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朱镇  李霞 《管理科学》2016,29(6):39-51
 “互联网+”战略提出中国传统企业可通过实施电子商务实现网络使能的企业转型。已有多数研究检验高层管理者、IT规划和商务变革在网络使能转型中的作用。尽管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电子商务战略启动很重要,但如何在战略层面推进电子商务战略启动,在战略和信息系统领域还缺乏相关的研究。特别是,信息技术采纳和扩散范式无法解释电子商务战略启动的新特征,也少有研究对高层管理者和组织因素如何影响电子商务战略启动进行实证检验,因此出现明显的研究缺口。        从战略启动视角,检验高层领导团队沟通对电子商务价值和风险感知的驱动作用以及战略决策对电子商务战略执行的中介效应。基于LECHNER提出的战略启动框架,从高层管理者和组织两个层面提出研究模型,探究电子商务战略启动的阶段特征以及差异化的决策行为。为了解释决策群体认知、e就绪、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系列假设。通过收集170家传统企业由信息系统和商务管理者填写的两阶段匹配调查数据,采用PLS结构方程对决策群体认知、e就绪、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实证研究表明,电子商务战略启动是由领导团队沟通、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构成的关联结构,群体决策认知和战略决策起重要中介效应;将e就绪作为电子商务战略执行的基础要素,研究结果确认了e就绪对战略决策行为的调节作用,即较低的e就绪水平会抑制决策群体对风险的认知能力,导致电子商务战略启动的非理性决策。        研究结果为传统企业电子商务战略启动提供了有价值的机制启示,揭示了传统企业网络使能转型中电子商务战略执行的阶段特征,e就绪的调节效应说明企业应该增加对组织资源准备的聚焦,增强企业网络使能转型的准备经验,进而支持电子商务实施。对于探索如何促进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提供了战略启动层面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郝生宾  于渤  王瑜 《管理科学》2018,31(5):84-96
  产品创新对于新创企业成长至关重要,关于市场导向对产品创新影响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缺乏对市场导向影响产品创新绩效路径和机理的深入探讨,不同市场导向对产品创新绩效影响路径和机理是否存在差异仍未厘清,影响效应随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发生何种变化也并不明晰。另外,已有研究更多是针对成熟企业,缺乏以新创企业为对象的深入研究。         依据资源基础理论和战略匹配理论,探讨新创企业先动型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对产品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及作用的机制。以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为中介变量,以市场动荡性为调节变量,构建新创企业先动型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影响产品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采取大样本问卷调查方法,收集145家新创企业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先动型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对产品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直接正向影响,相对于反应型市场导向,先动型市场导向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先动型和反应型市场导向均通过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先动型市场导向更依赖于技术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而反应型市场导向更依赖于营销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市场动荡性在先动型市场导向影响产品创新绩效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在反应型市场导向影响产品创新绩效过程中起负向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了市场导向和战略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从战略和能力层面拓展新创企业产品创新前因变量的研究;发现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的中介效应以及市场动荡性的调节效应,揭示了先动型和反应型市场导向作用于产品创新绩效的内在路径和外在条件,深化了对新创企业产品创新实现路径的理论认识,为市场导向如何向产品创新转化提供了微观知识基础。同时,也为新创企业依据市场条件选择市场导向战略、配置相应战略能力,进而提升产品创新绩效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于飞  蔡翔  董亮 《管理科学》2017,30(3):97-109
 在创新日益呈现出复杂性、系统性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企业对合作研发和内部研发两种研发模式的合理选择及组合运用是提升创新效果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合作研发和内部研发两种研发模式对不同类型创新(如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的影响机理和影响效果是否存在差异还未被厘清;另一方面,企业层面特征(如知识基础)对企业研发模式与企业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在已有研究中较少涉及。        针对上述研究现状和现实背景,整合知识基础观和创新管理相关理论,采用层级回归分析方法,收集310家制造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企业合作研发和内部研发对其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以及知识深度和知识宽度对企业研发模式与企业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内部研发,合作研发对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影响更突出;相对于合作研发,内部研发对渐进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更为明显。知识深度在合作研发对突破式和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并正向调节内部研发与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关系,但负向调节内部研发与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关系;知识宽度在内部研发对突破式和渐进式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并正向调节合作研发与突破式创新绩效的关系,负向调节合作研发与渐进创新绩效的关系。        在理论层面,考虑了不同研发模式对不同创新类型的影响,丰富了研发模式与企业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知识基础作为调节变量,也为研发模式与企业创新之间权变因素的研究做出增量贡献;跳出了相关研究中关于合作研发与内部研发究竟是替代性还是互补性关系的争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管理实践层面,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以及期望提升的创新类型来选择合适的研发策略。  相似文献   

4.
董滨  庄贵军 《管理科学》2018,31(5):30-41
  网络技术为合作企业之间建立跨组织信息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持,并使之能够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得以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同时,也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功能和技术日臻完善,成为企业进行内外部沟通的重要工具。企业对跨组织信息系统和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程度和方式不同,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网络交互策略。已有研究以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为理论基础,探讨企业采用不同的网络交互策略对企业间协作的影响,但未检验网络交互策略与企业间协作任务的任务技术匹配效应。         基于前人研究,以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信息系统和企业间协作的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以营销渠道中企业间协作为研究情景,通过检验共同制定计划和共同解决问题两种企业间协作任务与跨组织信息系统助力的交互策略和社会化媒体助力的交互策略两种网络交互策略的交互作用,确认它们之间的任务技术匹配效应及其对合作绩效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采用多元层次回归方法,对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间协作任务与网络交互策略之间存在任务技术匹配效应,跨组织信息系统助力的交互策略能够强化共同制定计划对合作绩效的正向影响,这种强化作用大于社会化媒体助力的交互策略可能的强化作用;社会化媒体助力的交互策略能够强化共同解决问题对合作绩效的正向影响,这种强化作用大于跨组织信息系统助力的交互策略可能的强化作用。         研究结果确认了网络交互策略与协作任务之间存在任务技术匹配效应,既解答了此前相关研究的遗留问题,也对未来的研究有启示,即在网络环境下,任务技术匹配模型可以被用来探讨更多的跨组织合作与管理问题。在实践应用中,研究结果有助于减少企业在网络工具使用上的顾虑,一方面提示企业要根据特定的管理任务使用网络工具,另一方面建议企业可以引导员工在工作中恰当地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沟通。  相似文献   

5.
  创业网络为新创企业获取资源、突破资源约束困境提供了可能,能否将创业网络中潜在的资源真正转化为新创企业成长绩效,取决于其对资源进行拼凑的程度。已有研究在相关领域有所探讨,但是尚需对创业网络进行细分,探讨资源拼凑的中介作用,并讨论资源拼凑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情景条件。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将创业网络分为均包括网络规模、网络多样性、关系强度的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理论推演出两类创业网络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机制以及资源拼凑的中介作用,从创业学习的角度探讨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在资源拼凑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204份来自新创企业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 23.0和Mplus 7.4检验数据质量、变量间关系和研究假设。         研究结果表明,创业网络是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正式网络多样性和关系强度对新创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正式网络规模的正向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非正式网络规模、网络多样性和关系强度对新创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源拼凑在正式网络的网络多样性和关系强度以及非正式网络的网络规模、网络多样性、关系强度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探索式学习在资源拼凑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利用式学习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从资源的来源角度深度剖析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揭示资源拼凑在其中的中介机制,通过创业学习界定资源拼凑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情景。研究结果启示新创企业在构建正式网络时应重质不重量,积极构建多样性的正式网络并扩大非正式网络规模,加强与非正式网络成员的联系。同时,应善于资源整合和拼凑,实现对资源的创造性利用,并注重创业学习的作用,尤其是加强探索式学习。  相似文献   

6.
如何获取供应链敏捷是信息系统和运作管理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然而,当前研究主要关注供应链流程柔性或信息技术柔性对于供应链敏捷形成的作用,忽视了供应链环境中如何通过IT治理来实现供应链的分销渠道敏捷。基于IT治理和IT-商务战略匹配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来实证研究IT治理、企业间电子商务战略匹配(知识匹配和运作匹配)和环境动荡性影响渠道敏捷的机理。通过对209家被调查企业的数据分析发现:IT治理通过知识匹配和运作匹配对渠道敏捷产生积极正向影响;环境动荡水平越高,运作匹配所发挥的中介作用越强;环境动荡性在IT治理和知识匹配之间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而在知识匹配和渠道敏捷之间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本文通过融合IT治理和IT-商务战略匹配理论,揭示了焦点企业和渠道伙伴的IT治理对渠道敏捷的作用机理,为供应链敏捷理论贡献新知。  相似文献   

7.
 合资企业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就是如何解决社会困境,困境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合资企业的有效运作。合资企业的社会困境主要体现为合资伙伴个人自利理性的选择导致合资企业的失败。因此,探讨合资企业社会困境的影响因素和治理策略,并以此提升合资双方的合作关系,降低合资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解决社会困境,对理论研究者和合资企业实践者都非常重要。        在社会困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关系交换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信任、合约治理、关系治理对合资企业行为影响的模型,将信任、合约治理、关系治理对合作和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以242家合资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的统计方法实证分析信任对两种治理策略、合作和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将信任分为高信任和低信任两种情景,将其作为调节变量,探讨信任、治理策略和合资伙伴行为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高或低信任情景下,合资企业间信任对关系治理比对合约治理的正向影响大;与低信任情景相比,在高信任情景下,信任和关系治理对合作的正向影响大,合约治理对合作的正向影响小。        研究结论提供了有效解决社会困境的思路和治理方式,强调学习如何运用治理策略以破解社会困境是至关重要的,认为合资企业高管应考虑结合双重治理方式解决社会困境。由于不同类型的治理策略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定治理策略的使用取决于合资企业伙伴相互信任的密切程度。也就是说在低信任情景下,合资企业高管应重视运用合约治理促进合作行为;在高信任的情景下,运用关系治理处理社会困境的效用更大。此外,研究结论有利于提升对合资企业管理的认识,有效指导并改善实践以降低合资企业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企业网络化运作背景下信息系统治理的价值创造机理,提出企业间信息系统治理的概念和构成,建立基于企业间信息系统治理前因和后果的理论模型.通过文献综述和阶层验证性因素分析,使用结构整合与联合行动两维度的高阶反映型模型描述企业间信息系统治理;基于IT价值框架提出企业间信息系统(IOS)资产和企业间沟通是影响企业间信息系统治理的技术和组织维度的关键因素;使用合作绩效衡量企业间信息系统治理的绩效结果.使用中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IOS资产和企业间沟通并不直接影响企业合作绩效,而是通过企业间信息系统治理的中介过程;交互效应分析发现企业间信息系统治理的支配型因素,企业应根据合作商业模式类型选择战略匹配的集权或分权治理模式.通过对企业间信息系统治理的阶层分析和权变分析,揭示企业间信息系统治理的价值创造机理,丰富并拓展了IT治理和价值创造理论,为企业间信息系统治理实践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9.
 产品创新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虽然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单纯依靠技术管理或技术能力不能维持企业产品创新的持续发展,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因素还在于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匹配效应。        基于匹配理论和知识基础观,分析技术管理-人员能力匹配、技术管理-设备能力匹配、技术管理-信息能力匹配和技术管理-组织能力匹配在产品创新中的作用,识别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匹配对产品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构建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匹配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机制模型。采取大样本问卷调查,收集122家装备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管理-人员能力匹配和技术管理-设备能力匹配都对产品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技术管理-设备能力匹配,技术管理-人员能力匹配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技术管理-信息能力匹配和技术管理-组织能力匹配在技术管理-人员能力匹配和技术管理-设备能力匹配影响产品创新绩效的过程中起正向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了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匹配对产品创新的重要影响,为产品创新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深化了对产品创新实现路径的理论认识,为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如何向产品创新绩效转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微观知识基础;识别了发挥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匹配作用的内在条件,从权变视角拓展了匹配理论的研究。同时,也为企业正确处理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间的关系、提升产品创新绩效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网络位置的跃迁能够为联盟内企业带来很多关键性资源和社会效应,联盟内大量企业都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加速其网络位置的跃迁。已有研究较多从企业自身拥有的网络能力和网络中企业位置嵌入优势探讨网络位置的快速跃迁,忽视网络合作企业位置嵌入的作用,特别是网络位置嵌入存在差异的企业所形成的网络异位置联盟,容易导致资源和信息流动的改变,而对企业网络位置演化产生综合影响。此外,在中国新兴经济情景下,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企业合作意愿以及合作方式的选择,以此动态作用于异位置联盟方式下企业网络位置的演化。        运用资源基础观和信任理论,对比分析同位置联盟和异位置联盟对企业位置跃迁的作用,并检验网络企业嵌入不同行业环境(行业环境动态性和行业环境竞争性)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权变作用。采用中国信息行业研发合作网络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Ucinet 6.0、Stata 11.0软件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与网络同位置联盟相比,异位置联盟更容易促进企业网络位置跃迁;行业环境动态性越强,越会促进网络异位置企业间联盟对企业网络位置跃迁的正向作用;行业环境竞争性对网络异位置联盟与企业网络位置跃迁之间关系没有权变作用。        研究结论进一步明晰了网络异位置联盟对企业网络位置跃迁的作用机理及行业环境对企业网络位置演化作用机制,为企业有效获取和利用网络位置资源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for new product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success, particularly in high‐tech firms operating in a dynamic environment. Whilst it is recognized that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is grounded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existing research has not crystallized what kind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enables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and consequently new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is paper, drawing on data from 150 UK and 242 Chinese high‐tech firms, we conceptualiz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 a higher‐order construct consisting of organizational diversity and shared vision, and examine its impacts on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and consequently on new product innovation outcome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we fin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and new product innovation outcomes;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new product innovation outcomes. Our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the above relationships are robust in the UK–China comparative research context, and that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and new product innovation outcomes are dependent on business unit level heterogeneity (i.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ength) rather than industry or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2.
Organisations nowadays try to be ambidextrous, that is, to balance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organisational unit, or even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Recent studies found that important drivers for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are a high level of empowerment and an orientation toward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CI) and innovation. It is, therefore, to be expected that empowering leadership and leader commitment to CI are associated with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However, literature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mpowering leadership, committed leadership for CI and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is scant. Based on two separate survey studies, we validated bo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owering leadership and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committed leadership for CI in the organisational unit level and the individual level. The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organisations that want to facilitate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should not only empower employees so that they can decide more independently on how to organise their time and make choices when they conduct exploratory activities and when they perform exploitative activities. Management must also act as committed ambassadors for CI, as CI functions as an integration mechanism to create both alignment and adaptability, and hence contextual ambidexterity.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study uses contract theory to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rategies and digital platforms. We argue that a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and governance of the platform affect how operations are run and impact firm ambidexterity. We also explain how the twofold revealing strategy, both selective and free occurs via the platform and how governance positively impacts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 case study analysis on TIM OPEN draws a ground-breaking framework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digital platform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n facilitate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be a driver of operational synergies.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adoption of digital platforms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s reduces transaction costs.  相似文献   

14.
Notwithstanding the popularity of outsourcing as a business strategy, the performance benefits realized through outsourcing efforts are observed to be mixed in practice. This leads to important unresolved questions regarding why some firms are able to derive substantial value from their outsourcing initiatives while other firms are left disappointed. This study joins an emerging literature integrating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capabilities‐based perspectives to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rivers of outsourcing performance. I develop a theoretical model that examines the independent and joint influence of governance misalignment (i.e., deviation from transaction cost's predicted mode of governance) and a firm's outsourcing capability on the performance of outsourced processes. I test the theoretical model using a dataset of 172 outsourced and 156 in‐house processes. The finding that governance misalignment corresponds to inferior process performance supports transaction cost's discriminating alignment hypothesis. Interestingly, I also find that a retained technical expertise (TE) and outsourc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routines (OKMR; both contributors to a firm's outsourcing capability) positively influence outsourcing performance both directly and via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governance misalignment. While a retained technical expertise and outsourc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routines each positively influence outsourcing performance, they do so in distinctive ways.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and make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notion of a governance misalignment is firm‐specific, conditional on the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of the organization. This insight underscores the value of integrating transaction cost logic with capabilities‐based perspectives.  相似文献   

15.
动态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中国企业为样本对动态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战略过程对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关系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但是,不同的动态能力维度对绩效的不同方面影响程度也不同,动态外部协调能力对企业绩效各个方面影响的显著程度在所有维度中最为突出,是企业在超竞争环境中树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此外,动态能力构成维度间的路径关系表明,动态信息利用能力在企业动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节点作用,是企业培育动态能力路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聚焦于双元能力视角下微创新的实现过程和机制,结合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抖音短视频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了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驱动下,构建不同的双元能力以实现产品微创新的途径。研究发现:抖音短视频基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开发出不同的双元能力——技术、市场和价值双元能力;企业在产品创新的环节,通过不同双元能力的表现,实现不同的创新活动,最终实现产品的微创新改动。进而总结并提出了双元能力实现微创新的过程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子商务能力如何改善供应链绩效,基于IT过程观和能力层级观重新定义电子商务能力,识别了电子商务能力的两个维度:"电子商务系统能力"和"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并构建了一个联系电子商务系统能力、电子商务服务能力与供应链绩效的概念模型,揭示电子商务能力影响供应链绩效的机理。该模型不同于以往研究的价值在于:一是通过整合已有研究重新定义了电子商务能力概念;二是研究了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对电子商务系统能力和供应链绩效的中介影响。以152家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作为数据分析来源,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检验了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及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证实了电子商务能力两维构成的存在性,以及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对电子商务系统能力和供应链绩效之间关系的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运用组织双元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流动过程的双元文化机制、创新战略与科技企业创业绩效的关系框架,通过介入网络结构和领导调节因子来观察双元性三种前因机制的共同作用过程。对长江三角洲科技园区的283家小微创业型科技企业进行了实证调查,采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双元文化通过改善企业创新战略的均衡实施来提高其创业绩效,其对突破及利润导向的战略行为均有正向影响;网络关系强度和权力距离在双元文化与创新战略之间产生调节作用,网络关系强度对利润导向行为产生正向调节,权力距离对利润导向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它们对突破导向行为均呈负向调节。研究将双元视角引入到组织与战略关系研究当中,对信息时代下的中国科技企业创业创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整合TOE框架和企业资源观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电子商务战略感知模型。运用105家传统企业的调查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PLS)结构方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伙伴就绪、战略科学性、人力资源以及IS整合的感知是电子商务能力优势识别的主要影响因素。当前,管理者偏重于对IT技术认知和共享信息能力优势的识别。最后本文讨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ole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the values incorporated in a learning culture in promoting ambidexterity (the ability to explore new capabilities while exploiting existing ones) in teams involved in acquisition integrations. Data from a field study of an acquisition integration (N = 71 work teams) support hypotheses arguing that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learning culture, characterized by psychological safety, openness to diverse opinions, and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promote ambidexterity at the team level. We also found support fo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learning cul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