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仪的民族,中国传统音乐中渗透了大量的礼仪精神内容。本文通过原始宗教礼仪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论证了原始宗教礼仪与原始音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该时期音乐的作用与内涵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也谈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宗教艺术是伴随着原始宗教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不可分割、互相渗透,原始宗教为原始艺术提供内容,而原始艺术则成为宗教的表现形式。二者具有谁也离不开谁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国的社稷祭祀礼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祭祀礼是礼仪中最重要的制度。社稷礼仪制度的本质是古代农业民族的信仰理想的折射和统治者强化国土观念 ,是崇本重农观念的仪式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与汉武帝以后儒家教化说不同,今人对于儒家文学教化说的误解表现在没有领会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的真正内涵.具体而论,一是将"温柔敦厚"与"思无邪"等同;二是没有认识到原始儒家文学教化说背后的天下观支撑在汉武帝以后的式微.  相似文献   

5.
书院祭祀的教育及社会教化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祭祀是书院规制的重要内容。书院祭祀可以确立、增强士人对儒家伦常道德观念的认同感,引发士人对儒学的信仰,激发士人的道德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不仅如此,书院祭祀的影响还超出书院本身而及于整个社会,发挥着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内涵具有独特的宗教精神,在当代,需要认真思考以清明节为标志的中国祭祀礼仪中的宗教精神和传统的积极意义与价值。因此,不应淡化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而是应该强化这个节日,以中华民族独特的宗教精神来涵养现代中国人的道德品行。  相似文献   

7.
原始社会最初的艺术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当时的人们为了求生而采取的一种通向神的巫术形式。因此,原始艺术无一不打上原始宗教的烙印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美学以及礼仪文化历史的追溯中,探究礼仪文化的审美内涵及其审美要求,并论及中国礼仪文化优秀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原始巫术思维是建构天人合一审美关系的基础,而基于原始思维建立的天人合一关系,奠定了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基础.原始巫术思维和巫术实践促进了原始先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美学的角度对原始工艺品加以审视 ,提出 :原始工艺品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原始工艺品中包含有丰富的美学因素 ,如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等 ;对原始工艺品的审美有其独特之处 ,它要求审美主体具有一定的审美经验和修养  相似文献   

11.
曾经显赫的实践美学近年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我们认同实践美学,同时支持正常的学术争鸣。我们认为,要想建构成熟完整而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精深的个案或细节的研究无疑是必须和重要的。为此,我们组发了下面这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支持实践美学观,但各自立足于一个方面,就其研究对象作了较为深入的思考,相信会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青海蒙古族的原始崇拜及生态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蒙古族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深感宇宙天地是世间万物之恩威父母,自然界是世间万物生存发展之摇篮,世界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崇高礼物,绝对不能任意践踏和伤害。因此,他们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积极加以保护和利用,维护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中国文学理论在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指引下所创生的学术成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所揭示的文学性质,是文学中呈现出来的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结合在一起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它的产生不仅是中国新时期对艺术的科学认识的回归,而且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回归,在理论基础上是有马克思学说的人学与社会学统一的学理依据的.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在当代中国学术环境中再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人本主义思想,应该注重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建设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14.
审美是美学中的核心问题.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主客交融的关乎生活本源的精神活动,美与美感都是在审美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审美精神是人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审美活动感受到的超越、自由与理想的精神;审美教育则是让人学会领悟“活生生”的“人”与“世界”的意义的人文素养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龙崇拜是一种灵物崇拜,属于原始宗教.作为一种原始宗教,它有着一般原始宗教所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如自发性、散漫性、复杂性等.原始宗教和现代宗教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如神秘性、功利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龙崇拜至今仍以灵物崇拜的形式继续存在,并且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人类精神的困境,在现代性背景上变得越来越突出,审美教育对人类精神家园建设的意义,也变得日益重要。在以肉体叙事为特征的大众文化语境中,通过融解了情欲、观念的审美意象的教育,使情感得到无害的宣泄、秩序化和提升,恢复生命的完整内容。审美活动中的共鸣和同情,在造就大众日常生活层面上幸福的同时,能够缓解或消除文明中的紧张、对立和冲突,实现个体、种群和人类本体价值的协调。在这一过程中,审美教育创造诗意化的生存境界,完成人性心理建构。  相似文献   

17.
“池哥昼”是文县白马人最隆重的节日舞蹈,也是我国现存极少的古代宗教文化活化石。“池哥昼”中似人非人、似兽非兽的面具代表着深刻的原始宗教涵义,是白马人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融合体。这种舞蹈活动的主要功能是驱鬼逐疫,是古代的一种巫舞,与古代的傩文化具有同源性,同时反映了白马人文化源自西北古氐羌文化的历史传承。  相似文献   

18.
人的历史发展与人的审美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学研究中,人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审美特性都是重要的问题.对这两个方面及其关系的说明,只有通过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来实现.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首先说明什么是"人"及其历史发展,再着重从人的发展的依附、独立、自由三阶段来阐述人的发展和人的审美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舞蹈与宗教的关系紧密并历史久远,原始宗教崇拜与原生态舞蹈在"万物有灵"的图腾崇拜中,相互依赖与共生,原生态舞蹈又在原始宗教崇拜的演变中逐渐地摆脱功利和实用而发展成熟。现在,导致原生态舞蹈发生的种种因素,虽经漫长的发展历程却并未消失,原始宗教崇拜演变的影响也并未终止,而是深深地积淀在当代的舞蹈文化艺术中,并对舞蹈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着潜在而巨大的影响。坚持用唯物史观分析和研究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了解舞蹈文化艺术历史的进程及其发展规律,更好地认识其今天的发展现状,继承和发扬各民族优秀的舞蹈文化艺术遗产,探求人类精神文明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早期我国以“立人”为核心的美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早期我国以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为代表的以“立人”为核心的美育思想,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地位和尊严,倡导个性的发展。他们抓住美育情感教育的本质,培养人们崇高的情感;以美育的超功利性和普遍性特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趣味,其最终目标是塑造人们高尚完美的人格,实现审美化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