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探讨了马基雅维里《君主论》中贵族、平民、君主与哲人这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马基雅维里赋予了“贵族”一词新的含义,他们是马基雅维里心目中潜在的新君主.其次,民众是统治的基础,君主需要懂得如何欺骗和利用民众.最后,马基雅维里也使哲人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既是君主的幕僚,也是民众的启蒙者.  相似文献   

2.
在马基雅维里的研究领域存在着一个共识,即马基雅维里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政治思想家。这可能也是马基雅维里的方法论内核。但是,《君主论》最后一章的叙述、修辞和论证却无不表明,马基雅维里思想中包含着某种“不太现实”的成分。并且,按照休谟等人的看法,马基雅维里的“新方法和新秩序”,并没有触及现实的力量,只是一种对现实的邪恶想象,甚至或许只是一种“邪恶”的“乌托邦”。因此,似乎更应该将马基雅维里的现实主义理解为某种“极端主义”。但更进一步说,极端主义也只是理论层面的设定,在实践上马基雅维里却是要用“极端”的手法,造成一个“正常”的幻觉。  相似文献   

3.
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自诞生以来就争议不断,从现代政治学的视角来考量《君主论》在现代政治谱系中的位阶,依旧颇具意义。《君主论》在字里行间始终流露出一种对道德的漠视和对现实权力的强烈渴望,这为现代政治学"权力政治"出场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争"埋下伏笔;《君主论》中展现的马氏政体观,政治与合法性之关系,政治传播观念和军事建制等都对现代政治统治艺术贡献良多;《君主论》之后,随着现代政治实践中"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出场,也引发了一场道德合理性与权力合法性之间的内在冲突,如何正确界分马基雅维里思想与"马基雅维里主义",亦需正本清源,重新回归《君主论》。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思想史上,马基雅维里是一个奇特的人物,他似乎有着两张不同的面孔,一是在《君主论》中呈现出来的绝对君主主义者的面孔,另一是在《论李维》中所展现的共和主义者的面孔.不过,在研读过他的主要著作之后,我却发现他的思想从《君主论》到《论李维》是一以贯之的.因为马基雅维里是在同一时期撰写这两本著作的,而且它们之间交织着某些共同的观念,即“现实主义的共和主义”.  相似文献   

5.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论述,被视为开创了一条通向近代政治科学的新道路。而且,不同于主流的国家理性学说的解读,马基雅维里的新政治科学之建立并非以牺牲政治领域中的道德为代价;相反,马基雅维里通过将政治与道德的标准安置在流变的经验世界的界限之内,超越了以超验的终极实在为根基的古典政治哲学:一方面解构了以终极实在为依据的永恒不变的古典德性,另一方面重构了以流变的经验世界为根基的德性。马基雅维里通过区分政治事务中的"显得好"和"真的好",弥合了旧道德观与新政治科学之间的张力,重新安顿了道德在政治领域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系统阐述了君主统治术理论,其目的证明手段正确的权术思想后来被称为“马基雅维里主义”。数百年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联系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马基雅维里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包含了马基雅维里主义的非道德政治观,既具历史进步性,又有消极因素;马基雅维里主义本身一方面应受到批判,另一方面也应联系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看问题。  相似文献   

7.
提到马基雅维里和他的《君主论》,人们往往联想起奸诈虚佞的人物和唆人犯罪的坏书;论及马基雅维里主义,人们更是乜眼吐唾,把它与背信弃义,不择手段相提并论.特别是在那些道学家和理想主义者的眼里,马基雅维里、《君主论》、马基雅维里主义无异于恶臭巨毒,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然而.只要我们客观地了解一下马基雅维里所处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实际社会政治生活,认真地品味一下《君主论》作  相似文献   

8.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的政治传播思想主要包含领导者政治形象建构与政治信息调控两类。领导者政治形象建构方面,马基雅维里强调君主的内在品德修养与外在形象分离,君主在公共场合要善于伪装;在政治信息调控方面,强调武力配合宣传、以我为主纳谏等。前者在今天仍可借鉴,后者为集权主义传播观源头,应当批判。  相似文献   

9.
夸美纽斯(1592—1670年)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大教学论》是他的主要教育著作,写于1632年。这个时代是欧洲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的一些民主与进步的要求,为新兴资产阶级指出改革旧的封建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大教学论》中,他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和统一的学校制度,论证了班级教学制度,阐述了教学原则和方法。所有这些,构成了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十七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最大的成就之一。《大教学论》一书是从“致意读者”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为,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以下简称《奠基》)第三章的主要工作是确证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的定言命令的客观实在性。康德首先阐述了自由和道德法则相互归结的交互论,认为自由的客观实在性虽然在理论上无法证明,但在实践上必须预设自由是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的属性,这样道德法则才可以确立。接着,康德提出了自由与道德法则循环解释的嫌疑,他试图凭借跨越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的人类意志概念,摆脱这一嫌疑并阐明定言命令的客观实在性是如何可能的。然而,他的整个论证却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11.
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的政治权术论被后人总结为一句话:“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他告诫君主,只要是目的能够实现,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保证事业的成功才是君主的头等大事。这是一种迫于社会现实条件的不得已,目的是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富强。下面,笔者就遵循着此种思路对马基雅维里主义政治权术论的合理性进行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12.
马基雅维里主义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系统阐述了君主统治术理论,其目的证明手段正确的权术思想后来被称为"马基雅维里主义"。数百年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联系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马基雅维里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包含了马基雅维里主义的非道德政治观,既具历史进步性,又有消极因素;马基雅维里主义本身一方面应受到批判,另一方面也应联系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看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伯纳德·威廉斯的 《伦理学, 哲学的限度》 一书总体上对从道德出发的伦理思想表示怀疑, 甚至抱有反感。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 第十章, 集中讨论了 “道德” 这个概念。 依威廉斯, 道德建制的核心观念是义务, 与此相应, 他层层分析了道德义务的普遍性、 唯一性、 绝对性, 并统统加以拒斥。 威廉斯得出结论说: 道德误解了义务和实践必然性等等, 从根本上说, 道德是对生活的误解,这种误解 “根深蒂固且至今仍十分强大”, 正因此, 需要全面而深入地澄清这些误解。  相似文献   

14.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学识渊博、智慧超人的天才,但是他不象达·芬奇等同时代的巨人那样备受后人的推崇与赞誉。他的名著《君主论》及其政治思想历来为人们争议不休,不少学者对其人其文褒贬殊异,有的称他为“罪恶之师”,有人认为他是“政治学之父”,是“超过同时代人的天才”。马基雅维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他?仍然是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谈谈粗浅的看法,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评传     
导论“后三代”之世第一章清白相承人家志度渊远父子第二章加翔内外涵养器业第三章谏院五载第四章反对熙丰变法第五章西洛十五载第六章元祐更化第七章治国思想第八章论理道德思想第九章社会历史观第十章哲学思想第十一章《资治通鉴》及其派生书第十二章司马光的史学成就第十三章《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和“通鉴学”司马光评传@李昌宪  相似文献   

16.
《社会劳动分工论》一书发表于1893年,是迪尔凯姆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确立前期思想的奠基之作。迪尔凯姆是一位道德社会学家,他一生中主要关心的是道德的基本问题和促进社会道德基础的加强。因此,《社会劳动分工论》是从道德的角度而不是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分工的问题,提出了“社  相似文献   

17.
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里的代表作《君主论》仍被西方舆论界列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十大世界名著之一,而他的思想还是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众说纷纭的问题。只有深入剖析其政治思想内核和形成的背景,才能揭示出马基雅维里政治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又深刻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尼克洛·马基雅弗利(N·Machiavelli,1469—1527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在伦理思想方面,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情欲支配,论述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本质恶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非道德主义伦理学说和以阴谋权术为手段的政治理论。他在《君主论》中阐述的“马基雅弗利主义”,成为后世一切西方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治国原则,因而他被称为“政治学之父”。  相似文献   

19.
<正> 我校中文系青年教师庄志民副教授继《审美心理的奥秘》和《审美活动与性格塑造》两本书后又有新作面市,他的《美学视野中的人生》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现已正式发行。《美学视野中的人生》约17万字,共分四章,第一章“明媚的人生之春”;第二章“火热的人生之夏”;第三章“澄澈的人生之秋”;第四章“严峻的人生之冬”。作者以洋溢着诗意的语言,从爱情、交际、消遣、奋求、竞争、志向、德行、尊严、个性、痛苦、孤寂、磨砺等方面探索描述了自己对美与人生的理解与体验。  相似文献   

20.
人们一谈到孟子,普遍认为他重义轻利。《孟子》一书开章第一篇,就讲到孟子到魏国,魏国国君梁惠王一见到他,就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对我们的国家有很大的利益吧?”孟子的回答是:“大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因此,给人的感觉,孟子是不重利,只重义的。其实不然,孟子虽重义,但不一定轻利。翻开《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游说各国的许多内容,他与各国君主谈的都离不开利。只不过他讲的利,不是目光短浅的小利,不是损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