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尼采是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一直到今天还在饱受争议。“酒神精神”作为尼采哲学的核心思想,蕴含了深厚的伦理涵义。“酒神精神”从开始到最后一直跟随着尼采的步伐。权力意志、超人、主人道德等都不过是酒神精神的变身和另一个称号。尼采通过酒神精神宣扬了人的权利意志或强力意志,为本来没有意义的人生赋予了意义。同时,尼采的超人也是借助于酒神精神出场的,是人类发展的最高目标与理想人格。所谓的超人或者主人其实就是最具酒神精神的人。更重要的是,酒神精神是尼采颠覆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工具。尼采正是通过酒神精神、权力意志、超人、主人道德等对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与人类社会以来一切道德传统(尤其是基督教道德传统)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观——超越善恶之外,并把人的生命与酒神精神而不是道德作为人的行为评价参照。  相似文献   

2.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日神和酒神精神的对立统一产生了希腊悲剧精神,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是不可分开的。尼采主要以希腊悲剧精神观念反对苏格拉底开创的工具理性。德国浪漫派和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精神决定了尼采对希腊悲剧精神的认识,尼采的酒神观念主要来自德国浪漫派,尼采的日神观念主要从莱辛、文克尔曼、席勒、歌德、贝多芬和黑格尔等古典人文主义者处取来。  相似文献   

3.
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艺术精神发端于尼采的作品《悲剧的诞生》,并贯穿于整个尼采的思想。在《悲剧的诞生》中,古希腊悲剧作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最高和解,但事实上酒神狄奥尼索斯却是悲剧的主角,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艺术精神也在根本上成为对生命、存在与生成的"肯定"。  相似文献   

4.
尼采从古希腊文化的研究中 ,获得了酒神精神和悲剧精神理论。这两种精神是尼采哲学的核心 ,贯穿尼采哲学的始终。其共同的内涵都是以高扬意志的坚强和生命的不屈为主旨。尼采在非理性方面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理论。酒神精神和悲剧精神具有拯救与超脱的审美作用 ,但也有许多难以解释的疑问  相似文献   

5.
尼采的悲剧美学有两个相辅相成的基础,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形象原是一种始源性的精神图景潜存在希腊文化的深处,构成尼采所认知的历史理解的实在.从日神到日神精神,中间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尼采曾表明酒神精神是悲剧的本质,那么日神精神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通过对日神精神的来源及基础、艺术类别和审美表现及其价值和发展的探讨,以此展现出尼采视域中日神精神的内在肌理和思想图景.  相似文献   

6.
尼采对希腊悲剧与神话的理解,直接与他对希腊哲学精神的理解一致,这中间都遵循了日神与酒神精神的对立与统一原则。明亮清澈的精神表现为阿波罗日神精神;黑暗的、恶魔的、泰坦式的、野蛮式的世界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世界。希腊哲学、希腊悲剧是希腊思想在其运行的两极。尼采在此强调了前苏格拉底哲学的生命原则,生命表现在酒神与日神精神的统一,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是希腊悲剧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7.
尼采将歌德看作自己超人的原型,尼采对歌德的认识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尼采认为歌德不理解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歌德理解的希腊是亚历山大时代的希腊;另一方面,尼采认为,歌德体现出来的一种强健、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体态灵巧、有自制力、崇敬自己的人,尼采以酒神来形容歌德;从这个矛盾的评价可以看到,在尼采眼中,歌德过于偏向于日神精神,对酒神精神的理解不足。  相似文献   

8.
尼采"上帝死了"(God is dead)的美学,借重酒神精神(Dionysus)及冲创意志(Will to power)的美学思考,籍抒 情风格与批判风格话语的心耕,谱写了酒神美学。酒神精神(Dionysian spirit)宛如一条红线贯穿在尼采整个美学的 始终,是其美学的基质与核心所在,浸蕴在其非理性美学和审美形而上学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9.
尼采《悲剧的诞生》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出发,不但探讨了艺术的起源问题,还试图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而川端康成对《千只鹤》中众多人物的描述,是对尼采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说中所体现的人生哲学的很好回应。本文试图以尼采的两种精神说分析《千只鹤》的内在意蕴,并进一步观照作品中的众生。  相似文献   

10.
尼采的酒神精神是西方重要理论思想之一,它的本质内涵是狂放、放纵、自由和张扬生命,这一理论的提出在西方产生过重要影响.我们拿之来观照中国古代文化,发现在元代文人的散曲作品中有同类精神的显现.元散曲是一种特殊的诗体形式,在当时的社会里有着特殊的意蕴,引入尼采的酒神精神来解读这些作品,给人以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论尼采的酒神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酒神精神是尼采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论述这一概念的提出、含义及其在尼采哲学中的地位。认为这一概念的主旨在于提倡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即积极肯定人生,尤其是肯定生命的非理性方面。这一概念与尼采哲学的其它重要概念、原则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其精神贯穿于尼采哲学的全部内容中,是尼采哲学的核心、“精髓”。  相似文献   

12.
德勒兹对权力意志的论述是其整个尼采哲学诠释的核心。德勒兹运用力和差异等基本概念,对权力意志学说进行了精辟的解释,澄清了许多关于权力意志的误解,并从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尼采哲学中挖掘出了大量发展其差异哲学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通过建构“心”本体,使天道、天理真正贯通在人心,使人作为万物之灵的主体价值得以彰显,最终为以“人”为中心,以“伦理”为本位的儒学人文信仰的建构和完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王阳明心学既是一种哲学体系,也是一种伦理体系,是一种哲学与伦理相融一体的思想体系,这一特点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也表现了中国伦理史发展以伦理为出发点和以哲学为论证工具的典型学说特征。  相似文献   

14.
尼采后期坚持认为自己是彻底的反形而上学者,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或者拒绝承认的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之后他又完整重构了新的形而上学。尼采的批判性主要针对传统形而上学抽象方式或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本体论、形而上学目的论,而重构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利用抽象思维为世界生成变化概括出一种本质或基础——权力意志;二、阐释或者建构人类主体性——超人;三、寻求一种时空超越性慰藉——永恒轮回。尼采深刻影响了西方形而上学史,具有巨大的转折性意义。后现代主义继承了尼采批判性的成分,拒绝其新的形而上学建构,这一现象是形而上学自身消解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1980年代“美学热”语境中,西学的“现代派”资源契合了思想解放的宏大语境。主体价值的确立、审美感性的彰显、个体的历史反思等等,这些不仅成为西方现代派美学的表征形式,更是成为中国新时期的理论诉求。“萨特热”“尼采热”以及“弗洛伊德热”就构成整个80年代美学维度“译介热”的知识框架。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浪潮作为译介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强大的哲学理念和现代派文学的推动,成为人学思潮中的“亮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通过对主体深层心灵活动的体察、泛性主义的生命欲求和精神世界的症候性分析,呈现出了主观色彩浓厚的美学面貌;“尼采热”的出现构筑了新时期译介活动的另一个热潮,伴随着尼采哲学论争的同时,也是唯意志论哲学和人本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和张扬。由此,“译介热”走出了一条从主体话语确立到美学伦理建构的理论谱系,具有文化反思和人性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把全部哲学表述为意识的发展 ,涵盖了从原始自我直观到理智直观、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从自然合目的论到艺术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最后到达自然和精神的绝对同一性。谢林开创的这种思想和方法对黑格尔具有重要的范式作用 ,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本文通过解读这部著作 ,充分肯定了谢林同一哲学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外儿童文学充满了“动物”色彩,动物文学因其独特的内涵和异质的美学魅力成为了对少年儿童大自然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特殊题材。通过论述动物文学与儿童文学交错重叠的关系,回顾了儿童动物文学的兴起,并从政治、社会、科技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发展动力,综述我国儿童动物文学及其翻译研究较为匮乏的现状,挖掘其研究意义,肯定其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与影响,旨在为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和儿童文学事业发展提供借鉴与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具有强烈的现代哲学意义。 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一项澄清在于, 现代哲学 试图以存在关系为基础的存在论取代传统以认知关系为基础的本体论, 以此克服传统哲学对存在与存在者的 混同。 从存在论哲学的视野来看,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迷误有着清醒的意识, 并且已经预先发动了一场把本 体论转向存在论的革命。 马克思立足现实的人的生产生活, 将自身的思想建立在坚实的存在论基础之上, 通 过实践活动来解释人与世界及其关联的历史性生成, 揭示人的实践活动的存在论内涵, 克服了传统哲学对存 在关系与认识关系的颠倒。  相似文献   

19.
狄奥尼索斯的化身——对《在路上》主要人物迪恩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尼采哲学中的酒神形象对《在路上》中的迪恩进行解读。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描绘了酒神和日神两种精神,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本质是旺盛的生命力,其内涵是摧毁和创造。《在路上》中的迪恩就是酒神精神的化身。在迪恩身上表现出的“疯狂”和“纯粹”,本质上是以身体的狂欢对一切压抑人性的制度和观念发起的强有力挑战,是对生命、对生活的激情和肯定。  相似文献   

20.
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洛克哲学中表现为“观念”的表象论性质问题。该问题讨论的是洛克所说的观念到底是心灵知觉的对象还是心灵知觉的行为?或者说,洛克在观念的性质问题上是表象实在论者(间接实在论者)还是直接实在论者?问题的核心是洛克的观念是否是知觉之幕?是否是心灵认识外部世界无法逾越的第三者?纵观学者们对该问题讨论的历史,可以将这一问题进一步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洛克的观念是不是实在对象?第二个层次是,如果洛克的观念不是实在对象,那么洛克的观念还是不是心灵知觉的直接对象,洛克还是不是一个表象论者?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当代洛克哲学研究中仍旧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