹探讨如下。一唐宋词月象显现方式使览从月亮在词篇中的位置看,可分为直咏与直呼。1.1直咏:即把月亮作为通篇咏写的对象,从中寄寓作者的情思。苏武《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黄庭坚《念奴娇·断虹要雨…  相似文献   

17.
释“永”     
“永”的常用词义为“长”,但“永”的本义向来众说不一。“永”的甲骨文形体有四种形式,“永”是“泳”的本字,“永”借表“咏”义,“咏”与“谅”为异体字。“永”、“泳”、“咏”、“谅”音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曾经有一文化人去高档商场买东西,因穿着朴素,遭到售货员的白眼。这文化人对“目今世界人情薄,只重衣衫不重人”的现象很觉不快,于是写了清末举人文映江的一首《咏针诗》:“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  相似文献   

19.
古代诗人的创作中有大量咏马写驴的作品,诗人借马以写壮怀,借驴以抒逸情.咏马写驴反映的是中国文人们的两种价值追求和不同的审美心理.诗人借马展示的是一种英雄形象,借驴实现了一种诗人的造型,从而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侠"和"儒"两种角色意识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现存《玉台新咏》卷内标目存有纸抄卷轴书的一些原始信息,在体例上,有整齐与混杂两种不同的形式;在排序上,对前人与今人采用了齿序、职序两种不同的方法,这种差异表明本书不应产生于同一时期,也不应出于同一人之手.本书最初可能只是当代诗人(主要是萧纲东宫集团的文人)的结集,后来再加上相关的古人与其他人的作品.由《西府新文》一书名推断,前者似为《玉台新咏》,《大唐新语》所说的《玉台集》应为两者合成后起的新书名.现存本梁王室父子称谓有明显的矛盾,梁末诸王各争尊号之事发生于梁末至陈后主时期,这表明其最后形态可能产生于萧岩投奔陈后主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