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践与自由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哲学家们热切关注的问题,对哲学家 来说,“实践” 与“自由” 始终是两个具有诱惑力的概念。因为哲学家自古以来关注着人生, 因而也就关注实践与自由。实践融涵着自由,追求自由的境界,是实现自由的有效途径,实 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可见,实践与自由具有内在的关联,怎 样理解实践也就怎样自由,怎样理解自由也就怎样理解实践,不同的自由观决定不同的实践 观。  相似文献   

2.
孔祥田 《北方论丛》2007,46(3):120-122
厘清杜威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视域”的转换是我们理解杜威政治哲学逻辑结构的必要前提。他从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到建立新的“经验”哲学的思考路径,可以理解为从传统哲学所重点关注的“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的思考逻辑。这个问题视域的转换,是杜威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线索和总体逻辑结构。在解决了哲学问题视域论证的基础上,他才最终确立了其政治哲学研究核心问题:民主。因此,“哲学家的问题”和“人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杜威政治哲学建立的“前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于认识客观世界来说,人的感官是否足够?这是过去的哲学家曾红争论过的问题。费尔巴哈在其名著《宗教本质讲演录》中曾这样写道:“……我们也没有理由可以设想,倘若人有更多的感官,人就会认识自然界的更多的属性或事物”,“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合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新1版,第630页)。对于费尔巴哈的这一主张,目前我国哲学界通常给予赞赏的评述。而在我们看来,人的感官是否足够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本  相似文献   

4.
追寻人类本性的“类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众多的人性理论中,“类”的人性观点更接近人的根本。基于这个根本,人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真正占有人的本质,成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人类发展史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发展史,应该被理解为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的进程与趋势,要求我们反思和确证人的“类本性”,理解与把握“类意识”生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类哲学”恰正是追寻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的思维尔式和哲学观点。这种哲学视角与境界,意味着当代中国哲学家对于人性问题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5.
对于绝对真理的不同思考问思真理是认识范畴。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于这一范畴的认识精华,构成了如今的关于真理的一套理论。真理论中认为:“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提供了绝对真理”,①或者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②以及定义式说:“无数相对真理之...  相似文献   

6.
王文臣 《理论界》2007,20(12):120-121
哲学从米利都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理性主义的。理性便被历代哲学家所关注、探索,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奠基石。而不同时代的不同哲学家对理性主义的理解和阐释又各有差异、形成了各种流派和观点。今天,我们从源头上再一次弄清楚理性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对于我们以理性的哲学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哲学”是一个历史概念哲学这个概念很古老了。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就尝试着运用自己的理性去理解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从那时起,哲学就作为与原始幻想意识相对立的最早的理论思维,同科学一起诞生了。然而对于哲学,却又从未有过一致的看法,也不存在为大家所公认的定义。不同时代不同派別的人们,不仅哲学观点互相抵牾,对于哲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也是各异其是的,以致“什么是哲学”这个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对哲学家们却往往成了甚感头痛的大难题。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论述过“否定”,最突出的莫过于黑格尔的辩证否定和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还有一些哲学家,虽不直接诉诸“否定”这个概念,但都涉及到否定,如老庄、皮罗的怀疑论,现代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等。但这些哲学家的共同局限,都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范围内谈“否定”,或者是外在于人谈否定。“否定”充其量也就成为主体的一种认识功能,或者成为对这种认识功能的“弃绝”。在黑格尔那里,“否定”只是他的“绝对精神”作辩证运动的一个环节(与肯定并列)。一方面,“绝对精神”本身是外在于人的,人只是绝对精神运动的一个结果;另一方面,即使“绝对精神”内化于人,“否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它是怎样发展运动的?有些什么运动特点和规律?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与认识它?对于这些问题,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各个时期,我们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今天看来,还有重新思考、研究和认识的必要。一在过去较长时期中,一些人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今天看来,不是时而过“左”,就是时而过右,几乎是始终处在“左”、右摇摆的认识之中。在过去人们多半是按列宁说的:社会主义是一个过渡时期,它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社会形态。我们因此就以“过渡”二字来理解它。于是就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讨构成了哲学的核心使命,不同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构成了“人”这个同一性概念的差异化的不同侧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讨论:(1)苏格拉底对“认识你自己”的思考;(2)“人”这个词在汉语语境中的含义;以及(3)对作为一种现象的“人”的本质,尝试进行现象学的分析描述。从现象上看,人既是一种“能在”,也是一种“应在”,正因如此,人才有目的地、应然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通过其符号化能力而具有自己的历史意识,因此能够积淀自己的文明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孕育自身朝向未来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哲学观:我们该如何对待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研究哲学观,有四个问题不可回避:第一,怎么理解"哲学是什么"问题;第二,怎么理解"哲学同文化的关系"问题;第三,怎么理解"哲学同现实的关系"问题;第四,怎么理解"哲学同时代的关系"问题.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哲学观;不同的哲学观对于这四个问题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哲学观不是关于哲学的知识,而是对待哲学的态度.否定了哲学同文化的联系,就必将否定哲学同民族的联系,导致欧洲中心论的哲学观;否定了哲学的现实基础,就会使哲学成为纯粹的思维游戏;否定了哲学的时代性,就必将使哲学的研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成为无用的哲学.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一条向前奔腾的河流,人们究竟能不能过?怎么过?对于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们展开了有益的争论.有的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有的哲学家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有的哲学家认为:“人可以多次踏入同一条河”.“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这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家赫拉克里特的著名论  相似文献   

13.
论主体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主体间性的规定及其问题域 “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中出现的一个基本范畴,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一个主体怎样与另一个主体相作用的。莱西的《哲学辞典》把它定义为:“一个事物是主体间的,如果对于它有达于一致的途径,纵使这条途径不可能独立于人类意识……,主体间性通常是与主观性而不是与客观性相对比,它可以包括在客观性范围中”。展开来说,主体间性范畴包括以下哲学问题: 第一,从笛卡尔以来,哲学家们一直绞尽脑汁去解答,主体是怎样认识客体的问题,而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与沟通方式却一直视而不见。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手段的发展,力图理解和解决威胁整个世界和人类的种种危机的根源的努力等诸多因素都使对话和交往成为当今世界的中心话题。在这种背景下,哲学家们开始提出一个更本质和更难以解答的问题,即一个主体怎样与正是作为主体的另一个主体的相接触、相作用的。因此,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以一种十分特殊的方式成了当代哲学的一部分。美国人穆尼埃说:“古典哲学常常令人奇怪地对这个问题置之不理”。“如果你数一下古典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你会看到这些问题:认识、外在世界、自我、灵魂与肉体、心灵、上帝和来世。在古典哲学中  相似文献   

14.
人是谁     
王颖斌 《理论界》2008,(4):87-89
关于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整个传统形而上学而言,哲学家们基本上是从人之作为理性的动物和与客体相对立的主体来理解人的,这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异化,使人和物的本真存在都被遗忘了,人和物都失去了真正的尊严和价值。海德格尔反对追问“人是什么”,他问的是“人是谁”。他从人之作为此在,作为存在的看护者而不是主人,开辟了一条认识人的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正> 究竟什么是人的类特性现代人类的科学视野在空间和时间的尺度上都已达到10~(40)数量级,然而人类对“人”这个认识主体本身却缺乏深刻的认识。的确,人最不容易认识的正是人自身。自古以来,许多哲学家致力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对人的类特性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诸多方面的探讨,但遗憾的是各种哲学流派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即使在现代也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什么是人的类特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似乎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人的类特性乃是自由的自觉活动”,当今众多的哲  相似文献   

16.
<正> 笔者曾于前年在《广东社会科学》发表过《陈白沙哲学本体论的再认识》一文,由于篇幅所限,一些问题尚没能广泛展开讨论.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就在于补前文之不及.一 “迨其晚年,超悟极于高远”白沙门人张诩在为白沙撰写的《行状》中讲到,“迨其晚年,超悟极于高远,则又非人所能窥测,言语所能形容者矣”.说白沙学问到了晚年境界极高,已经到了人所难以理解的程度.这里可以看到,白沙哲学有过一个发展过程.过去我们研究哲学史,对某些哲学家思想的探讨就往往忽视了“发展过程”这一点,抽去这些思想所存在的时间空  相似文献   

17.
"物质"、"精神"、"实践"是极易引起争议的哲学范畴,不同的哲学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的评价建立在这些基本范畴基础之上的本体论、认识论时,应当慎重。若将这些哲学党性色彩、政治色彩浓厚的范畴回归到哲学的层次,我们对西方哲学家思想的认识就会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会因此而深化。  相似文献   

18.
镌刻于古希腊阿波罗庙宇的神谕——“认识你自己”,表达了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人类对自己命运的深切关怀,激励着每一时代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对“人是什么”这个谜语做出各种不同的猜解,从未终止过这种无穷的探索。笔者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时代的审度,以提供一种现代条件下的解答。一、现时代研究人的问题的迫切性波兰哲学家沙夫认为,关于人的作用和地位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十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同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当做最首要的问题,这与人的命运的问题有着内在的逻辑联  相似文献   

19.
物质世界经过漫长的进化,孕育和分娩了人这一万物的灵长,从而产生了“自我意识”,从此世界分化出自为的世界,并开始了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轴心的定向进化。 作为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哲学,是人类最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它所面对的世界,不是与人无关的物质世界,而是人生存、发展于其中的世界。正如世界哲学学会联合会主席加拿大哲学家科希所说:“不论各种哲学如何不同和对立,它们基本上关心的是同样类型的问题,因为哲学家都是在试图从根本上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自量子力学建立之后,在科学家和哲学家之间就围绕着量子力学的哲学认识论的诠释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认为,量子力学把“观察者”引入了微观认识过程,导致了量子认识的主客体不可分,从而在量子力学的认识对象和结果中把“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不可剔除地包括在内,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动摇,认识的主体性成为科学认识的本质特征。在国外,如科学哲学家波普就曾认为,量子力学使我们不断地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