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监管建议聚焦于逆周期资本监管的经验规则设计,而非以理论为基础的规则设计。经验规则是确定性情景下具有较高自由裁量成分的事后单边或对称性双边设计,而理论规则旨在不确定状态下进行双边非对称性或前瞻性设计,以确保逆周期资本计提与释放能够自动适应参考指标的周期变动,并为逆周期资本的监管操作提供信号指引。为了清楚阐释逆周期资本监管规则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改进思路,本文回顾了银行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及其逆周期监管的相关文献,深入讨论两种规则的常见设计思路、基本要素、技术争议及其可能的改进方向,并提出了几种新型规则设计的构想,同时讨论了其实际应用和经验估计问题。本文有助于拓宽逆周期资本规则设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视野,对监管当局制定和激活相关规则甚有启发。  相似文献   

2.
宏观审慎管理反映了金融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赋予金融压力测试新的理念。宏观压力测试是实现宏观审慎管理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工具。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宏观压力测试应重点考虑金融业的顺周期效应、金融机构的资产相关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生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全球共同的金融监管理念,引起各国金融监管框架和监管制度重大变化。本文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结合市场危机发生的案例,分析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机理。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分别从宏观经济、股票市场和证券机构三个维度选取客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测度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研究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指数跌宕起伏,2006年以前系统性风险逐渐下降;2008年至今系统性风险呈增加趋势。实证分析表明,每次危机发生前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都会大幅增加。在测度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本研究确定系统性风险指数预警值,运用Logit模型进行预警因素分析,检验预警值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预警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环节和逆周期监管的实施依据,系统性风险达到或超过预警值,意味着应运用审慎监管工具进行逆周期调节,这对保持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与住房制度的改革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房地产抵押贷款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融资方式逐渐普及起来。本文分析了房地产抵押贷款中风险的表现及管理 ,期望房地产业能与金融业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 ,从而促进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度量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大小、分析银行间的风险传染情况,为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数据支撑是金融学界亟待实现的重要目标。通过中国上市银行业2013年的年报数据,运用矩阵法对我国17家主要商业银行进行系统性风险测度,研究发现:只有中国银行的倒闭才会导致其他银行的倒闭,即中国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关联性比较强,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这三家国有银行在模拟分析中不会受到其他银行的危机传染;股份制银行比国有银行更易受到风险的传染,银行规模与受传染的程度成反比。总之,中国银行业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性,风险可以在同业拆借渠道中进行传染,存在着系统性风险隐患,迫切需要进行更为完善的宏观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厘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阐明风险的生成机理实有必要。阐释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涵义和特点,认为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金融系统的网络风险、金融脆弱性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我国的表现形式,最后提出了如何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随着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少数大型机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系统重要性也越发突出,在金融稳定框架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有必要将大型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做好风险防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开发商通常利用高财务杠杆经营,负债率高,在房地产市场资金链中银行贷款基本参与了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全过程,开发商一旦无力偿还贷款,就会把巨额风险转移到银行.如何有效地控制房地产贷款风险,及时检查出潜在风险较大、极易形成不良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从而根据具体业务分析风险成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防范这些风险是摆在银行风管人员尤其是银行稽核人员面前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贷款型房地产信托的风险管控方式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控制风险,也无法体现信托本身的优势.分析贷款型房地产信托风险控制的期权机理,制定贷款型房地产信托抵押贷款的期权交易方法,并根据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方法构建贷款型房地产信托抵押物期权定价模型,针对不同的贷款期限以及房地产企业提供的抵押物情况,计算出相应的风险补偿金(期权价格),在克服抵押率法灵活性差和融资渠道同质化严重的同时兼顾抵押物的时间价值和贷款风险控制的效果,可以有效实现信托公司对贷款型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0.
    
选取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6年的股票日度收益率数据,构建ARMA-GARCH-CoVaR模型,测度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贡献程度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强度。实证结果表明:每家商业银行都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不同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程度与其自身风险水平的相关性较弱。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水平较低,但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最大;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其关联银行的风险溢出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外,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重要影响,应将重大经济金融事件纳入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及目前治理的困境已经成为次贷危机检讨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历近30多年发展,宏观审慎逐渐成为系统性风险治理的新框架,并构成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宏观审慎监管体制需要确立中央银行在系统性风险治理方面的主导地位,并进一步加强对微观审慎监管的整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法律改革应引入宏观审慎监管以代替金融稳定,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地位,建立宏观审慎监管的决策机构,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外频频发生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持有造成了股价的异常波动,找到影响异质信念程度的因素可以更好地预防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并在全球经济体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观审慎监管体制。本文以2007美国次贷危机前2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方式,从宏观经济变量、公开信息披露和其他变量三方面分析了导致异质信念加强的原因。本文得出两个主要结论:第一,样本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象;第二,公开信息的披露强化了投资者异质信念的程度,原因主要在于非理性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的不同心理活动会在信息披露下进一步分化。本文的分析结论具有如下政策启示:监管者需要预防公开信息披露对异质信念分化的促进作用,需要制定措施切实提高投资者的理性决策能力,同时应开展投资者教育以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宏观审慎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普遍存在着采用各种手段人为调节利润的现象,这不仅减少了国家的税收收入,且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管理当局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以防范或制止,从而促使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各项利润指标归于真实。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一种能融通巨资,转嫁金融机构提供房地产抵押贷款产生的风险的金融技术。引进这种技术对我国民法、公司法、证券法等众多法律部门造成了冲击。本文通过分析它的概念、各环节的法律性质而指出这些冲击,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对有关法律做相应的补充或修改,此外,还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对资产证券化专项立法。  相似文献   

15.
探讨如何运用逆年金房地产抵押贷款为我国国企的下岗、内退和退休人员融资,为我国国企的整体改革成功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6.
针对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传染性银行风险对金融稳定危害增大的现象,通过分析宏观审慎工具对于不同风险传染渠道的控制作用,以Rochet模型为基础建立宏观审慎模型,从理论和模型的角度论证了宏观审慎监管对传染性银行风险的控制作用并分析了作用机制,同时选取中国商业银行合并数据,对不同政策工具组合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现阶段监管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的控制效果最显著,应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组合对传染性银行风险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7.
18.
原有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对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均考虑不足,缺乏动态化的考虑,没有考虑经济资本的作用和逆周期管理的要求。通过引入经济资本约束和宏观审慎理念,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线性规划模型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的管理模型适应了动态化的资本管理,使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能够满足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协调的新要求,在宏观审慎框架下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8—2016年我国196家银行的资产负债数据,根据银行体系内部相互借贷网络的结构特征,利用加权无标度网络模型模拟构建我国银行体系的内部相互借贷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银行体系内部相互借贷及银行对房地产贷款重叠对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分析发现仅银行内部相互借贷难以引发严重的系统性风险,然而加之房地产价格下跌将极大增加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度。通过动态比较研究历年银行体系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敞口可知,房地产价格变动导致系统性风险发生可能的安全边界逐年升高。然而,我国房地产市场对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仍然不可忽略,房地产调控和全视角的金融监管对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推行联保贷款以来,缓解了许多农户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弱及物权担保缺乏而导致的贷款难、抵押难的问题。但是,联保贷款在取得佳绩的同时还暴露出许多如联保体解体、信贷风险等问题,使其不能有效的实施。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主要针对根源,基于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