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主要目的是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小说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理论,从四个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立群 《中州学刊》2005,(6):225-229
"类后现代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类后现代叙事"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不但与其生成的文化语境相关,而且也与作家持有的叙事观念有关."类后现代小说"在叙事观念上坚持反本质中心,体现在自我质疑与非理性的关注,消解权威、崇高与拆解二元对立模式,形式与内容有着复杂共生性,体现出"多元与共生"的复杂构成.  相似文献   

3.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既是一位存在意识较为强烈的小说家,也是一位有着明晰小说史观的小说批评家.本文分析了昆德拉在其小说与文论中表达的小说史理论,主要观点如下一、昆德拉认为,近四个世纪的欧洲小说史经历了类似干足球赛的上下半时,上半时的小说以想象力的创造为特征,下半时的小说以真实性的追求为特征;二、以卡夫卡、穆齐尔、布罗赫、贡布罗维茨等20世纪小说家开创的"第三时"小说美学,既对下半时的小说美学产生了反拨,又是对上半时小说美学传统的呼唤、回归和超越;三、昆德拉严格界定了真正的现代主义与形形式式"伪现代主义"的区别,强调前者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翻新,而且对既成思想有一种批判性的变革欲望;"反现代的现代主义"由此成为昆德拉小说创作的自觉追求.作者指出昆德拉的小说史论,除了体现出他作为小说家特有的实践意识外,还与他对小说现状与命运的忧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韦华 《北方论丛》2005,(6):52-55
法国新小说主将罗伯-格里耶运用其异类的思维方式对传统的小说创作观念进行了非难,试图为未来的小说发展指出一条新路.在西方文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流变过程中,他的"铲除深度神话论"等小说新观念虽然有着后现代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破坏性,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除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手机这一物质基础外,手机小说这一新的文学现象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文本特性还有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消费社会、多元化等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是手机小说产生的重要背景。手机的媒介特性和手机小说主体的后现代倾向促使其文本特征的形成。手机小说的语言和文本互动体现了明显的后结构主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人性中彰显独立--乔治·爱略特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治·爱略特在创作中一直努力弱化两性间的差异.在她看来,人性的问题是第一位的,性别的问题是第二位的.只有在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改变,两性和谐共处时,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这种观点在她那个时代是超前的.这正是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7.
身兼批评家和小说家两种身份的英国作家戴维.洛奇在其小说创作中戏仿了现代小说的多种形式,并在其创作过程中具有程度不同的表现和发展。但这种形式的戏仿有别于形式主义从"文学性"角度对现代文学过度追求形式创新的观念,戴维.洛奇更多关注于现实社会问题与读者反应,形式戏仿只是符合其文本中一贯的喜剧化语言风格和表现方式的手段,因此,戏仿构成了对20世纪以来的形式主义追求的颠覆意义。  相似文献   

8.
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小说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以独特的外部表征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并进而使中国当代小说与世界小说艺术潮流趋于同步。本文主要运用了叙事学的理论,从文学史视野的角度从三个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发生、演进过程以及艺术特征,并进而在评估其意义价值的过程中预言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张秀娟 《社会科学》2005,1(7):116-120
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说"在文艺理论界是一个热情不减的话题.时至今日,我们在后现代的视野中重新审视这一命题时,发现黑格尔以其超常的感知力和严谨的逻辑性大胆提出的"艺术终结说"恰好言中了当今艺术发展的真实轨迹,艺术正以消解自身的方式实现着黑格尔的预言.  相似文献   

10.
“类后现代叙事”是中国当代小说中一种极为独特的叙事文本,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以独特的外部表征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并进而使中国当代小说与世界小说艺术潮流趋于同步。本文主要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叙事”在发生、演进过程以及在叙事艺术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陈峰  王海涛 《东岳论丛》2004,25(3):54-59
客观性是科学化历史学的要穴之一 ,后现代主义对其进行根本性的质疑。这一问题可分解为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历史学知识背后的权力支配 ,不再将其作为一种具有客观性的科学 ,转而揭示其意识形态特征 ;二是将历史学等同于文学、艺术 ,根据其创作活动的特点 ,视之为一种语言游戏 ;三是将历史文本化 ,贬低作者 ,抬升读者 ,从而突出主观解释的意义。正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和反思 ,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对历史客观性的追求。这场客观性危机或许是历史学走向成熟所必经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陈慧娟 《江淮论坛》2005,(3):166-169
近年出现了一批打破传统叙事形式的追忆小说,这里称为"新追忆小说".新追忆小说表现出这样的叙事特征叙述者在场与不在场叙事的间杂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隐性转换;叙述视角从有限到无限的自然突破.这些叙事形式的实现的关键,在于叙述者的知情身份.  相似文献   

13.
邓显超 《天府新论》2006,(6):104-107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际竞争中备受关注的“软实力”。在对外交往中,文化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扩大合作的重要纽带。可以说,文化外交是继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军事外交等传统外交之后的重要外交形式。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目  相似文献   

14.
“异乡人”是毕飞宇小说中一以贯之的人物形象,它体现作者的小说创作由先锋到写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妈祖”原型与许地山小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 《江苏社会科学》2003,1(1):124-129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阐释妈祖文化对许地山创作的影响。妈祖从一个真实普通的女性演化为特异的神灵,并在长期流传中浸染上宗教色彩。小说中人物刻画、意象营造和情节建构都与妈祖原型叙事存在着同构现象。  相似文献   

16.
雷鸣  马景文 《河北学刊》2006,26(1):154-157
时代的差异、西方当代文学与史学观念的介绍与引进,以及作家自身独特的境遇,促使新历史小说作家彻底抛弃了以往革命历史小说的历史观、文学观,颠覆了既往革命叙事的经典模式。革命叙事在新历史小说中呈现出对革命起源神话的终结、革命历史叙述的重组、革命英雄的沉落等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拓展历史生活扇面的趋势,但对革命历史的随意处理或编制也有取悦、迎合大众文化之弊,革命历史被演绎成纯粹的幻想,其颠覆性破坏给以后的小说创作以警示。  相似文献   

17.
走出后现代知识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志江 《河北学刊》2002,22(5):23-27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表象,真理不是符合,知识是没有等级和中心的聚合体;思想的目标不是真理,而是开发歧见、维护竞争和对话。这样,它就在批评现代知识论的同时,完全否弃了知识和真理。后现代知识观中包含着许多自身难以回答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知识论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同当代发展着的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知识观结合起来,是走出后现代知识观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对“行政”概念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用法与含义.在古代希腊和罗马,人们谈论行政问题时,所关注的是公职或行政官职.到了中世纪,马西利乌斯开始关注到"行政职能"的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法律与行政关系的思考,并促成了"立法与执行"的二分.沿着"立法与执行"二分的传统前行,就走到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在三权分立的理论确立起来之后;行政权虽然被作为一项单列出来的权力而加以认识,但是,它依然属于政治权力的范畴.威尔逊的贡献则是把抽象意义上的"executive power"与具体行动层面上的"administration"加以区分,形成了"政治一行政二分"原则,并建立了行政学.  相似文献   

19.
充满喧嚣的"新民歌运动"将诗推向它的反面即"非诗",但它却是"五四"以来新诗走向"大众化"(民间化乃至民族化)的一次努力.在新诗的"大众化"努力过程中,由于"大众化"的倡导者们始终没有解决关于这一问题的悖论,从而导致历次"大众化"努力最终以远离真正的"大众化"为结局,这在"新民歌运动"中达到极致,在这场运动中新诗的主体性因被淹没在其择取的对象中而丧失殆尽.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新诗发展和"大众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一个根本性的实践理念,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正确地理解与把握以人为本,应该是建立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人类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