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时代的职业学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精神的摇篮,是工匠精神体现的重要基地。中职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和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是我们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之一。在职业教育阶段,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让职校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价值体系的塑造,更是打造我国职业技能强国,依托“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中职教育必须要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德育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工匠精神”印在学生心中,优化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工匠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既有普适性,也有行业特色性。中医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大医精诚”,这构成了中医药隐性知识得以传承的推动力量。将“工匠精神”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与理论并重,能更好地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继承人,推动中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实践地和传承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和传承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缺少认同感,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尚未形成体系,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缺少机制保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传承,需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融合共建工匠精神育人体系,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  相似文献   

4.
历久弥新的工匠精神,其主要内涵包括“乐在其中”的探索精神、“一花一世界”的哲学信仰以及“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工匠精神不只是制造业的“专利”,也是全社会一致追求的“普遍精神”。其中,把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十分重要。就工匠精神融入政府工作的内在根据来说,相比西方国家所推崇的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更适合我国政治国情。就社会诉求来说,工匠精神能够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建设更高水平的服务型政府。就逻辑路径来说,只有从担当主体、融入方法和梗阻化解三个层面出发,才能在政府领域厚植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劳动意识、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就要加强职业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加强“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顶层设计、管理制度优化、现实路径选择中,职业院校管理者的意见与建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成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实践探索的重要依据。基于这一认识,本文通过线上调查方式,对N省12所职业院校的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与权重分析显示,职业院校管理者在对加强“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必要性与重要性认识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同时也对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推动教师分类管理与积极从企业中引入高素质和高技能专业技术人员等具体行动措施有着一致性认识,可作为加强“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制定时的必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再度回归,并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何为工匠精神,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以自我决定理论为视角界定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将工匠精神定义为是在职业过程中产生的自觉行为,并以精湛的技艺为基础,在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中实现职业责任和价值;从能力水平、行为态度、价值取向3个方面厘清工匠精神内涵的3个核心维度:精湛技艺、精益求精、职业意义,并遵循严格的量表开发流程,开发了包含15个条目的工匠精神测量量表。在解决了有效测量工匠精神问题的基础上,从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角度提出了以激发员工内在动机为目的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是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亦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承载着专注与严谨的“工匠精神”则是推动技术与工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必然要立足于时代前沿,在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将“工匠精神”渗透到课程体系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本文以高校思政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析“工匠精神”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价值,并给出科学的教育策略,以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新时代赋予“工匠精神”更多内涵,其中传承创新是灵魂,爱岗敬业是根本,精益求精是核心,专心专注是要义。文章以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学科发展实践为例,阐述弘扬“工匠精神”在培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推动科研创新、践行公共卫生使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专注、敬业与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同时也是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而创新精神更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从工匠精神本质内涵出发,针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实施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工匠精神在中国古代制造、教育等行业中备受推崇,也是千百年来中医药学术薪火传承的延续动因,其内涵集中体现在“上工治未病”“大医精诚”等方面。然而,由于受到西学东渐以及浮躁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医药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式微。新时代,传承并创新发展中医药必须以价值理性为引领,重塑、培育、坚守中医药工匠精神,并在中西医交融和国际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释和弘扬。  相似文献   

11.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即毛泽东的"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基本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历经艰辛,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8.
论译者的风格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 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并以原文风格为基础,追求与之相适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19.
现行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控辩双方享有质证权,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抗,在对抗中澄清争议,发现案件真相,使庭审不走过场。然而,审判实践中质证大都以书面形式出现,往往流于形式,与立法初衷相去甚远。其症结在于:我国缺失有关质证权实现的保障措施。该保障措施来源于:交叉询问规则之完善和相关配套措施之构建。  相似文献   

20.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