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情态动词成为情态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传统语义观把语境赋予的意义看做语言本身的意义,静态地研究语言意义。传统语义观混淆情态动词的语用和语义,语用规则把使用中的语境意义看做语用意义。研究证明,情态动词意义是语义和语用的凝结,情态动词的语用渗透到情态动词语义及使用等各个方面,即情态动词语用具有综观性。  相似文献   

2.
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和情态序列的选择倾向是评价英语学习者语言水平和语用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比较国内基于语料库的多项研究发现,我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总体高于本族语者,且少数几个情态动词can、will、should和must显著超用,过多使用义务情态序列,过少使用认识情态序列。这类情态动词和情态序列的误用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伦理性、意向性和保守性三方面的影响,有必要在教学中干预和引导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中注重思维转换,不仅具备语法准确性,也要达成语用适切性。  相似文献   

3.
精确性是立法语言的灵魂,而模糊性又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立法语言中究竟应当如何认识、把握、协调这两种特性之间的关系,值得深究.通过创建英国成文法语料库,依赖于语料库的分析路径,围绕情态模糊限制语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得以透过观念的误解和事物的表象,清晰地看到:立法语言内蕴的“模糊性”是无法回避或消除的;这些“模糊性”极强的情态模糊限制语具有其他词语所不可替代的语用功能;较通用语言而言,立法语言中的情态模糊语的情态意义更明确,更具有强调意义,以便概括复杂多变的法律现象,从而保证法律的广泛适用性,进而实现法律的精准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4.
情态陪义是主体对基义 (所指 )的感情、态度和评价 ,它是言语性的 ,属于语用学范畴 ,是动态的、非规约意义 ,也就是说 ,情态陪义随着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而语境的范畴越来越宽泛 ,它包括使用语言的一切主客观因素 ,如作品的上下文、民族、地理环境、时代、使用语言的群体以及语言本身等 ,情态陪义在这些不同的语境中不断地发生变化 ,或褒或贬 ,或喜或忧 ,或爱或憎 ,把握这些不同对于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司法强调客观、具体和可描述化.同时,强制性的要求现实世界必须符合该“司法规则”,否则,即为其所否定.但是,语言并不是先在的,更不是事实的唯一表现形式,司法单纯地要求事实的语言化和书面化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古代的司法曾经极大的承认并运用情态证据;情态证据的运用也在现代司法尤其是西方司法中广泛存在.情态证据运用是一种对非语言因素的司法回应.情态证据具有即时性、依赖性、难以描述性、特殊效力性和可促成性.情态证据分为语言性情态证据、情感性情态证据和展示性情态证据.在证据归类上,语言性情态证据属于证人证言,情感性情态证据属于物证,展示性情态证据则当然属于展示性证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语言的人际功能视角解读科菲·安南《千年峰会演讲》。该演讲词大量使用具有高量值的责任情态表达方式和表示积极语言的情态动词,这些词语的使用表现了演讲人自身积极主观的责任情态。演讲中由于演讲人的角色不同,其在演讲时所选用的责任情态动词、使用的句式及语气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情态是语言使用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有助于说话者对疑问、肯定和模糊语义的表达,不少语言专家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情态手段的使用上远不及本族语者,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对情态手段的使用只能靠自己习得,而不可学得,基于这一信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略这一语言环节,出于对这一观念的怀疑,本研究旨在对大学生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情态手段运用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供相对应的教学办法和对策,提升学生口语和书面语中情态手段使用的准确性和适恰性。  相似文献   

8.
现实否定只与动力情态语义相容,"没"对多义情态动词的多个义项在语言理解过程中有过滤作用."没ModVp"与"没Vp"在语义上存在着区别和内在联系:"没Vp"否定已然事件,"没ModVp"否定主体使事件实现的致能条件,表达主体对实现过去事件的致能条件的缺失;但从对致能条件的否定可达到对事件实现的否定.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信仰佛教,爱好禅宗,受禅宗"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的语言观影响,他借鉴了禅宗一些语言表达方法用于诗歌创作,但在他的诗学思想中,讲究句法是与追求意蕴是并重的,只有在高远意境的役使驱动下,造语精工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情态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学术书评进行对比研究。两种语言都使用了大量的认知情态表达,且隐性表达多于显性表达,这既体现了礼貌原则,又可以避免原书作者和读者潜在的批评,而且还不会影响信息的传递。但是英语中的主观性认知情态比例和显性认知情态比例都要高于汉语。这一不同点反映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模糊语言的客观存在,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语言表达层次和效果的必要手段.从美学意义上探索模糊语言,其实质通常体现在本体模糊和认识模糊的混合体,对语用合作原则的违反,对礼貌原则的遵守和对语言艺术的美学追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人际语法隐喻作为语法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际意义在语气和情态方面的非一致式表达。语言形式不同,则其传达的语言意义也不尽相同。从语用学、社会学、语篇分析等多个维度综合考察人际语法隐喻非常规表达的语言学意义,挖掘其折射出的特殊人际意义,从而探求人际语法隐喻使用的语言学理据。  相似文献   

13.
胡伟 《殷都学刊》2010,31(3):38-43
对西汉时期的动词从情态的角度进行研究,统计了西汉时期的情态动词,并按意义分成三类:可能类情态动词、意愿类情态动词、应当类情态动词。对每一个情态动词进行描写,整理出了西汉时期情态动词的情态语义系统。  相似文献   

14.
鲍文 《兰州学刊》2009,(12):166-168
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意义理论。文章从指称与表达式、意向性授予活动和意向性充实活动等方面讨论胡塞尔意义理论的核心主旨,指出胡塞尔的语言哲学思想揭示了意识和语言表达的意向性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志英 《学术探索》2013,(11):74-76
“不是X,而是Y”既可以否定语义真值也可以否定非真值,否定非真值时属于元语否定,并且已经固化为一个很成熟的构式,其构式义表示强调义。此构式是在语义否定基础上形成的,它是语言表达主观性的产物;此构式形成以后构式与构件相互压制,使得此构式更加成熟化和抽象化;它是一种言语表达策略,可以突显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和视角,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珊辉 《云梦学刊》2001,22(2):102-104
英语情态语法范畴进入了动词语法范畴的总体系.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是相互交错,自成体系.与其他动词相比,情态动词主要满足语用和语义的需要;其他动词满足语法的需要.所以,分相论述,探讨情态动词所凝结的语用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郑燕芳 《南方论刊》2007,(10):56-57
在日常口语交流中,"嗯"除了表达一定的语义功能,还常常起着微妙的情态意义、话语意义的传达作用。本文就是在分析它的语义功能的基础上,重点从话语标记的角度分析"嗯"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中日语言表达中,美化、粉饰、回避、暗示、文明等婉曲话语非常多见,是普遍的表达现象.婉曲话语主要是为了避免引起听话人的反感、不满和不快,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际或实现交际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婉曲话语不仅出现在语言表达中,有时也出现在借助体态表达的非语言手段中.但语言和非语言婉曲表达很多时候是为了追求它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说话人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话语对象、不同的话语内容而选择婉曲话语,这些婉曲话语有时是真实的,有时是不完全真实的.同时,婉曲话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我们都可以从婉曲话语求"真"来探讨中日两国婉曲话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形容词活用这种语法现象远产生于上古时期,一直存在、发展,延续到现在,只是现代语法研究者大都把它们叫做“兼类词”罢了。这种形容词的活用或兼类的现象生命力为什么这样顽强?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这种现象在语言表达和社会交际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恐怕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原因。因为任何事物,能产生,就必然有它得以产生的条件;能存在,就必然有它得以存在的价值;能延续,就必然有它得以延续的意义。本文想专门谈谈古今汉语中形容词活用的作用和意义问题。1.用形容词的性状与情态表示具有这种性质与情态的事物。形容词本来是表…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媒介,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最重要、最经常的一种手段。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素养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智能的开发。因此研究、探索数学教学语言的特征及其运用艺术,这对增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