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惠 《理论界》2008,29(3):185-187
不同时代都有各具特色的礼俗,但任何礼俗,都是前代旧俗的延续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的"过寿礼仪"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农村"过寿礼仪"的描述,对比今昔"过寿礼仪"的异同,突出人物的地位变化,表述了农村文化习俗逐渐由传统走向现代,从落后趋于文明的鲜明表征。  相似文献   

2.
我国文坛历来不乏"寿星级"大师,他们的养生之道各有千秋,我们来看看文坛的老寿星们是如何养生的。杨绛:见利不争寿自高很多人称赞104岁的杨绛女士(钱钟书夫人)是著名作家,她却说:"其实自己是没有这份野心的";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瞬间";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就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散架了"。她生活简朴,从不讲究。家里用的都是旧式的柜子、桌子,甚至连书房也没有。"  相似文献   

3.
寿祝文学(寿诗寿词),在中国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尤其南宋寿词创作之多,更是被前人质疑.但我们将它还原到民族悠久的文化背景中,会发现它始自原始的祭祀礼仪文化、发展于儒家倡导的中庸和谐的主流思潮,鼎盛于南宋新理学的勃然兴起.从原始祭祀到寿圣寿官再到寿亲寿友,涉及到各个时代各种层次的寿祝活动,寿祝文学的创作也就从一个个细微的角度真实而形象地反映着作者浓厚的生命意识和希冀社会"以和顺天、以和兴邦、以谐安民"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4.
《史记·老子列传》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他养寿的方法,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家八式保身操”。  相似文献   

5.
吴国伦年寿目前存有四种说法,李维桢、谈迁所载吴国伦卒年皆为万历二十一年,因此,确定吴国伦年寿主要需考证其生年。从吴国伦作品中寻找内证,并通过与李维桢所载生年对照,以此判断李氏所载是否准确,进而判断吴国伦年寿。王世贞较吴国伦早卒,但目前王世贞卒年也存几说,考证吴国伦年寿不能忽略王世贞卒年,只有考证出王世贞较为准确的卒年,才能更确切判断吴国伦年寿。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分析了南岳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现实传承,提出了南岳文化的核心是寿文化的新观念,并对南岳寿文化的研究、开发、利用作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1988年的《蒙古史研究》第二辑中载有高文德《元泰定帝寿年正误》一文。作者认为泰定帝“寿三十六”为讹误,订正为“寿五十三”。对此提出我的看法,以请教于高文德同志。 作者认为“寿三十六”与“至元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帝生于晋邸”的记载相抵牾,遂依据《元史》中的一些记载,提出五项论据,认为“寿三十六”应为“寿五十三”。 在第一项论据中作者说:“大德六年,晋王(泰定帝之父甘麻刺)薨,帝袭封,是为  相似文献   

8.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它们的发展变化,我们就会发现:第二人称碟词在殷商时期的卜辞中极少出现,"汝"、"乃"表示单数,"尔"为复数。西周时期,"女(汝)"、"乃"、"尔"、"若"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戎"为单数。春秋时期,"尔"、"女(汝)"可表示单数和复数,"乃"、"而"只表示单数。战国时期,"女(汝)"、"尔"、"若"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乃"基本为单数。秦至汉初,"若"、"女(汝)"可表示单数和复数,"而"、"乃"、"尔"只指称单数。西汉中晚期,"汝(女)"、"尔"、"若"、"而"可表示单数和复数,"乃"为单数。  相似文献   

9.
以《大学》"三纲"、"八目"为标准,可以发现《大学》所提及的小人、民、人、君子、贤人、仁人和圣人等属于逐步提升的人格境界。小人、民达不到"三纲"的标准,民是"明德""萌而未发"之人;人是有主体意识的,"明德"已发而未发,可能处在"格致正诚"的阶段之中,但是还达不到"修身"境地之人;君子能"明明德"、"亲民",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贤人有德有才,能够"治国",且能坚守与实践仁德,但达不到"止于至善"而"平天下"的理想境地;仁人、圣人属于完美的理想人格境界,尤其是圣人,能"止于至善"而"平天下"。  相似文献   

10.
张金梅 《兰州学刊》2010,(11):148-151
《春秋》五例——"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既为史笔,又是诗笔。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自司马迁首次以《春秋》笔法评论屈原《离骚》始,"微而显"、"婉而成章"、"为尊者讳"、"《春秋》笔法"等都成了诗歌批评的显话语,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人诗史相融兼通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1.
李红霞 《江淮论坛》2004,(3):127-130
本文从南宋朝野上下的祝寿风尚、理学思潮的影响、文人结社酬唱等外部环境和词体文学自身特点出发,全面系统地审视了南宋寿词繁盛的社会文化成因,藉以寻绎南宋寿词的价值及宋代社会政治、文化状况的某些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2.
寿夭不贰而死生贞,学诲不倦而仁智定. 出处:《周易外传》卷七,中华书局版. 赏析:这是王夫之论修身立命的一句名言,说明一个人只要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孜孜以行,就能够获致一种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定力并成就纯熟的道德品质.孟子说:“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夭寿指生命时间的短长,一般把没达到一定的年龄而逝世称之为“天”,而把长命或活得岁数大称之为“寿”.“不贰”,即不疑惑,诚如朱子所说“知天之至,修身以俟死,则事天以终身也.”  相似文献   

13.
刘顺 《船山学刊》2011,(3):63-66
汉儒说诗,以"诗言志"为论家之纲领,虽魏晋之时,另生"缘情"之说,然"以志节情"为谈艺之准绳,持而难改,贞观史家之诗论,亦大体准此,而孔颖达论诗能出新意。"诗缘情"、以"象"为体、兴必取"象"、三体三用与三用重"赋"等论诗之说,于有唐文学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4.
李聪 《理论界》2013,(1):84-87
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上个世纪8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所形成的"视界融合"曾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动力。"总体性"是黑格尔、马克思和卢卡奇思想的方法论特色:黑格尔从绝对精神的"总体性"出发,以之统摄万象,含纳无极,其意旨在"精神";马克思使思辨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通过精神和市民社会的勾连而形成唯物史观的"总体性",其特质在"交往";而卢卡奇则通过黑格尔激活马克思,从而复活了辩证法的能动"主体性",其意蕴在"行动"。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思维方法,呈现出由"精神"而"交往"直到"行动"的辩证路向,而对这种路向进行比较的最大意义就是能再次为当前处于多元精神冲突中的改革困局提供思想上的点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天参”试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朴 《文史哲》2001,(6):70-74
张载的"天参"概念,说的是宇宙和万物的本性。这个"参",既是一种参杂和合的作用,也是一个鼎立而三的数目,还可以用一个文字图象极两两来表示。这是由"一物两体"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基本的事实所形成的。他进一步指出,这样的"一"和"两",不仅有常识所谓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的关系,更以其神、化而存在着彼此相待、相得益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洗涤"义场成员众多,洗涤义的下位义由不同的义场成员分别承担。"一般洗涤动词"中包含"濯"、"溉(∧)"、"涤"、"洒"四词,其中"濯"为核心成员,而"洗"也已表现出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贾庆军 《殷都学刊》2011,(3):136-141
在考察黄宗羲关于"天"的概念时,我们会发现他提到了两种"天"的概念:一是他认为"天"即"气",是万物的始源;一是他认为"天"即"理",是万物的主宰。这两种概念是不冲突的,毋宁说是互补的。无论是"气"之天还是"理"之天,终归是一天。"理"之天不过是"气"之天的一项重要功能的体现。而这就展示了东方哲学的独特逻辑,即部分与整体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古人为我们描绘的"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的美好蓝图,这是人类追求长寿的最高理想。但是真正能够实现这一理想者实在少之又少。究其缘由,很大一部分是不懂养生,不知不觉做了很多有悖养生的事情。那么,谁有活100岁的潜质呢?如下的测试可以令你小试牛刀,你的得分即可折合成岁数。一起考一下你的养生常识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米芾与康有为的"卑唐"观念入手,通过分析两人"卑唐"的历史环境、原因、目的和意义,探究其差异和影响。两人皆由"学唐"走向"卑唐",前者无意于建立"卑唐"理论,而后者则是带有目的性的建构。米芾通过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对唐人进行了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尚意"书风的发展;而康有为目的性的"卑唐",为打唐碑对书坛的笼罩做出了新的创举,壮大了碑学的势力。  相似文献   

20.
《诗经.周南.关雎》之"好逑",前贤诠释众多,均无公论。本文认为"好逑"当释为"喜欢的女性伴侣"。根据如下。(1)《诗经》时代,"仇"与"雠"是同源关系,而与"逑"既无同源关系,亦不能通用。段玉裁、闻一多等前贤说"逑、仇古多通用"、"逑、仇古通",是没有根据的结论。(2)"逑"是为"求(裘)"的引申义"敛聚"、"女性配偶"等造的区别字,由此"逑"与"求(裘)"构成了同源关系。《关雎》篇中的"逑"专称女性配偶,而不包含男性伴侣。(3)战国以后"仇"的词义外延扩大了,覆盖了所有的伴侣或朋友,不再专称男性伴侣或朋友,故时人引用《诗经》或有将"好逑"引作"好仇"者,由此而形成异文,尽管如此"逑"仍不与"仇"通用,"逑"虽能写作"仇",但"仇"却不能写作"逑"。(4)国人喜欢用"衣服"来比喻妻子、女友。这种习俗来源久远。古人最早就用裘衣来比喻性爱中的女伴、女友,于是"求"和"逑"就具有了称呼女性配偶的词义特征。(5)《关雎》的"好逑"是指男人"喜欢的女性伴侣",这类被喜欢的女性伴侣因久久追求而不易得手,故男人视之为"怨匹"、"冤家",今人或称"欢喜冤家",亦就是《关雎》所谓"好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