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促使移动医疗成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三甲医院大力推广移动医疗的背景下,如何确保系统的有效使用、提高患者就诊的感知价值进而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创新成为行业和学界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从患者的层面分析移动医疗中医患互动对患者感知价值的影响。①从价值共创理论视角探讨移动医疗中医患之间的知识共享为医疗服务带来的价值创新,比较移动医疗与传统医疗服务中医患互动的变化;②提出医患互动对患者感知价值的积极影响以及知识共享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的研究模型;③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人员在三甲医院的内科、外科和儿科挑选使用移动医疗技术的患者进行访谈,收集线上和线下不同科室420份患者的有效数据,运用Spss和Amos验证患者感知价值的结构维度以及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医患互动对患者感知价值有积极作用,知识共享在医患互动与患者感知价值之间起中介作用,并将模型解释度提高到0.683。传统医疗注重医生与患者的临床知识转移,移动医疗不仅实现了临床知识的充分转移,还实现了患者知识的采集,形成了医生知识和患者知识的聚集效应,以及所有知识在网络中的共享机制,这些知识的共享为患者就医带来效率价值、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        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移动医疗中患者感知价值形成机制的范式研究,以及医患互动和医患知识共享行为等领域的研究,为医院如何设计移动医疗应用、满足患者就医需求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
尹进  胡祥培  郑毅 《管理科学》2017,30(3):75-82
 社会化商务中,消费者依赖在线口口相传建立感知信任,其本质是复杂网络上的多源信任融合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多源信任融合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以主观逻辑方法为代表形成了信任融合方法的研究体系。然而,由于社交网络中消费者感知信任的多源性和高度主观性以及用户生成内容的海量化,给多源信任融合模型带来量化难、实时处理难和融合难等问题。        针对上述难题,提出“先聚类、后融合”的研究思路,先对海量推荐信息进行聚类,再融入感知信任的主观因素构建多源信任融合模型。首先,将推荐信息间的相似性作为节点关系,从社交网络中抽取出推荐信息相似性网络,用谱平分方法对聚簇进行划分,实现对推荐信息的聚类;其次,用网络属性度量感知信任的影响因素,从复杂网络视角出发,提出消费者感知信任定性因素的量化方法;再次,以多属性决策方法为基础,改进主观逻辑方法构建多源信任融合模型,从而将感知信任的影响因素融入主观逻辑方法,突破主观逻辑方法只考虑推荐信息和网络路径的局限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推荐信息实验数据进行聚类,并分析主观因素对感知信任意见空间的调节作用,验证模型的可行性。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模型能够快速划分推荐信息相似性网络,客观地量化感知信任的影响因素,使其融入信任度计算之中,且能够体现消费者感知信任的主观性和异质性。从仿真实验结果看,该模型能够有效解决大规模社会网络中推荐信息海量化问题,权威程度、从众行为和主体间亲密度等影响因素对信任度计算结果起调节作用。该模型将信任融合模型扩展到社会化商务领域,可以帮助商家评价已有消费群体对新消费者感知信任的影响力,为大规模网络中消费者感知信任的度量和预测提供新视角,为商家实时分析消费者感知信任意向和制定营销策略提供方法支持。对于难以建立新消费者信任的商家,可以通过制定激励机制来提高用户生成内容量,培养或引入权威人士作为明星节点,建立有主题的小社区等形式来促进主体间交流,增强消费者之间的亲密度,从而提高消费者感知信任。  相似文献   

3.
李嘉  唐洁  蒋玲  陈晋  刘璇 《管理科学》2018,31(1):15-32
 在线健康咨询服务是电子健康领域一个新兴的应用,对于减少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公平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平台的繁荣离不开医生的持续参与,而获得满意的金钱回报是医生持续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在线健康咨询市场中的价格溢价对医生、平台和病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考察在线健康咨询市场中的价格溢价问题,根据在线健康咨询市场的特点提出地位和声誉两种重要的信号机制;从不确定性角度出发,识别出在线服务年限、疾病隐私程度和疾病严重程度3个对信号机制产生调节作用的重要变量;针对糖尿病、胰腺癌、小儿肺炎和不孕不育4种疾病,从好大夫网上连续收集5个月所有医生的相关信息,验证研究模型和假设。        研究结果表明,地位和声誉对价格溢价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医生在线服务年限的增加,地位对获取价格溢价的作用逐渐下降;当用户咨询隐私类疾病时会更加关注医生的声誉,因而愿意向高声誉的医生支付更高的服务费用;当疾病严重程度较高时,用户面临巨大风险,更愿意去线下的大医院当面就诊。由于对平台的不信任导致需求萎缩,因而即使是有非常高声誉的医生,也难以在线上获得更高的价格溢价。        研究结果为在线健康咨询平台上的医生、用户和平台运营商提供若干指导,有助于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的医生理解如何获得更高的价格溢价,有助于用户用合理的价格选择合适的医生,有助于平台服务商留住医生(尤其是好医生),促进平台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曹倩  于斌  王熹 《管理科学》2018,31(4):135-147
  血液作为“生命礼物”,能否保质保量地及时供应,直接关乎需血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血液供求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近年来中国局部性的“血荒”频频发生。破解“血荒”困局,保障血液供给和血液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社会问题。         基于个体文化价值观视角,运用实验和调查研究方法,探究个体权力距离感对献血动机和献血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1和研究3采用实验方法,以高校学生作为被试。研究2采用调查研究方法,以社会人士(非学生)作为被试。研究1操控个体的权力距离感,实验检验权力距离感对献血动机和献血意愿的影响;研究2剖析权力距离感对献血动机和献血意愿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3实验检验权力距离感对献血动机和献血意愿影响的边界条件。         研究1通过实验启动的方式临时操控个体的权力距离感,发现个体权力距离感与献血动机和献血意愿显著负相关。研究2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非学生被试,个体权力距离感对献血动机和献血意愿的负向影响依然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感知责任起部分中介作用,Bootstrap法统计结果表明感知责任对献血动机和献血意愿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147和-0.172。研究3通过实验的方式操控个体对采供血组织的感知信任,发现在个体对采供血组织感知信任度低时,权力距离感对献血动机和献血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在感知信任程度高时,权力距离感对献血动机和献血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         研究结果从个体视角验证了权力距离感显著负向影响献血行为,厘清了其影响机理和边界条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采供血组织应该提高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并侧重发布可以激发个体感知责任的宣传信息,以招募无偿献血志愿者,扩大献血者群体。  相似文献   

5.
  基于理性认知的经典技术接受理论已经难以全面解析用户对于支付服务的使用行为和意愿,与此同时,用户附着在各种移动支付服务上的情感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一些新兴小众产品,用户投射在其上的情感强度很可能潜在地成为其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作为一种小众支付服务的Apple Pay,自上市以来,用户的使用意愿低一直是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用户对Apple Pay的使用意愿。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结合情感依恋视角,构建用户对Apple Pay使用意愿的理论模型,并探究情感依恋影响用户使用意愿的机制。为验证研究假设,在线收集202份有效问卷,采用SmartPLS 2.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①感知收益、社会规范和移动支付经验对用户使用Apple Pay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情感依恋对用户使用Apple Pay的意愿有显著的直接作用,还会显著削弱感知收益和移动支付经验对用户使用Apple Pay意愿的正向作用,并边际增强社会规范与用户使用Apple Pay意愿之间的关系。         在理论层面,界定了情感依恋对于用户采纳Apple Pay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技术接受理论,并将情感依恋和计划行为理论统一到一个理论框架内。同时揭示了情感依恋会降低用户采纳Apple Pay时的条件要求,可以为后续对非理性因素的研究提供思路。在管理实践层面,研究结果也对Apple Pay这类小众产品在技术趋同而又竞争激烈环境下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移动购物是提供购物服务的一种移动商务模式,它真正实现移动与购物的完美结合。随着移动购物的普及,移动购物用户的持续使用问题引起普遍关注。现有用户的留存率不仅影响移动购物企业的盈利水平,也是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研究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对于移动购物企业在当前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有重要意义。        基于沉浸理论、隐私计算理论和已有的相关研究,聚焦用户移动购物的体验,从移动购物应用特征和用户个体特质双重视角出发,将移动购物的用户体验划分为沉浸体验特性、沉浸体验权衡状态、沉浸体验结果3个阶段,构建移动购物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三阶段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Spss 19.0和Amos 22.0对收集的346份有效数据进行结构方程路径分析,以验证提出的研究假设。        研究结果表明,体现移动购物应用特征方面的感知质量、感知交互和感知愉悦显著提高用户信任,感知愉悦的影响最大,感知质量和感知愉悦显著缓解用户的隐私担忧;体现用户个体特质的涉入度和自我效能对用户信任产生积极影响,专注度和涉入度能够缓解用户对个人隐私的担忧;用户通过信任和隐私担忧的权衡决定是否持续使用该移动购物应用,且信任和隐私担忧通过影响自我披露意愿间接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        研究结论不仅为学者全面而深入探究移动购物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移动应用开发商和移动服务商开发设计有效的移动购物应用,提高现有用户的留存率,进而促进移动购物企业盈利提供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线社交网络的持续发展和公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促进了在线健康社区的兴起和繁荣。健康社区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获取医疗资源并分享知识、经验和情感的开放式平台。由于其在为用户和患者提供丰富的医疗信息和知识资源、满足用户间的社交需求等方面表现突出,近年来,国内外在线健康社区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社区的各种行为中,发帖和回帖是社区中用户社交行为的重要体现,是维系社区繁荣的根本,因此对社区中用户回帖行为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糖尿病在线健康社区甜蜜家园网站为研究对象,基于该网站2015年1月~6月的社区发帖和回帖数据以及所有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构建健康社区的用户回帖有向网络,该网络包含边和节点两部分属性信息;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该网络中网络结构和节点属性对回帖网络形成的影响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回帖网络同时具有互惠性和传递性特征,互惠性表明社区中的用户倾向于互相回帖,传递性表明该网络有很好的发展潜力。节点属性对用户回帖行为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其中,用户倾向于对同质性(类型同质性)用户回帖;社会资本(如好友数量、活跃度)高的用户能获得更高的回帖概率;大量给他人回帖的用户和新用户更易获得他人的回帖。        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在线健康社区中用户行为机理的研究范式,以及电子健康、在线社交网络、健康社区、论坛回帖行为等领域的研究,并对社区的管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利于指导社区的设计机制,如鼓励新人多发帖、引导有较大影响力的用户(如管理者和活跃度高的用户)发帖互动、进一步促进同质用户间的信息交流等,这些机制进一步促进和引导论坛中用户间的信息交互,对论坛持续繁荣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琪  任小静 《管理科学》2017,30(4):139-150
 随着在线评论机制的完善,各大网络购物平台设置了追加评论的功能,消费者可在初次评论后一定时间段内针对同一产品再次评论。目前追加评论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已有关于含追加的在线评论研究中,大多是针对含追加评论与未追加评论之间、含追加评论中一致性追加评论与矛盾性追加评论之间的感知有用性差异进行比较研究,较少研究分析矛盾性追加评论之间,即初次评论与追加评论情感方向不一致的情况下含追加评论的感知有用性差异。        将矛盾性追加评论分为初次评论为正、追加评论为负和初次评论为负、追加评论为正两种情况,基于归因理论和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视角,探讨矛盾性追加评论对感知有用性差异的影响效应以及不同产品卷入度对矛盾性追加评论感知有用性差异的调节作用。实验均以大学生为样本,从天猫商城真实的评论环境中获取的在线追加评论作为实验数据,采用曼-惠特尼秩和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两种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矛盾性追加评论中,初次评论为正、追加评论为负的含追加评论感知有用性显著高于初次评论为负、追加评论为正的在线评论;②产品卷入度对矛盾性追加评论感知有用性差异具有调节作用,对于高卷入度产品而言,正-负追加组和负-正追加组感知有用性差异显著;对于低卷入度产品而言,这种差异不显著。        从理论上讲,研究结论进一步完善了含追加在线评论的研究框架,并引入了产品卷入度这一调节变量,解释了人们对矛盾性信息感知的差异。研究结论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由于消费者更加关注正-负追加组的在线评论,企业应采取措施降低负面追加评论对产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消费者在线购物的低参与度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感知风险理论的引入对于解释网上购买行为作出了有力的解释,但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感知风险时更多的是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关注消费者所感受到的全部的感知风险,而忽略了在线交易这种方式的特殊性,在线交易只不过是传统的线下交易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消费者在线购物时不可避免地要将在线购物和线下购物相比较。因此本文着重从电子商务与线下交易方式的不同之处,分析消费者在选择在线交易所感知到的风险因素,力求更贴合实际地解释消费者在线购物参与度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内外研究多数探讨在线口碑传播的动机、效果和影响因素等,而这些探讨是基于在线口碑传播接收者可以有效接收口碑发送者信息假设基础上的,如果假设不成立,那么针对接收者的研究也就难以成立,因此研究在线口碑传播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十分有必要。         无论从口碑发送者的传播目的,还是从口碑接收者的感知能力的角度看,在线口碑传播的有效性取决于诸多不确定因素。基于BRUNSWIK透镜模型理论,建立在线口碑传播模型,探讨在模型的编码、传播、解码过程中,在线口碑接收者能否有效感知到发送者想要传播的态度和情绪。同时,提出自动文本分析方法产生的语言指标简化近端线索和远端线索的识别。基于在线口碑传播模型及其简化模型提出相关假设,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口碑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实验数据,并运用自动文本分析方法将口碑发送者的评论生成语言指标,利用Spss和Lisrel进行统计分析和模型修正。         研究结果表明,在线口碑发送者的传播目的可以有效地被接收者感知,且显著影响接收者的态度、情绪和购买意愿,但口碑接收者对感知积极情绪持谨慎态度;确定了在有效在线口碑传播过程中发送者的远端线索和接收者的近端线索,得出9个可靠的传播线索;语言指标比星级评价能更好地解释在线口碑参与者的态度和情绪;初步证明语言指标可以代替远端线索和近端线索,利用自动文本分析方法可以简化对在线口碑参与者的态度和情绪的预测。         传播线索可以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与星级评价相比,更要注意文本评论的重要影响,可利用文本分析方法监测在线口碑状态,以了解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研究结果对企业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