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内历史地理学的本土语境中,“地理历史学”这一概念几乎从未进入专业研究者的话语体系。一些现代地理学者认为,以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实际属于地理历史研究范畴,前者之名掩盖了后者的存在;进而主张建立一门与历史地理学并驾齐驱的新学科——地理历史学。事实上,类似争议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学术界亦曾发生过。对此,英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达比和贝克都曾有所阐释和辨析,值得镜鉴。本文重申只有将历史地理学视为沟通和融会地理学与历史学两大传统学科之间领域的学术关怀,才能摆脱古往今来两者各自立足于本位而提出的片面见解。重视西方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厘清这一争议话题的本质,也有利于推动本土学科自身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
1951年,“历史自然地理”术语随苏联学者雅尊斯基的中译论文发表而为中国学者所知,至1956年,就出现在《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所附《地理学学科规划说明书》之中,成为地理学界接受和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任务的一个实践方向,同时也被同行学者普遍认可为历史地理学的主干部分(主要分支)。一个名词术语即为一片新天地,“历史自然地理”一词可以为例。引人感慨的是,从民国岁月走过来的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诸公,分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三地三校,时常关心社会改善、自然改造之进程,感念深处,或起而撰文响应,或起身投入野外考察之中。正值盛年之诸公,带领身边的青年学者和学生,接续做出了属于那一时代的黄河变迁、黄土高原变迁、西北沙漠变迁考察研究的杰作,构成了历史自然地理的骨干内容,亦奠定了历史自然地理的学术基础。作者侯甬坚教授透过20世纪50~70年代国家推行计划经济期间流行的“任务带学科”组织方式,触摸到这一阶段历史地理学起步发展的助推力来自中国科学院及其地理研究所。长期潜心于历史气候研究的竺可桢副院长、非常擅长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黄秉维所长,不仅着手本所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而且早在1956年就在地理研究所设置了历史地理专业,聘请谭其骧、侯仁之为导师,安排招收研究生。70年代中期,中科院组织编撰的我国第一套《中国自然地理》丛书,也确定了《历史自然地理》的选题和著述任务,最终是以全国同行协作的方式,促成了这部世界历史地理研究中少有著作的问世。基于上述学术史的发掘和解读,作者做出了一个归纳认识,即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循着自然地理(自然综合体)的研究发展起来,积极配合50~70年代的国家建设,得到了优先发展的机会。英国曾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学者引进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的一个欧洲来源。继本刊2017年第3期刊发李大海博士关于英国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研究论文之后,本期我们又约请丁雁南博士带来对英国当代杰出历史地理学家———查尔斯·威瑟斯教授(1954—)的专门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对克利福德·达比(1909—1992)和阿兰·贝克(1938—)这两位英国历史地理学家较为熟悉,但因为种种原因,却对当下十分活跃、颇有影响力的一线学者,了解得并不多。作者丁雁南博士曾告之于我,他是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威瑟斯并将其学说纳入到自身的研究之中的。对此,我们非常欢迎,因为这样积极关注外国历史地理人物和学术进展的论文,在我国总不是很多。需要有所提及的是,这篇论文不仅是对查尔斯·威瑟斯个人学术成就的集中介绍,也是对英国历史地理学界正在进行的一场涉及知识论层面的转向所展开的参与讨论。长时间以来,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对象始终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议题,尽管中外学者一直试图厘清它同地理学、历史学的关系,国际历史地理学界至今也没有一个普遍共识。现在,我们通过丁雁南博士的这篇论文,了解到英国历史地理学同仁在面对同样的困境时,是怎样走出了一条“地理知识转向”的路径。这一海外学术动态,就对于英国历史地理学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阿兰·贝克学说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界,是极为新颖和富有挑战性的。抛砖是为了引玉,我们期待威瑟斯的学说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和引介,并在中国引带出回声。  相似文献   

3.
旧石器时代可纳入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主张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时间上限从新石器时 代开始的原因和背景,从人地关系理论、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对象、历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以及现有的条件等方面论证了历史地理学特别是历史文化地理学将旧石器时代纳入其研究范 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环境变迁”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仁之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他率先打破了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束缚,他在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独树一帜,他开辟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方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侯仁之一贯重视野外实地考察,强调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地貌学、孢粉学、遥感科学的综合交叉,他的研究工作跨越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而“环境变迁”思想始终贯穿于他的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活动中,从而构成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了一个极富特色、极具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降,以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遭遇了一场古今转换、中西互动相交织的大变局;近代新名词、新术语的生成与演变则是这一大变局的产物与表征。关于近代新名词、新术语生成的研究,长期受到多国学者的关注,迄今成果丰硕。其中,术语的语义学研究与历史学、文化学研究的融会,  相似文献   

6.
灯塔对近代航运发展和航道安全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传统研究更多是从全国层面切入或以沿海地区为中心分析灯塔的发展变迁,并未对内河特别是长江流域的灯塔建设进程及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过专门讨论,忽视了内河流域相较于沿海地区在灯塔建设防护中的特殊性。利用灯塔表和相关报刊资料对长江中下游灯塔发展及其防护措施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由于灯塔建设中资金不足、人员较少、防护措施简陋和配套制度不够完善,长江中下游的灯塔及其人员比沿海灯塔和灯塔职员更容易成为盗窃和抢劫犯罪的目标,这种风险的存在也影响到航运和航行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实质是建立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关系。如何认识全球人地系统的过程和现状,揭示当今人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是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从发生学观点出发,客观地重建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始状况及其历史演进序列,进而科学地阐释这一关系的变迁过程与规律恰恰是历史地理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景观”与历史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是地理学的主要概念,本文通过对“景观”概念的历史考察,提出历史地理的景观学说,以求统一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二元”分立现象。  相似文献   

9.
丁谦是我国近代地理学者,其研究成果结集为《蓬莱轩地理学丛书》,本书主要研究边疆地理及外国地理,是填补空白之作。他的学术贡献是。对正史的地理志及外国传作了总体评价,考辨其记载正确与否,考订古今地名的对应关系及所标示地域的变化,发明一国一地之最早记载等。采取求实的科学态度,结论多为人信服。其研究成果可作为令人研究的基础与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中医妇科在其发展历程中,受到地域文化和地方学派的影响,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以上海、浙江、天津、山西、黑龙江、云南、贵州以及岭南八地为例,从历史地理学视角梳理长江、珠江、黄河、海河、松花江水系地域性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发展脉络,并依据历史传承性指标和地理区域性指标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背景下的时空特征及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当今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对学科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对本学科进行研究,成为了推动相关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历史地理学与华侨华人研究在研究内容和对象、研究理论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交叉性。通过对历史地理学与华侨华人研究关系进行梳理,笔者认为这对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新方向具有比较重要地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时轮进入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科学院宣告成立,不少专业的高级知识分子逐渐聚拢北京。竺可桢、黄秉维成为中科院地理学科的负责人,谭其骧、侯仁之等学者则聚靠地理研究所,酝酿着历史地理学如何起步发展。为配合国家的生产建设,50~70年代科学院等部门实行的“任务带学科”组织方式,吸引了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等学者投身到黄河、黄土高原、西北沙漠改造的研究潮流中,所编著的我国第一套《中国自然地理》丛书中,也确定了《历史自然地理》的选题和著述任务,结果促使历史地理研究循着自然地理(自然综合体)的研究路径发展起来。本文认同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人物(学者)、学说(论著)、事业(学科)与时代背景之间学术史的初步考察,认为历史自然地理这一领域的研究是通过对现实生产建设所遇问题的历史由来及其症结的揭示来展示学科价值,在当时已被纳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的轨道。这一做法产生的一个结果即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和内容由此得以丰富,历史地理学科因此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3.
选取《中国旧海关史料》中1906—1931年进出口贸易(尤其是机器工业进出口数据)作为基础,以机器工业与机器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性为切入点,分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主要港口城市机器进出口贸易额与工业发展规模的地域分异,揭示了近代中国工业分布格局。通过对机器工业进口额的时序变化和竞争力进行分析,反映出近代工业发展的区域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趋势。在此基础上,考察通商口岸影响下的近代中国主要经济板块、港口—腹地关系、点轴交通网络格局,结合历史史实,观察近代工业区位选择的条件与口岸城市的位序优势,揭示近代中国工业以沿海沿江为主轴分布的经济地理网络,从而为当代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侯仁之先生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称为“历史地理学巨擘”,他对我国地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把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发展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开启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之先河、开始了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首都规划建设的比较研究和率先开展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工作。侯仁之先生是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肇始于20世纪初期,在抗日战争民族救亡之际孕育成熟;至新中国成立后,侯仁之先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和谐论的主要内涵,创建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人地关系论。历代先贤著述的史籍资料,为近现代学人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变迁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他们秉承的学以致用的家国情怀,又给历史地理学者拯救民族危亡、助力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当今历史地理学界,对两千多年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舆地学优良学术传统中的经世致用治学理念、考据式治学方式、征实性治学精神之传承创新已蔚然成风。这显然已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最为宝贵的民族特色;而且藉此民族特色,中国历史地理学正可走向世界,在保卫人类的地球村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的历史性任务中,更好地发挥它的有用于世的学术及实践功能,并推动这门新兴学科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历史地理研究上限存在的分歧,指出:没有源头的历史地理学是不完整的历史地理学,它研究的范围应该包含史前地理(原始社会时期地理)。史前地理研究虽然困难,但可以借助其它学科的推动,譬如,可借助与它学科性质不同,但研究的时间、对象、任务、方法和凭借资料有相同或相通之处的史前环境考古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可以借鉴其它学科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空间知识的拓展在传统思想近代转换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9世纪西方地理学译著给近代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地理学知识,形成了新思想的“地理大发现”。地理学译著活动对于地理学思想从传统到近代的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贡献新的研究视角是这一问题研究的重要任务。历史地理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地理环境、梳理其发展脉络,进而对其传承与保护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现代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发展前景广阔。本文在侯仁之教授《历史地理学四论》的启迪下,对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接轨意识、综合系统性、时间特性以及促进学科发展的内外动力等几个方面,从有助于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健康发展的角度,作了简要的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论断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进程并没有完成,“世界历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即:交往实践是实现转变的内在逻辑;发展壮大自己是实现转变的根本;“走自己的路”是实现转变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