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新建教授提出了本文/文本这一有效而实用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本文旨在分析他提出这一范式背后的学术思考与学术脉络,重点以他的民歌研究为例来说明其对"本文事像"的探求与实践,并阐释这一研究路径对文学人类学学科发展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人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彭兆荣教授以自己在西南的学术经历为线索,讨论了人类学与族群、区域、文学、旅游、遗产等研究领域的关系,对目前学术界的学派划分、学科界限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倡导一种无边界的人类学研究.并以西南为例,对"学派"、"遗产"等概念在中国的使用进行了谱系梳理和辨析,对于我们了解西南地区的旅游人类学和遗产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1年,以"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为题的学术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立项,标志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文章在此回顾了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感谢了支持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前辈,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警醒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2011年,以“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为题的学术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立项.标志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文章在此回顾了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感谢了支持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前辈,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警醒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江华教授在访谈中从自己的个人学术经历出发,谈到了他对广西地方社会的长时段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广西人类学研究与西南人类学研究的关系,触及了西南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有关中国区域社会中地方性社会知识如何呈现等人类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29(4):F0002-F0002
徐新建教授,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系主任,哈佛、剑桥和悉尼大学访问学者,四川省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重点基地研究员、国家985创新平台“民族文化遗产方向”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日本著名汉学家石川三位男教授在研究《诗经》、《楚辞》上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并举实例对石川教授将文化人类学引入到文学研究中来的学术路径作了说明。文章希望中国学人能从石川教授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中吸取到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2012年10月31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叶舒宪教授和该校校长户思社教授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揭牌仪式由该校中文学院院长张保宁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9.
张佩国教授在访谈中从自己的个人学术经历出发,谈到他对华北、江南以及徽州乡村社会的地权、林权、坟山等问题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历史人类学方法在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涵盖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和知识论等人类学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13年6月22日至23日,文学人类学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结合研讨会主题及文学人类学近期研究动向,综观研讨会全程,可归纳为超越文字限制的跨学科范式,N级编码理论,玉石文化,神话(兼原型)、族群(兼民族)、仪式(兼民俗)、生态、宗教信仰等文学人类学研究热点以及文学的人类学批评等五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内蕴的文化心理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不衰的精神影响,并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王立教授在多年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的基础上,由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的<武侠文化通论>从主题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对武侠文化进行了观照,体现出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学术胸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主题是"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并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神话历史"、"遗产与历史"、"族群与历史"和"证据法"展开热烈讨论,这一议题继续凸显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创建中山大学六十周年而举办的人类学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一日至十六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这实际上是我国第一次国际性的人类学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和我国各地及香港的人类学专家、学者、教授共八十多人。提交这次学术讨论会的论文有七十多篇,包含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和体质人类学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杨成志、吴汝康、岑麒祥、梁钊韬、秒浦、高华年、严学宭、石兴邦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人类学家郑德坤教授,日本人类学家竹村卓二教授、王崧兴教授,美国人类学家颇特教授、顾尤勤、顾定国副教授及加拿大伯兰特教授等在大会及分组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或发言。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相互切磋,广泛地交流了人类学学科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着重对我国南方文化的特点及研究方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李绍明教授作为老一代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术转型中应时而变,积极参与,在西南人类学学术史的总结与讨论和研究的继续推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四川及西南人类学近期的活跃.惜先生仙逝,不能面命吾等.本文谨对近期李绍明教授在这两方面的学术实践略加梳理,以表纪念之意.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中,叶舒宪《人类学与文学的互惠——小议列维—斯特劳斯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他对人类学与文学关系的有趣而深刻的思考。张玉《关于"四重证据法"之学术考察——从国学到文学人类学》是对叶舒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中国社科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文艺研究》编辑部等九个单位发起,由湖南科技大学和湘潭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5月13日至17日在湖南省湘潭市举行。自1997年厦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一直在沉默中潜行,成为文学困境中的一抹亮色。时隔八年,来自全国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五十余位学者又汇聚一堂,回顾和清理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当下一些前沿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一、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20世纪后期,…  相似文献   

17.
弗雷泽广阔的全球视野和贯通古今的知识贮备为以比较研究为特色的新人文学开辟出路径,沿着这一路径,中国学者将中国的学问传统与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全球化视野相联结,逐渐走向了文学研究与人类学视野相结合的跨学科方向——文学人类学。中国文学人类学在历经十余年的开拓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中国文学人类学独特的文化观(文学观),也就是将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无文字民族的多元活态文学提升到大传统的地位,用多重证据法来实现具体研究操作与理论建构的统一性。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凸显了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是文学人类学:理念与方法,共刊发四篇文章。叶舒宪《文学人类学的学术伦理》指出的是,文学人类学不只是研究文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学理念。萧兵《文学人类学:一种生存方式》以亲身的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1月,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和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等团体的协助下,跨学科学术平台"文学人类学与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中心成立之际举办了题为"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话语和方法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近年来颇受学术界青睐,学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国内学术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文学人类学的另一种类别和形式的“人类学文学”则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这种写作能体现学科的综合和打通优势,值得提倡和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