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海银行界在民国时期曾出现高速发展的态势 ,本文据可靠的档案资料探究其高速发展的原因 ,认为除了其重视经营特色、注重服务社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吸引和培养新的人才之外 ,其自觉的风险意识及其采取的各种规避措施 ,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民国时期的广西高等教育出现了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1937年以前的广西高等教育开始起步,但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而在1937年以后,无论是高校数量与办学规模,还是学科层次与办学声誉,广西高等教育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新进展.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反映了新桂系统治以来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则与抗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对发展后方各省高等教育的大力扶持,以及学人的大规模内移有着必然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城市节奏的演进与近代上海公共交通的结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埠以后,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上海城市节奏不但明显加快,而且逐渐形成了一定空间和时间规律。正是基于这种日常活动节奏的变化,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也由传统人力交通工具逐渐向现代机动公共交通方式转变。但由于近代上海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公共交通结构的转型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上海私立学校特别繁盛。城市教育行政对此采取间接管理的模式,尤其注重借助立案管理的基本手段,规范和引导其办学行为,同时给予适当的经费扶持、公平待遇和充分信任,在经济和办学等环节进行必要的干预。对众多私立学校的间接管理模式大大减轻了上海城市公共教育财政负担,也为城市教育行政集中精力办理宏观教育管理创造了重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7.
8.
9.
民国时期的上海本土律师主要通过发布广告,开展交际活动,依靠掮客这三个途径来获得他们的法律业务。尽管当时人们对于律师还有不少偏见,并且在国民党政府统治的政治局势下,律师的活动仍然要受到种种牵制,但在经过改革形成的新的法律制度中,他们的工作仍然构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11.
民国时期虽然短暂,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一大贡献就是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当时各种主义、思想非常活跃,学者们先后围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民主与独裁、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工业化与农业化等十多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些讨论有助于拓展思路、达成共识,发现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律。民国时期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是一笔丰厚的思想遗产,值得我们今天以辩证的理性态度加以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研究--以20世纪20~30年代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 ,人力车夫群体构成了上海街头一幅独特的城市图景 ,其兴衰存废折射出了上海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作者试图从描述该群体的构成、生存状况着手 ,分析民国社会各界对其评价 ,进而反思其历史命运与归宿 ,以加深对民国社会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民国时期舆论界医学视角下的贞操观,乃学界研究的缺失.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贞操的医学界说,集中在从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展开分析;第二,对贞操观的肯否认知;第三,提出正确贞操观的形成和实施举措.其所提出的见解与举措,在今天看来,仍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币制是货币制度的核心,是一定时期经济金融状况及其规律性的客观反映。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是双向的,必须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对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民国时期新疆的两次币制改革从实践和社会效果等方面说明:在客观形势已有充分要求时,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时机,果断而有序地进行合理和有效的币制改革,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必将促进金融货币制度及其相关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从而保证社会经济事业科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徐玉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1)
自杀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变化发展的产物.民国时期,随着社会新陈代谢的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并日益加深.在这一时期,皖人自杀现象非常普遍,原因各异,这其中主要包括经济贫困、新旧文化理念的冲突、社会纠纷与维护尊严以及忧国等几大类,传统与现代并重.自杀现象及原因背后也折射出这一时期社会救济体系的崩坏、社会一体化程度的降低,以及社会危机、矛盾的多样性与严重性等深层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由林语堂主编的幽默刊物《论语》半月刊曾风靡一时,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幽默的热潮,并且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主要归功于其独特的经营之道:其一,强烈的品牌意识;其二,独具个性的办刊理念;其三,雅俗共赏的风格;其四,低廉成本、多重效益。《论语》半月刊经营上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今天的出版界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民国新疆县制改革是新疆现代行政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变革,奠定了现代新疆行政体制格局,具有其时代特点与变革意义。但同时囿于国内外政治环境及新疆内部局势演变,其在应对新疆内外部危机、矛盾中,消极作用亦日渐显露,并最终导致了新疆政治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
民国时期,垦荒作为扩大耕地增加生产的重要手段,受到社会各界一定程度的重视,垦殖已由最初的个人或少数人的私人经济企图,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之一部门,垦殖的必要性也由原始的经济目的演变为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同时,由于内地农民多耕地少,生产不能满足其需要,人口压力极大,急需移出;而边疆又有大量可垦未垦荒地,兼以垦荒所需的资本筹集并无困难,这些条件均使垦荒成为可能。而历届政府也积极发文支持垦殖,并获得民间的热烈响应,垦殖事业一度十分活跃,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