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育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教育秩序的矛盾,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必然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这在教育的现代转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解答这一问题的根本思路是加强教育制度建设,但由于文化有其特殊的公共性,因而也是解答现代社会教育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教育秩序问题的一条重要理路。在现代教育制度的架构下,通过帮助人们获得公共价值观、起码共识和基本共同感,文化构成现代社会教育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科技、文化三者的融合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推崇创新,强调文化因素和创造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核心作用的理念、思潮和实践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篷勃发展之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但是社会发展的条件,更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实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确证、实现和发展的过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利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教育秩序的矛盾.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必然遇到的一个基本问题。这在教育的现代转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解答这一问题的根本思路是加强教育制度建设,但由于文化有其特殊的公共性,因而也是解答现代社会教育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教育秩序问题的一条重要理路。在现代教育制度的架构下,通过帮助人们获得公共价值观、起码共识和基本共同感,文化构成现代社会教育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卢梭倡导一种以保全和行使政治自由为核心目标的美德政治学说,政治自由是政治美德得以成长的基础。他首先考察了自然状态下人类质朴的自由,目的是为衡量社会文明状态下人们德行的腐败提供一个参照系,并说明德行腐败的原因是由于人类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脱离了自然的质朴,而变得虚伪、狡诈、凶残,形成了一种人奴役人的所谓文明制度。他主张,要在社会文明状态下,重新使人们获得自由,并把人们培养成为有政治美德的公民,就必须通过订立社会公约而建立一个人民的政治共同体,一个道德的集体、一个公共的大我。所以,美德观念位于他的政治观念的核心地带。这种政治建构有一种纯粹理想的性质,必须警惕人们把这种理想看作可以通过当下行动而达到的政治现实。  相似文献   

5.
近代西方产生的自由主义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及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分化和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基于这一事实,提出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传统社会主义者过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而忽视了每个人自由发展这一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时间、共产主义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论述了时间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时间这一概念进行简要的划分,通过时间的划分,得出发展时间这一新概念,进而认为只有在发展时间里,人才能进行自由选择和自我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和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自由的认识、论述和他为劳动群众争取自由奋斗一生的历程紧密相连,有一个形成发展过程;在此发展过程中,他最终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里只有资本才有真正的自由,而劳动群众的自由才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真正自由的主要标志.由于国家对自由的限制,所以必须让国家成为完全服从于社会的机关.共产主义社会人人自由全面发展,人们才拥有真正的自由.马克思的自由观对我们今天建设自由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是类存在物".他认为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生产劳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过程,它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这便决定了人及活动的社会性,从而把人放到社会生产、生活过程的历史维度上进行分析.在他看来,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是人们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过程.实践才是实现人本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具有近代政治哲学史的深刻背景。近代以来,基于个体预设,人们寻求自保的努力会导致相互冲突的普遍战争状态。为解决这一冲突,就要建立国家,但这又会导致个体与共同体的矛盾。为进一步消除这一矛盾,以达成人是目的的要求,人们最终要寻求某种自由状态。于是,这一内在矛盾的发展就构成了一系列哲学家的思想线索。而马克思通过对法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既指出了市民社会所存在的普遍战争状态并揭示出其异化根源,也反对超出社会之外通过国家等方式以实现自由。因此,在马克思那里,人是目的这一理念体现为现实历史的辩证进程。通过这一进程,人类将最终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美学思考的重心是“真善美统一”的人,集中地体现为先于自然和人类社会及人的精神现象而存在的“绝对精神”,而“绝对精神”就是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它不是消极被动或僵死不动的东西,而是一个有着创造性的、处于运动中的主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灵魂,是真正使人达到无限自由、从而进入生命存在的最高境界。黑格尔美学的这一最高境界主要表现在强调无规定性的自我意志的抽象自由和强调有规定性的意志活动的任性自由及强调抽象自由与任性自由统一的具体自由等方面。这些对于语文教育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且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无疑具有极其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3.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4.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的文本存在,不仅是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技法所开创的世纪性探索,而且是为寻求人文主题的语言生存,借现代小说独异的"叙事策略"所进行的一次"文化探险".对小说主题进行文化释读与对小说文本进行文学释读,是准确而全面释读"鲁迅文本"的基本视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0.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