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中西方历史的演化,从各种艺术门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论出当代数字媒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从数字媒体的特征,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等方面来综合阐述数字媒体主要是网络媒体对当代大众的审美情趣所造成的影响,并且探究数字媒体对大众审美趣味所带来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中西方历史的演化,从各种艺术门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论出当代数字媒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从数字媒体的特征,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等方面来综合阐述数字煤体主要是网络媒体对当代大众的审美情趣所造成的影响,并且探究数字媒体对大众审美趣味所带来的解放.  相似文献   

3.
媒体融合推动了电视的新媒体化进程,同时,电视在科技、艺术等方面也影响着新兴媒体的发展走向,形成了新兴媒体的电视化现象。以电视为基础的传统媒体具有打造新型媒体的传统优势,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互构、趋同的发展态势表明,媒体一体化发展需要吸收传统媒体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全面评估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双重影响力,进而打造以人的身体为感知中心的新型媒体。  相似文献   

4.
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推动下,人类文化形态正在向视听文化发生着总体性、革命性的转型.以文化传播介质为基本标志,人类文化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非语言时代、听说时代、阅读时代和视听时代.视听文化在当代人类文化时空中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扩张力,视听无处不在.各类传统文化形态以各种方式向当代视听汇聚和接轨.泛视听化、融合化、社会化、产业化和个性化是文化视听时代的总体特征.视听时代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繁荣的新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危机、文化风险和文化异化的时代.因此,必须处理好阅读与视听,大众化与精英化,传承与创新,技术、内容与价值,视听泛在与媒介素养,发展与监管以及人性化与异化的关系,从国家战略高度部署视听文化发展规划,建设“视听中国”.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IPTV、车载移动电视为代表的数字视听新兴媒体发展迅速。由于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独特功能,它收视更方便,产品更多样,互动更自由,能随时随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受众愿望,市场前景诱人。但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新媒体的推广与商用还需要跨越政策的鸿沟,需要打破行业垄断,消除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政策壁垒,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形成公平、开放、统一、有序的新型媒体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6.
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动和需求特征,把网络作为纸质媒体的延伸,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媒体的改造,围绕新闻信息产品整合及其它相关增值服务的开发,推进传统媒体新闻信息资源产品数字化,实行收藏数字化、数据格式规范化、数字传递网络化,构建服务系统化的信息资源数字共享平台,多层次适应各类受众需求,以提高传统媒体的综合竞争力。这是传统媒体把信息数字化作为提升整体实力,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媒体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数字时代的媒介互动与传统媒体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与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相对比,才具有意义;换言之,传统媒体因为新媒体的崛起而被赋予某些其原本不具备的象征意义。同样地,新媒体也是在与传统媒体的对比中凸显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既竞争排斥又相互依存。同为大众传播媒体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身处相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无疑面临某些共同的困惑和相似的选择;同时,作为相对比而存在的两极,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又面临着各有差异的受众,代表着不尽一致的利益诉求,因而必然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心理期待,在一些问题上又必须作出不同的选择。作为社会公共传播机器,新旧大众传播媒体除了相互印证而获得其存在的价值之外,随着人人皆媒体时代的到来,还与日益兴盛的自媒体传播构成竞争。这使数字时代的传播格局变得更为复杂微妙。如此,传统媒体便又多了一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创造不同于其它艺术创造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语言的创造。语言不仅是文学创造的媒介、手段和工具,而且是文学作品的本体存在方式和价值符号载体,作家只能用语言媒体去把握主体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支配思维并决定认识的方式,引导人们建造意识的大厦”,当作家运用一种语言时,也就是运用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式去序化自身的审美心理内容,创造艺术幻象世界。因而,文学的创造过程,就是作家以个性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去感应现实生活,再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去外化审美心理内容的语符化过程,语言能力运载着语符感性化了的审美对象,经历了由隐至显的  相似文献   

9.
审美构形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审美创造的最为关键的一种能力,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创造时在头脑中将杂多的材料构成一个“完形”的心理能力。审美构形能力有明显的想像性质,而这种想像虽然是内在的,却又是轮廓分明的。审美构形有着内视听及其整一性和运动感,它是以审美知觉为构架方式的。审美构形能力与审美抽象问题有内在的联系。它相对于模仿,体现了突出的主体性和感性化,而不同于外在形式的物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武欣博 《学术探索》2012,(6):110-112
个性化、即时化与低成本的媒体新平台对传统通信与媒体的格局和产业形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报纸销量锐减,报业巨头陷入困境,实体书店乏人问津。本文对移动互联新媒体报纸与传统媒体作了比较,并对对其如何利用、应对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数字技术为科技基础的、以多媒体电脑为硬件载体的、以网络为运作形式的国际互联网正在占领传统媒体的阵地。传统媒体的一支———广播媒体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因此,广播媒体与互联网结合,实现网络广播,以谋求自身的快速发展,使广播媒体重新走上振兴之路,这是目前广播传媒所要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此分析了广播媒体实现网络广播的不利因素和可行性,得出网络广播必将成为前沿产业。  相似文献   

12.
刘迅 《理论界》2005,(7):189-190
必须自觉地形成视听语言的形式美感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把握视听语言的构成元素及其形式层面的审美价值.只有这样,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时,才能够逐步透视到影视作品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而获得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信息采编、传播渠道、媒介平台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业态稳步拓展,播音主持人的传播媒介、工作场景、受众群体已在悄然改变.面对这些变化,播音主持人应如何把控新时代语言特点,增强语言表现力,如何加强体态、情感、环境等副语言的应用,本文将作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艺术审美的直觉性,往往在于"我们一睁开眼睛去看一个形象或一张开耳朵去听声音",其景象(形象)和声音在艺术形式上又有独特的地位和审美价值.笔者称之为"视听之美".这种"视听之美"的构成,就审美主体(人)来说,又与其审美感觉器官功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值得分析、比较和研究.人的审美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视觉、听觉不同,相应构成的景象美和声音美的表现和特征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审美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有别于传统审美文化的新特点 ,即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化、多元化、感官化、娱乐化。审美与生活的同一化是当代审美文化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 ,多元化、娱乐化、感官化是审美与生活同一化后的必然结果。新特征的形成有着哲学、社会心理、宗教、经济及科技等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作为视听语言之一的长镜头的充分运用,对电视剧的审美品格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参与构图,体现环境的真实感,体现人物情绪的真实感,对于电视剧"中近景艺术论"也是一种解构与颠覆.  相似文献   

17.
对时域空间的观照,中国美学有着多样而丰厚的形态,是中国人所独具特色的思维理念和观照方式的集中体现。时间观念不是天文学或数学观念,而是审美观念——对时间的审美:打破时间的自然值和固有节奏,具备了鲜明的审美属性。空间结构也不完全是自然结构组合,而是审美结构表征。在中国诗美学中,"咫尺千里"、"芥子须弥"是一条重要的审美评价标准。空间感张力在诗歌中往往通过主体感觉变移和幻化来实现。而对生存空间的审美,导源于主体精神的追寻。时域空间的交错组合,体现了结构型审美原理,涵茹着感觉化的意识,蕴蓄着历史涵值。中国哲学说到底是一种心象意识学。先哲们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有生命的大化流行的整体,时空是归返自我的环周,仰观俯察作为独特的观照方式,以得视听之娱。因此,中国的时空审美,便有着丰厚的哲学渊源。  相似文献   

18.
赵燕萍 《兰州学刊》2003,(5):197-198
传统媒体对于现代社区的作用日趋增强。从社区的初始内涵看今日大众媒体 ,它们在致力于建立一种社区关系。社区功能的提出 ,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启发下保持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媒体通过增强互动性 ,增加生活化内容对应来自互联网和传统媒体内部的挑战。与互联网所建构虚拟社区相比 ,传统媒体的社区功能指向实在社区 ,表现为服务于社区的功能。它的实质是建立一种与实在社区相互补充、良性互动的媒体社区文化。媒体社区功能的提出首先是传统媒体保持竞争优势的选择。媒体的竞争基本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 ;二是报…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媒体出现的数十年间,出现了大量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大量新媒体艺术形态。当代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的艺术形式的探索不仅解构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解构了以往艺术作品的存在形式,而且颠覆了以往的美学和艺术哲学的审美阐释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与审美实践,使审美情境、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与审美心理、审美创造、审美接受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探析媒体融合视域下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在媒体融合视域下,《人民日报》推动媒体融合向移动化、微平台转型,提升移动传播力;应用互联网思维,推动语态创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最新技术,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产品;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塑造品牌合力,传播主流声音。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更趋向内容主流化、深度融合化、社交个性化、影响国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