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文章分析总结了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的市场成败,指出当代受众的各种文化心理趋向:对逝去的美好生活方式的留恋、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价值观念、解构传统意义与重建价值体系、对民族文化的骄傲与对外族文化的好奇等。影视传播在进行文化建设与批判时,应充分考虑到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2.
浅谈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众是传播系统中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 ,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对受众研究的出发点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 ,从受众的认知心理、受众的需求心理及受众的心理效应来对受众心理进行整体把握 ,积极争取主动 ,进行前馈式的受众研究 ,这样会更能有效地把握受众心理的走势。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的传播活动中,受众的心理特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选择了新闻传播和文学传播两种类型,从传播活动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受众的目的和需要等方面,比较分析了这两种传播活动过程中受众心理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影视审美创作中的音响造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情绪变化是构成人物形象的重要方面.作为表现作品中人物心理情绪变化的音响造型,以其诸多的艺术特点,通过一次次的视界融合,为人们理解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与深度空间.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文化的繁荣,网络词汇从无到有的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这些词汇既具有技术性词汇的特点,也具有生活化的特点.作者从百度等网络语汇译名的评析出发,引出观点:网络语汇翻译的受众具有一些特别的心理特点,印追求新颖生动的审美心理、追求新鲜刺激的猎奇心理和追求简便高效的实用心理.因此,网络语汇翻译不仅要遵循:"忠实"的翻译原则,还要尊重网络受众的特殊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6.
周丹丹 《南都学坛》2008,28(2):86-87
在"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模式逐步被"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模式所代替的数字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给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信息的自由和方便,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和对媒体的态度,以网络人际传播交流为主体的受众心理分为交流沟通心理、选择性心理。网络信息一方面可以便捷地满足受众,另一方面它的信任度受一定条件制约。  相似文献   

7.
摄影者在再现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表达着内心的情感,这种对画面的捕捉带有摄影者的主观意志,而受众在观看照片时,会对照片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会由于摄影的瞬时性而产生联想和怀念的情绪,同时也会为照片中某个细节而深深感染,受众的心理感受是摄影者拍摄时应该加以思索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标题与受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探讨阅读新闻标题时受传双方心理的特点。受众心理的视觉规律和受众心理选择规律,赋予新闻标题新的含义;标题发展史潜含着受众心理流变,制作标题时契合受众心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广告受众心理进行分析,总结出新形势下广告受众心理的主要特点。具体受众心理分析是:一、感性心理:情趣情调;自我比拟;理想向往;流行时尚;交流互动;品牌偏好。二、理性——感性心理:实用价值观念变异;自我价值中的理性与感性;体现个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面对广大受众的一种文体,新闻标题是新闻的文眼。本文主要通过对新闻标题中几种常用修辞格的结构特点、语用效果的考察,来剖析新闻媒体语言对当今受众思维和心理特点的观照。  相似文献   

11.
不良社会新闻像一颗毒瘤影响着健康社会新闻的发展。本文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了不良社会新闻存在的原因 ,认为受众的原始生理需求、道德的高估心态与认同心理、现实中孤独乏味的心境是他们乐于接纳不良社会新闻的潜意识。文章认为 ,从受众心理特点出发 ,利用人的“至善原则”的精神追求 ,提高大众文化素养 ,是提高受众“自我”道德检查能力 ,远离不良社会新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传媒对受众的正面影响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受众在接受信息传播时还会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负效应心理。受众的负效应心理有五种具体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这种心理负效应的影响可以减少甚至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经济宣传报道在电视传播中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这既是国情国策的需要,也是广大百姓(受众)的需要.本文从传播学、电视传播理论及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分析电视经济报道与受众心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搞好电视经济报道的方法及规律,以更好地达到电视经济宣传报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受众对电视媒体的心理需要基本上可以简化为三类,即指向外部世界的信息需要、指向个体内部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以及以沟通交流为目的的社会化需要.电视的审美特性主要体现在现实性、虚幻性和综合性上,它们分别满足了受众各个层次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5.
电视审美特性与受众心理需要的满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众对电视媒体的心理需要基本上可以简化为三类,即指向外部世界的信息需要、指向个体内部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以及以沟通交流为目的的社会化需要。电视的审美特性主要体现在现实性、虚幻性和综合性上,它们分别满足了受众各个层次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6.
我们已进入到了形象竞争的时代,对于具体对象的评价与接受,是以形象认可为前提的。这就使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传统的产品竞争、服务竞争,走向了形象竞争。本文分析了影响公众解读企业形象的文化心理因素,从受众文化心理角度探讨了企业形象的特点,对企业形象的塑造进行了一定的心理学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新闻受众的接受心理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逆反性、参与性等特点,受众的话语权更加强烈。编辑应意识到受众心理的时代特点,以受众需要、受众接受为基点,增强受众意识、责任意识,强化选择、引导、暗示等功能,传达给受众一种正确的理念、积极的情操、高雅的境界,进而提升受众的接受品位。  相似文献   

18.
19.
当代中国大众的审美文化方式为韩国电视剧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韩国电视剧的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善"的宣扬,而且还普遍带有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同时,韩国电视剧追求外在表现形式的美学风格也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鉴于此,韩剧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陆呈风靡之势,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契合了当代多数受众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商品已经不仅仅是商品,而是成为了某种形象的象征,当你买进一个商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买进了一种观念、一种形象。在商品消费时代,受众侧重的是经济成本,而在形象消费时代,人们的消费心理则从侧重经济成本转向侧重心理成本。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广告形象与受众心理接受状况,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在这一点上又有殊途同归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